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长江里藏了一座水下博物馆?看看里面都有啥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4-05-18 07:46

白鹤梁是长江中一道长1600米的天然石梁,因古人在此观测长江水位、留下题刻而得名,被誉为“古代水文站”和“水下碑林”,极具科学、历史和艺术价值。

三峡水库蓄水后,为避免白鹤梁题刻被永远淹没于江底,相关部门在它的原址修建水下博物馆,这也是世界首座非潜水可达的水下遗址类博物馆。

总台记者赵聪聪:我此刻所在的位置,就是白鹤梁水下博物馆。从这里望出去,就是长江重庆涪陵江段。

我们乘坐的这个扶梯长91米,一会儿就可以抵达长江水下大约40米的深处。现在看到的这个标志,就是此时此刻的长江水位。

跨过这道门,我们就进入了长江江心。透过这个观测窗,我们可以注意到一座刻着字的石梁,这就是白鹤梁。

白鹤梁是一座长1600米的天然石梁,涨水时被淹没,枯水时露出来。古人发现,当石梁露出的时候,会有许多白鹤停在石梁上,故称“白鹤梁”。

总台记者赵聪聪:至今,白鹤梁上镌刻着自公元763年以来的165段题刻,关于水文的信息就有108处。所以,这里也被称为“水下碑林”。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黄庭坚在此留下“元符庚辰涪翁来”。有专家推测,在题刻中,这个“来”字,被拆分为两个部分,上面一个“去”,下面一个“不”,或许表达了黄庭坚不舍离去的心境。

总台记者赵聪聪:早在唐代,人们就在白鹤梁的长江最低水位线上,刻下了两条石鱼,用来观测长江水位。透过这个观测窗看出去,就是镇馆之宝——“双鲤石鱼”。

1963年,考古专家来到白鹤梁考察,惊奇地发现,两条石鱼眼睛的高程与涪陵当地水文站的零点水位在同一水平线上,古人的智慧也在此体现。

三峡工程建设期间,为了不让白鹤梁永远淹没江底,科学家商议决定在原址建成水下博物馆,以“无压容器”的保存方式,修建了一个椭圆罩体,最终将白鹤梁上的题刻真迹保存下来。

人们通过研究题刻资料,总结水文变化规律,让长江水利航运的建设发展有了参考。白鹤梁已然成为集历史、科学、艺术价值于一身的国之瑰宝。

编辑/朱葳

相关阅读
听红色故事、参观博物馆……看各地少先队的实践活动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4-06-01
古籍修复、拓片制作……课堂搬进博物馆让知识“触手可及”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4-05-26
这些地方凭啥“出圈”?看看TA们递出的新名片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4-05-19
广交会上“中国智造”受追捧 记者探馆带你看看有啥明星展品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4-04-15
首次开放!来河南安阳感受“博物馆奇妙夜”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4-03-23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