“大提琴女孩”患罕见病 用艺术讲述真实的飞驰人生
教育圆桌 2019-02-21 20:51

《飞驰人生》里最后一幕,张驰开着车,载着他的热爱,冲过终点,飞向云霄。正如导演所说:“我所理解的生活,就是和喜欢的一切在一起”。爱你所爱,人生飞驰。

WechatIMG323.jpeg

片尾字幕

这个春节,韩寒上映了饱含自己一生所爱的电影《飞驰人生》。今天,圆桌要和大家分享一位15岁北京姑娘的故事。因为她用自己的热爱,用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写下了一部更真实感人的《飞驰人生》。

今年春节期间,央视在首都机场T3航站楼组织了一场《新春唱响“我和我的祖国”》的快闪活动,网友惊呼“胜过看一场春晚”。

优美的琴声、精湛的演奏,吸引不少匆匆赶着回家过年人驻足欣赏。不少旅客和地勤人员,甚至跟随音乐律动,自主合唱起了“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

在所有参加这场快闪的“演员”里,有一位身高1米76的红衣女孩,她叫王思元,今年15岁。今天圆桌要讲的,就是她的故事。

虽然视频里没有C位,也没有正面照和大特写,但作为这一乐团里一名出色的大提琴手,作为一位9岁就得了世界罕见疾病的姑娘,她的故事不亚于这一快闪场面感人,她的人生经历也不亚于电影《飞驰人生》精彩。

WechatIMG324.png

中国音乐学院附中学生王思元

9岁被“判死刑” 校长鼓励她练大提琴

这个看起来健健康康的漂亮女孩,现在每天依旧都在和病魔斗争。王思元9岁时,被权威医生确诊为“门静脉先天性缺如”,属于世界罕见先天性疾病。

这个罕见病还伴发着一系列疾病,比如出血不止、血色素下降、雄性激素水平升高、胰岛素增加等。小思元刚入小学的时候,身高就已经都达到1米5,并且以每年10公分的速度生长。

因为生病,她8岁就开始“变声”。而这位从小就能歌善舞的姑娘,不得已放弃了自己学习多年的声乐。在这之前,她还获得过声乐三级证书,并曾作为实验二小京剧团的成员参加北京市比赛,获得过一等奖。

WechatIMG327.jpeg

从小就是个喜欢音乐的姑娘

“小时候就很喜欢唱歌跳舞,后来变声了她就找不到调了。她说,她脑子里想的那个key,她再也唱不出来了。跳舞也是,因为长得太快,筋跟不上个头。所以压腿就压不下去,也是三年级时候不练了”,王思元妈妈李琛回忆说。

小思元三年级时,家里人开始意识到孩子病的严重,思元妈妈36岁那年,一夜白了头。(开头央视快闪画面中6分23秒的采访对象,正是王思元的父母)。而后的岁月中,大提琴为这位在同学眼里高了不止一个半头的高个姑娘,带来了新的热爱和转机。

王思元小学就读于实验二小,她一直是全班最高的孩子。实验二小的校长李烈,则一直鼓励她利用身高的“优势”和对音乐的喜爱,学习大提琴。从此,小思元走上了学习大提琴的道路,甚至无论走到哪里,在病房里、美国求医的路上,手术后都带着自己的提琴,刻苦练习。 

WechatIMG341.jpeg

王思元与实验二小老校长李烈。王思元上小学时,李烈校长一直鼓励她学大提琴

 “练提琴没俩月,其实我就不让她练了。因为身体不好,每天晚上练两个小时她就觉得累了。但是后来她住院时看《我是歌手》,在节目里我们看见了楼上的邻居,也是她后来的大提琴老师,给沙宝亮伴奏秋意浓。觉得非常好听,又捡起来了,一练就到现在,经常练得满手都是茧子……”,思元妈妈说,大提琴美妙的声音,又一次感染了思元。

这位和别人不一样的孩子,十岁转学大提琴,常年看病、住院,甚至手术的病痛让她哭闹喊着“不想活了”,也丝毫没有让她打退堂鼓:小学时,参加实验二小、金融街少年宫、丰台少年宫乐团;现参加中国音乐学院附中民乐团(初中部),中国音乐学院附中管乐团,并担任大提琴声部副首席;曾参加中欧文化艺术交流节、韩国釜山大提琴之家等演出和活动;2016年10月,获得第六届北京市校外艺术展演活动一等奖;每年都参加乐团汇报演出,并参与钢琴三重奏、弦乐四重奏等表演;演出曲目有:闲聊波尔卡、大河之舞、蓝色畅想曲、肖斯塔科维奇第二圆舞曲、龙腾虎跃、丝绸之路、红楼序曲、乔家大院等等。这份华丽的大提琴履历表,没人能看出她是一个病孩,甚至不知生命这本书何时会关上。

WechatIMG342.jpeg

日复一日练琴

获“五好家庭”当天手握女儿病危通知书

“我其实要求很严格。带她练琴时,我从不把她当病孩子看。我脾气可不好了哈哈,威逼利诱啥招都用”,王思元妈妈笑说,虽然是陪病孩练琴,但她的要求同样严格。

“我说弓拉平(微笑脸),弓拉平(叹气脸),弓拉平(发疯脸),弓拉平(怒了的脸),她就跟没听见一样……我几次威胁她说,你要是不想练,咱也不费这劲儿了。我花钱,跟你发脾气,你还觉得累,干嘛呀。我这么一说,她就好了。确实还是自己喜欢”。

和正常孩子一样,练琴同样是在妈妈的严厉监督下完成的。但是这位姑娘的坚强,是常人所难以想象的。住院期间,作为实验二小民乐团的一员,参加学校的演出;做完开腹手术的那个暑假,参加大提琴考级……五年时间,9次住院、两次大型手术,加上到美国求医。一边练提琴,一边补文化课,一边还要忍受病痛。

思元和妈妈开玩笑时,曾说过她的梦想:“如果有个多啦A梦,我希望我能在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出”。妈妈笑着怼回去说:“那你的意思就是,中间辛苦练琴的过程就可以省略了呗,直接直达维也纳”。

WechatIMG343.jpeg

王思元参加中国少年爱乐管乐团音乐会演出

用思元姥姥的话说,每次住院检查期间,一家人都齐心合力营造出正面、幸福的成长氛围,把坚强、快乐留给了小思元。她不但没有落下功课,还取得了毛笔书法和大提琴四级证书。每天晚上,她都会抽出3小时练习书法和大提琴。书法作品也成了“抢手货”,被姥姥转赠给朋友。

姥姥姥爷结婚纪念日,小思元书写了一幅“以爱育爱”的作品送给老人。

WechatIMG345.jpeg

王思元一家

积极抗病的故事,令小思元一家人在2013年9月至2014年5月期间全国妇联组织开展的“第九届全国五好文明家庭评选表彰活动”中,获得“第九届全国五好文明家庭”称号。

收到这个消息那天,成为一家人终身难忘的日子。因为那一天,妈妈李琛攥在手里的,还有一张“病危通知书”。

性格坚毅 自己手拿点滴瓶走进手术室

在一家人的感染下,思元也一直保持很乐观的心态。

从9岁被确诊为“门静脉先天性缺如”后,权威医生专家们纷纷表示,孩子应“保守治疗”,以目前的医学水平,很难救治。虽然坚持上学、练书法、练大提琴……无异于常人。但只有孩子爸妈知道,每次孩子因失血多而虚弱无力,经常因为贫血、低血糖晕倒在学校。

2014年5月,小思元住进了儿研所。儿研所的专家认为可以帮孩子手术。而那时,她的血色素仅仅46 g/L(正常120~160 g/L),贫血已经到了极限。

WechatIMG347.jpeg

面对手术,小思元表现出来更多的是镇定和勇敢

小思元身高1米76,儿研所由于没有成人身高的病床,手术当天,思元自己拿着点滴吊瓶走进了手术室。手术整整进行了4个小时,最终在思元的肚子上缝了33针。手术刚一结束,她就被送进了ICU病房。她睁开眼睛,看看周边空无一人,冰冷的监测仪器滴滴作响,让她恍惚……动动手指,放佛是确认自己是不是还还活着。

麻药劲儿一过,每15分钟,小思元就会被疼醒,为了缓解疼痛,她甚至用头撞墙。“护士姐姐,我口渴……”她发出微弱的声音呼喊。隔着玻璃,她看到医生们都在抢救一个小婴儿,“她比我更需要护士姐姐”,思元忍住口渴,不再作声,强忍住疼痛,干裂的嘴唇都被自己咬出了血痕。

WechatIMG348.jpeg

自己走进手术室

经过24小时的ICU留观,思元被医生推回会了病房。一家人、亲戚、朋友都在病房等待着她。“人太多了,你们都走吧,就我姥爷留下就成。”思元开口第一句话,态度坚决而又冷静。姥爷从小看护她长大,是她最好的“朋友”。手术出来,她掀开衣服,强忍着疼痛对姥爷说:“看我肚子这伤口,绣成了大奔的标志!”

姥爷眼里噙着泪水,侧脸低头看着鲜红的伤口,怕孩子看到自己落泪。他不解是什么力量,给了这个11岁孩子如此坚韧的性格。

因为大面积血栓,伴有极为严重的肚子疼,术后十天,医生先后下了两次病危通知。

我是死过一次的人了 还能有什么困难

思元并没有因为生病耽误功课。因为手术落下五年级期末考试的她,在开学前以数学、语文、英语补考全优的成绩,开始了六年级的学习生活。

“我已经是死过一次的人了。还能有什么困难?”她总是笑着和身边的人说。经过一次生死折磨,小思元更加珍视生命、珍惜时间了。每天练琴都在6小时以上。而思元的左手,因为长时间练琴,厚厚的茧子已经开裂,食指和中指都露出了红肉。为了拉琴的“手感”、音准,她甚至不能用上创可贴或者胶布。

WechatIMG337.jpeg

满手的茧子

实验二小六年级毕业,思元得到了红领巾奖章。小学的六年,她收获了老师、同学们的关爱和支持。毕业后,还被保送到师大附中上学。姥姥、妈妈、大舅姥爷、三舅姥爷都是师大附中毕业的学生。校庆校友回校时,祖孙三代在师大附中内拍了张合影。

手术后,小思元的病也没有痊愈。时常便血,血色素也很低。在师大附中的这一年,小思元又进行了第二次手术。初中的课业负担要比小学多很多,又不想放弃大提琴的学习的她,决定考取中央音乐附中的插班生。

WechatIMG339.jpeg

初二考入音乐附中

善良、敏感、天真,特别有感情,是妈妈李琛对王思元的评价。小学四年级的语文课,老师布置作文,让大家评价一个同学。同学对她的评价是:宽容大度。

“2017年动完手术出来的时候,她一直哭。她跟护士说,阿姨,我不是真想哭,真的是特别疼,对不起了”,妈妈回忆说。(非常可爱的姑娘了,因为自己疼得哭还给护士说对不起。)

虽然自己身体不好,现由于是音乐附中同师门初中段里最大的,王思元还经常忙着照顾师弟师妹。上完专业课,师弟还给她打电话确认老师留了什么作业;汇报演出后,师妹感觉没拉好,她还得开导人家……

因为宽容大度,喜欢照顾别人,同学都喜欢叫她“元儿姐”。

“妈妈是超人”

王思元的乐观,其实还和她的妈妈分不开。这位虽然白了头,陪女儿到处看病,但仍坚持上班、连续多年被评为单位“优秀员工”的母亲,用自己的言行,验证了那句话:“妈妈是超人”。

WechatIMG340.jpeg

一家三口旅游中

“为了她的病,北京的大医院我都跑遍了。协和,301,武警总院,儿童医院,儿研所,二炮,北京医院。后来还去过山东,跑到人家血管外科年会论坛上找了院士,基本上这个领域的专家都问了……”

甚至到美国寻求治疗这一世界罕见症的办法,也是妈妈李琛前期独自陪同。所有关于女儿病的决定,都是这位妈妈做的。

“我们同学同事都说我属于心大的。换别人早就没心思上班了”,这位妈妈被问到是怎么坚持下来的,显得轻描淡写:“哭有什么用呢。我和我妈一样,是雷厉风行的人,有问题就一起解决问题”。

WechatIMG346.jpeg

始终坚强乐观的王思元

女儿生病后,妈妈李琛说自己总共就哭过四次。

 “一次是她自己走进手术室做手术,我心酸流泪。还有一次是,她手术后造成血栓,有肠梗阻的危险,下了两次病危通知。我去安贞医院、北医三院找大夫咨询,都说没啥办法。我在病房里,当着我爸的面哭了一次。

再有两次就是带她去美国看病时,我们从霍金斯医院转到芝加哥儿童医院。等了半个月,结果大夫还说要给她做开腹手术,我崩溃哭过”。

这位超人般的妈妈笑说,思元和她爸爸就在旁边看着她哭,“就好像是我得病,不是她得病一样”。一家人乐观积极面对的心态,也包括王思元的爸爸。思元的爸爸在网上查了大量资料,把各种病历整理成册。医院大夫都表示,很少见有这样用功的家长。

爸爸在每年过圣诞节的时候,都会以圣诞老人的名义给她写一封信,总结她一年以来的成绩。

WechatIMG350.jpeg

来自“圣诞爷爷”的亲笔信

“她是个很天真的孩子。长大之后,从来没说过圣诞老人是假的,而且还很期待这封信。但后来我看她的一篇作文,才知道其实她是知道的,她说既然爸爸妈妈让我相信有圣诞老人,那我的圣诞老人就是我的爸爸妈妈……”

妈妈李琛说,她从小就希望女儿觉得自己是个正常人,平时陪她到处旅游,多见见世面。新疆、海南、浙江、黑龙江、马尔代夫、新西兰、南非、韩国、俄罗斯、意大利、奥地利,全世界天南地北,到处转。

当女儿发现自己身高太高、声音变得像男声,和别人不一样时,她告诉女儿,“你看看,有的人双眼皮,有的人单眼皮。你就是这样,这些都是正常的”。

当女儿开始追星时,她陪女儿一起“疯”,到天津看演唱会、买海报、买周边。

当女儿练琴懈怠时,她又变化一个严厉的母亲,告诉女儿学什么就要有学什么的样。“我是反对快乐教育的,我觉得学习就是反复练习的过程。而且我秉持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的。从小,我妈妈就是这么教育我的”……

351.jpeg

王思元和爸爸妈妈

这位15岁坚强的“红衣女孩”背后,是一位像超人一般,同样坚强的妈妈。

想起《请回答1988》里最经典的那句台词:听说神不能无处不在,所以创造了妈妈。

也许,对于王思元而言,她的飞驰人生,也因为有了妈妈的守护,才有了更坚强的羽翼。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林艳 蒲长廷
编辑/毛羽

相关阅读
朱亦兵屡次红了眼眶,称“幸亏有音乐, 感恩二十年!”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8-24
广州青年交响乐团首登国家大剧院 大提琴和琵琶双协奏《逍遥游》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7-28
“乐见古典”迎来大提琴演奏家李洋 与钢琴合作呈现古典音乐的浪漫之旅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4-27
与女儿同台演出 笙演奏家聂云雷:作为琴童家长,五年陪伴磨练出了耐心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8-17
笙演奏家聂云雷父女同台 上演《云之瑶》笙与大提琴的对话音乐会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8-15
青春力量展现 国际艺术家回归 中国爱乐乐团公布2023-2024音乐季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8-14
北京市十二中学生李林璇举办个人大提琴专场音乐会
北京丰台官方发布 2023-07-19
演奏家白明重解《无伴奏大提琴组曲》 中提琴“教科书”有了新专辑新版本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7-06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