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学生因一条消息被骗100万 反诈如何“魔高一尺,道高一丈”
新华每日电讯 2022-09-28 08:01

谈及电信网络诈骗,你能想到哪些?

兼职刷单?“杀猪盘”?冒充“公检法”诈骗?如果这些你都有耳闻,那么说明你已有一些安全防范意识。然而,仅有防范意识还不够,因为在你不断增加防骗知识时,骗子也在思考怎样突破你的“防线”。

最近,国产剧《你安全吗?》在网络走红。剧集揭秘了不法分子盗取用户数据、骗取用户信任的种种手段,通过演绎裸聊威胁、赌球骗局、网恋诈骗等场景,让人对层出不穷的欺诈手法不寒而栗。

诈骗“魔高一尺”,反诈“道高一丈”。除了法律、执法、宣传之外,诸多反诈“神器”也在护佑反诈防骗。权责日益清晰的各方,正在共同筑起全社会防诈的安全网。

诈与反诈的“较量”

9月开学季,一些诈骗分子也在趁机“开工”。近期,多地相继曝出“开学版”电信网络诈骗案例。比如,有骗子冒充老师潜入家长群,以预收学费或开设补习班的名义要求收费,或借题发挥对家长进行诈骗。

由于骗子的头像、昵称与老师相同,发布的内容与教育行政部门下发通知高度相似,部分家长信以为真。据媒体报道,重庆渝北区一名学生家长,在社交软件收到孩子的消息后,就被骗走了2万元“培训费”。

警方提醒,每逢开学季,不少诈骗分子都会将新生作为重点诈骗对象,采取假借“补习班”“补课费”的名义骗取钱财。家长收到类似信息和电话后,要仔细求证核实,避免上当。

前不久,“#一大学生被诈骗100万#”登上热搜。一则派出所通报显示,今年9月19日,广东一高校学生收到冒充某电商网站客服的消息,对方称其网购物品有质量问题,需要赔偿。随后,骗子谎称要做逆向转账流水解冻资金,让事主添加社群、加入共享屏幕等,最终该学生被诈骗了100万元。

在云南昆明,市民毛先生报警称:在家长群中看到一条信息,称孩子所在的班级要交资料费,自己没多想便通过支付宝将费用转给对方。后来,家长们仔细查看微信号,才发现在群内发信息的人并非班主任,但对方账号已不存在……

多地发生的“开学版”网络电信诈骗案表明,相较于过去人们熟知的一些诈骗“套路”,不法分子的诈骗手法也在“升级”。他们善于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时机和手段,施行“精准诈骗”。有的诈骗分子还会提前“做功课”,先在不法渠道获得对方的基本资料和情况,再开始“磨刀霍霍”。

诈骗分子总是伺机而动,让人防不胜防。然而,有关部门的反诈提醒或防范办法往往需要在发现具体案例之后才能出现,但此时受害者已遭遇损失。因此,帮助民众第一时间识破骗术、多方位科普反诈知识、提高全民反诈素养,显得尤为重要。

反诈神器逐渐发力

花样不断翻新的电信网络诈骗,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了威胁。近几年,我国相关部门一直在加强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的力度。

公安部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公安机关共破获电信网络诈骗案件44.1万余起,抓获违法犯罪嫌疑人69万余名,打掉涉“两卡”违法犯罪团伙3.9万个,追缴返还人民群众被骗资金120亿元。而目前,电信诈骗犯罪手法已超48类300种,贷款、刷单、“杀猪盘”、冒充客服四类高发网络诈骗案件发案占70%以上。

今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违法犯罪工作的意见》,对加强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违法犯罪工作做出安排部署。《意见》从强化技术反制、预警劝阻、宣传教育等三个方面,要求全面落实“防范为先”理念。

就在上个月,央视新闻还报道了一则消息:公安部组织指挥广东、河南等30个省区市公安机关,同步开展为期一周的收网行动,打击了一批网络诈骗团伙,抓获犯罪嫌疑人1100余名,缴获手机电脑等作案工具3000余台……

这从一个侧面表明,我国相关部门对于电信网络诈骗保持“零容忍”的高压态势。不过,除了在法律、执法等层面进一步打击电信网络诈骗,更重要的是全面落实“防范为先”的理念。

从技术手段上,我们正在编织起一道安全防护网。据了解,以国家反诈中心app为代表的反诈利器,持续为保卫大众的财产信息安全贡献力量。从提供短信、电话劝阻的“96110预警劝阻专线”“12381涉诈预警劝阻短信系统”,到能够查证、预警的“全国移动电话卡‘一证通查’服务”“微信支付风险预警”等,多款反诈工具共同筑起全民反诈的安全网。

比如,“微信支付风险预警”功能,就帮助云南的张先生保住了钱财。

此前,张先生在某视频平台结识了一位“女神”,主动要求加张先生微信,两人聊得格外投机。但还没见面,“女神”就称自己生病,向张先生提出借款19万元治病。

正当张先生准备进行转账时,页面出现了微信支付语音提醒。微信支付客服在了解张先生的交易场景后,凭借经验判断张先生可能陷入了交友诈骗的骗局,便耐心向张先生讲述交友诈骗的手法,并建议其取消支付。最终,张先生因此避免了19万元的损失。

事实上,“微信支付风险预警”背后有一整套完备的防范措施。包括高风险交易拦截、防骗客服提醒功能、转账冷静期等。这些预警和劝阻机制的构建,让各行各业的反诈工作人员通过数字化的力量,以更具交互性质、更有温情的方式唤醒用户的防骗意识、安全心智。

立法,迈向深水区治理

面对层出不穷的电信网络诈骗,各种安全技术手段就像一块块“篱笆”,不断“缝补”诈骗安全漏洞。随着紧盯电信网络诈骗的“法律之剑”开始落地,针对电信网络诈骗的治理,正迈向深水区。

今年9月2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六次会议表决通过《反电信网络诈骗法》,将于2022年12月1日起正式施行。《反电信网络诈骗法》立足各环节、全链条防范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精准发力,让反电信网络诈骗“有法可依”,将为今后打击遏制电信网络诈骗活动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纵观《反电信网络诈骗法》,至少有四个亮点。其一,这是坚持人民至上、专门为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活动制定的“小切口”法律;其二,这是加强有针对性、精准性的宣传教育和防范预警;其三,这体现了多部门联动,全链条治理;其四,它加强打击治理跨境电信网络诈骗。

这部“小切口”法律,还规定了各部门职责、企业职责和地方政府职责,明确有关部门、单位在反电信网络诈骗工作中应当密切协作,实现跨行业、跨地域协同配合、快速联动,加强专业队伍建设,有效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活动。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刑法室处长张义健表示,反电信网络诈骗法对地方政府的属地责任、行业主管部门的监管责任、政法部门的惩治责任、企业的防范责任、公民提高防范意识等做出了全面规定,组合出拳,形成合力。

这些亮点表明,打击和治理电信网络诈骗,正在进一步转向源头治理、综合治理,侧重前端预防,按照完善预防性法律制度建设的要求加强制度建设,变“亡羊补牢”为“未雨绸缪”。

此外,针对诈骗案重点受骗上当的人群,《反电信网络诈骗法》也专门提到,要加强对老年人、青少年等特殊群体的宣传教育,有效对抗不法分子的针对性诈骗手段。在这方面,有一些负责任的企业已经在行动。

在国家反诈中心的指导下,腾讯公司近日开启“反诈在行动”系列宣传活动,微信支付、腾讯守护者计划、微信安全中心、QQ、腾讯手机管家等部门联合推出公益短片、趣味答题、创意展览、反诈海报等内容,通过互动、有趣的教育形式进一步普及防范网络诈骗的知识,助力提升大众的反诈素养。

防范,防范,再防范!

技术手段越来越多、立法回应社会关切、抓紧涉电信网络诈骗破案力度、推出反诈教育科普活动……来自相关部门和社会企业的种种做法,“紧盯”电信网络诈骗的一举一动,这是相关方面坚持人民至上、落实社会责任的体现。

来自法律、技术、执法、科普等层面的努力,为公众共同编织起了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的安全网。

当然,快破案不如不发案,多追赃不如不受骗。面对电信网络诈骗,更关键的是防范,防范,再防范!

骗局可能花样百出、难以提前预知,这就要求我们,在相关部门和企业的努力之外,每个人都要在内心树立起安全防范的意识。接到电话多核实、点链接要卡号多注意、转账前多求证、拿不准可报警……

面对诈骗,只要每个人都“慢”一些、警惕一些,防骗就成功了一大半,不法分子也就少了乘虚而入的机会。

编辑/谭卫平

相关阅读
不做电诈工具人!两部门启动“全民反诈在行动”集中宣传月活动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4-06-24
不做电诈工具人!两部门启动“全民反诈在行动”集中宣传月活动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4-06-24
北青快评 | “饭卡手机”成学生“摸鱼神器”,魔高一尺还需道高一丈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5-25
新疆兵团:96110电诈预警平台一年为群众避免经济损失逾420万
中国新闻网 2023-07-30
反诈宣传,利在全民重在行动
光明日报 2023-06-19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