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纾困组合拳能否助力民航业走出寒冬
中国青年报 2022-07-21 14:09

2020年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全世界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状态和节奏。受此影响,全球民航业更是一度陷入了寒冬。

国际航空运输协会预测,受新冠疫情影响,2020年-2022年,全球航空业累计净亏损额将达2010亿美元。

“疫情对全球航空业冲击巨大。航空公司被迫削减成本并调整业务,在各国政府的财政支持下渡过难关。但由于各国政府相关旅行限制措施尚未取消,国际旅游市场严重低迷,航空业复苏仍面临严峻形势。”国际航空运输协会理事长威利·沃尔什直言。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民航业也受到了强烈的冲击,尤其是今年上半年国内多地疫情的局部反弹,进一步影响到了行业整体复苏的步伐。

近日,多家航空上市公司披露中报预告,业绩普遍亏损。其中中国国际航空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航”)、中国东方航空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航”)、中国南方航空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南航”)上半年归母净利润预亏都在百亿元以上,三大航空公司上半年合计亏损预计超过457亿元。

此外,包括春秋航空、华夏航空、吉祥航空在内的“非典型”或支线航空公司也均出现亏损,亏损额均在10亿元左右。一时间,如何助力行业尽快走出寒冬,成为中国民航业从业者们最为关心的话题。

“亏损”成为上半年民航业关键词

众所周知,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航空运输业造成巨大冲击,并将压力持续传导到航空公司、主制造商、产业链及机场、服务公司等,且无法预测这种影响将持续多长时间。

尽管航空公司及飞机租赁公司纷纷调整飞机引进计划、缩减资本开支、持续加强风险管控和现金流管理,但是“亏损”似乎是一件不可避免的事情。

7月15日,国航、东航、南航发布上半年业绩预告。其中,国航预计2022年半年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亏损约为185亿元到210亿元;东航预计2022年半年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亏损约为170亿元至195亿元;而南航预计2022年半年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亏损约为102亿元到121亿元。

“疫情、油价、汇率成为上半年民航业遭遇巨额亏损的三大主因。”威尔森分析师徐宏直言,“特别是今年以来国内疫情多点散发,导致国内航线投入大幅减少;国际航线投入仍持续受限。”

徐宏强调,上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持续影响,全球航空业整体仍处于亏损状态。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油价攀升、汇率波动进一步加剧了航空公司效益改善的难度,主业相关投资企业的经营业绩同样受到影响。

东航相关负责人表示:“上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反复冲击,我们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局面。民航运输生产跌入低谷,运输总周转量293.4亿吨公里,为2019年同期46.7%;旅客运输量1.18亿人次,为2019年同期36.7%。”

更为关键的是,东航总部上海经历了疫情冲击的严峻挑战。该负责人表示,国际油价大幅攀升和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贬值等,也进一步加重了公司的成本压力。

南航上半年表现同样不尽如人意。数据显示,2022年上半年南航运力投入和收入客公里同比分别下降34.3%和42.6%,与2019年同期相比分别下降54.8%和64.8%。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上半年,不仅是航空公司业绩受到三大因素严重波及,机场上市公司也未能幸免。

记者查询数据发现,深圳机场上半年归母净利润亏损6亿元至6.3亿元;白云机场预计上半年归母净利润亏损4.66亿元至5.70亿元;而受疫情影响最严重的上海机场,上半年归母净利润预计亏损12.3亿元至12.9亿元。事实上,除厦门空港上半年实现小幅盈利外,其余上市公司归母净利润均为负值。

“在疫情、油价、汇率的三重打击下,上半年民航业亏损高达1089亿元,创下民航业有史以来最大的亏损金额。”光大证券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亏损”成为上半年民航业关键词。

复苏“组合拳”正在加紧落地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为助推全球航空业复苏,各国多管齐下采取措施。

一方面,各国政府均加大对航空业的扶持力度,通过补贴、减免税费等多种形式进行财政支持及援助;另一方面,航空公司自身也通过削减成本、加强合作、采用“客改货”等商业创新模式自救,这些举措都为航空业的逐步复苏奠定了一定基础。

“上半年民航旅客运输量1.18亿人次,同比下降51.9%,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36.7%。其中,4月民航旅客运输量处于低谷,仅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14.8%。” 中国民航局航空安全办公室副主任吴世杰介绍说。

吴世杰同时指出,虽然4月民航业表现欠佳,但是5月、6月两个月却实现了较大回升,民航旅客运输量环比增速分别为53.2%和82.2%。特别是6月,运输规模已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46.2%。其中6月29日,民航单日旅客运输量再次回升至100万人次以上。

民航业之所以能够快速实现“V”字形反弹,离不开各项政策支撑,也正是相关金融、税收等一系列民航业纾困政策组合拳的落地,给民航从业者打了一剂“强心剂”。

中国民航局综合司副司长孙文生透露,在金融信贷方面,民航局在落实好航空公司、机场应急贷款656亿元基础上,又争取新增航空公司应急贷款1500亿元。

记者了解到,中国民航局还为国航、东航、南航提供了财政支持,各争取注资30亿元,同时为首都机场集团注资20亿元,预拨首批国内客运航班中央补贴资金32.9亿元。

“而在税费减免方面,上半年民航局为民航企业增值税留抵退税125亿元,暂停了2022年航空公司分支机构增值税预缴,预计全年减少资金占用约18亿元。”孙文生补充说。

此外,针对燃油价格上涨带来的成本费增加,中国民航局协调国产航油出厂价格阶段性让利,降低航油进销差价。数据显示,该项举措预计全年可为航空公司降低燃油成本33亿元。

与此同时,为了让民航业尽快复苏,中国民政局还协调各地,推出了阶段性缓缴社保、减免房产税和土地使用税等措施,进一步减轻各大航司和机场的压力。

走出“寒冬”还需做到哪几步

尽管民航局出台的各项纾困政策主要缓解了航司现金流压力,帮助航空公司能够持续运行。但行业专家透露,今年全行业已经亏了1000多亿元,超过了过去两年的亏损总额,有12家航空公司资不抵债,经营压力依然很大。

在这种情况下,多家航空公司开始“花式自救”,通过多元化的渠道和手段,减轻疫情停飞和燃油涨价带来的经济和成本压力。

记者获悉,从2022年7月起,南航培训中心计划将采取线上和线下相结合方式推出日语培训,同时在今年暑假,面向6岁至16岁孩子推出7天6晚的航空夏令营,让孩子们学习航空知识,学习生存技能。

与此同时,记者在“南航培训”公众号看到,南航培训中心还面向全社会教授法语零基础培训课程,分为面授课和网上直播课两种形式。法语语音零基础面授班25人以内小班,20课时800元;法语语音零基础直播班,20课时500元。

深圳航空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说:“如今受疫情影响,有时候一个航班购票的只有寥寥几位旅客,航空公司可能因客座率低取消航班,这对确有出行需要的旅客造成了不小的困扰。”

因此,深圳航空推出“一订飞”的服务,在特定时间内执行“航班起飞日期前3个自然日内不取消航班,指定航班30日内不取消”的规定(含航班起飞当日,天气原因及公共安全原因除外),以此保障旅客的正常出行。

东航控股的上海东方航空食品有限公司,从专营航食转型为兼营航食和地餐的企业。东航食品分别获得市场监管部门颁发的《食品生产许可证》和海关部门颁发的《国境口岸卫生许可证》,经营范围由航空领域拓展至商场超市等各类食品流通领域,以“空餐地享”为主题,在地面从事餐饮行业,在全民航领域属于首例。东航特色餐食品牌“东航那碗面”还入驻美团外卖和饿了么两个平台。

实际上,从2020年至今,春秋航空董事长直播卖机票、出售机身广告,东航首发“随心飞”产品,四川航空推出外卖火锅,华夏航空微信小程序开售航点时令水果等农副产品……这些自救举措在民航业内掀起不小的波澜,除了市场上增加了更多创新的产品和服务,人们也感受到各大航司对重振市场的信心和正能量。

在民航从业者积极行动的同时,民航业还在借助接下来的暑期旺季,加速“回血”。

中国民航局数据显示,进入暑运以来,旅客的出行需求明显增加。7月以来,民航单日航班量持续保持在1万班以上,7月4日-7月10日一周内,客运航班量达到7.1万班,环比增长12.1%,较2021年同期基本持平;旅客运输量为738万人,环比增长13.8%,特别是7月8日、10日,单日航班量均超过1.2万班,恢复至疫情前约64.5%。

同时,航司也加大了暑期运力,南航暑期计划执行航班超16万班次,其中国内日均计划航班量超2200班次,主要涵盖新疆、西南、西北以及华东等热点目的地市场。海南航空计划新开或增频约15条国内航线,包括北京至西宁、广州至兰州等。

国际航线方面,中国民航局运输司副司长徐青透露,民航局正稳妥有序恢复国际定期客运航班的工作,加快推进国际航空市场的恢复。海南航空也于近期发布了多条国际航线复航计划,包括北京往返东京、北京往返莫斯科等。

对于下一步的计划,徐青表示,民航局全力做好航空公司暑运新增、优化国内航线支持工作;同时继续深挖航空市场潜力,推动“干支通,全网联”航空服务网络建设。还将增加航班时刻供给,对国际航班恢复给予政策支持,确保暑运期间航班运行安全有序。

徐宏表示,从中长期来看,随着供给增速放缓和需求恢复加快,“票价弹性”效应或将凸显,因此民航业板块长期投资价值确定性较强。同时,各大机场也将显著受益于航空需求复苏,有望迎来业绩的拐点。

“高考结束后,暑运旺季有望催化航空出行需求集中释放。航空弱需求边际改善确定性较强,需求底部二季度已现,国际国内都将迎来需求快速反弹,三季度航空复苏或超预期。”徐宏预测说。

文/张真齐

编辑/倪家宁

相关阅读
记者观察 | 多家民营航司盈利 预示民航业持续恢复
上海证券报 2024-01-31
三大航扭亏仍在路上
北京商报 2024-01-31
出行数据大幅提升 民航业迎来强劲复苏
中国青年报 2023-11-23
上半年民航运输持续恢复 铁路投资迎来止跌回升“拐点”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3-07-29
民航业稳健复苏提振市场信心
人民日报 2023-06-28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