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金爵奖评委见面会:电影产业活力来自新人 ,AI不能取代人类的创作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6-17 12:03

6月16日,第26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举行第二场金爵奖评委见面会,金爵奖亚洲新人单元、纪录片单元、动画片单元、短片单元评委纷纷亮相。评委们纷纷感慨当下新人的机会越来越多,也为电影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面对当下大火的AIGC,动画片单元评委认为,AI技术只是工具,不能取代人类的创作。

微信图片_20240617092252.jpg

亚洲新人单元:学习新人对电影的新理念

自2004年创办至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亚洲新人单元已走过了20年。多年来,亚洲新人单元始终致力于扶持亚洲电影新生力量,激发亚洲电影多元活力,近期热映的口碑佳作《年少日记》《乘船而去》《白日之下》,正是去年上海国际电影节亚洲新人单元入围作品。

本届亚洲新人单元评委会主席曹保平是亚洲新人单元的“老朋友”, 18年前,曹保平的《光荣的愤怒》入围“亚新”单元,最终摘得评委会特别奖。如今,曹保平也已承担起扶持新导演的责任,帮助有才华的新人完成梦想。“新人比我们那时候机会多很多,因为我们现在有非常多的平台,有各种电影节,还有很多创投项目,我们有很多新的拍摄手段和方法。”

微信图片_20240617092257.jpg

从2014年拍摄处女作《煎饼侠》,到2018年凭借《缝纫机乐队》入围亚洲新人单元,再到2023年获得金爵奖最佳男演员奖,评委大鹏说:“我自己拍第一部戏时找不到监制,当时什么都不懂,完全在实践中边拍、边学、边成长。”亚洲新人单元及时地发现了他,帮助了他。功夫不负有心人,观众们也看到了大鹏的蜕变,成长起来的大鹏开始帮助新人导演,“我觉得这也是在帮助我自己,可以从他们身上学习到对于电影的新理念。”

微信图片_20240617092302.jpg

由管虎执导、倪妮主演的《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入围本届电影节金爵奖主竞赛单元,倪妮同时还担任了亚洲新人单元评委。前来“学习”的倪妮表示,“每次参赛片映后,评委们都有简短的讨论,大家从导演的角度、编剧的角度、制片人或演员的角度评判作品是不是优秀,表演是不是优秀,这对我而言是特别难得的机会。”

微信图片_20240617092307.jpg

制片人沈暘见证了“亚新”单元的一路成长。作为《白日焰火》《少女哪吒》《路边野餐》等电影的监制,沈暘带领一批新人导演从亚洲走向世界舞台。在沈暘看来,电影产业的活力一定来自新人和新人的创作,她对评委莉拉提出的“创作体验”特别感慨:“电影的创作是从个体的体验转换化成影像的漫长过程,新人创作的第一部作品往往会从个体的情感体验、生命体验出发,这是一种原动力。”但个人的体验往往有局限性,创作本身不仅要面对自己的体验,还要关注他人,“关注你所不熟悉的陌生角色,跟这些角色相处,并爱上他们,这是一个特别重要的创作前提,往往情感越朴素越能打动人。”

微信图片_20240617092312.jpg

纪录片单元:用开放的心态找到新鲜元素

作为当代西方最具影响力的纪录片理论家之一,美国学者比尔·尼科尔斯此次担任金爵奖纪录片单元评委会主席,最看重的就是纪录片的“新意”。“其实每一部纪录片呈现的都是不同的形式、不同的内容,我们不能用一成不变的观点看电影。每一部纪录片都来自于鼓舞人心的想法,我想看电影本身是否有新意,我希望用开放的心态在这些电影中找到新的内容、新鲜的元素。”

微信图片_20240617092323.jpg

评委段锦川是纪录片元老级导演,从1994年执导个人首部纪录片《广场》至今,整整30年过去了,中国纪录片的生态环境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段锦川最直观的感受就是观众群体在不断扩大,而且越来越年轻化。“我最开始拍纪录片的时候,观众不知道从什么角度接受这个片子,也不知道这个片子讲什么,这是90年代早期观众的反应。”但现在,段锦川欣喜地看到了观众的变化,“到了90年代末期,同样的影片再给年轻人看,他们的反应和接受程度完全不一样。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纪录片受众群体有了很大增长,但还不够多,希望有更多人参与到纪录片创作中。”

评委塔拉尔·德尔基曾凭借《恶魔的育成》获得第91届奥斯卡最佳纪录长片提名,他的作品长期关注社会话题,直击现实痛点。塔拉尔认为,纪录片创作过程中可以有鲜明的故事出现,但这些故事要围绕人性,围绕同一个主题呈现,“我正在构思的作品将集中探讨人存在的意义,探讨生与死,并呈现不同国家的文化和音乐。”塔拉尔说。

中国台湾导演赵德胤是上海国际电影节的“老朋友”,他曾经担任创投项目和亚洲新人单元评委。作为纪录片领域的“后起之秀”,赵德胤在学生时代就开始看导演段锦川的纪录片,研读纪录片单元评委会主席比尔的书。从2006年拍摄大学毕业习作《白鸽》,到2015年拍摄第一部纪录片《挖玉石的人》,赵德胤轻松游走在故事片和纪录片之间,他认为两者并没有核心区别。“当你把摄影机架上去,开关按下去,所谓的真相就消失了。”赵德胤表示,“无论是纪录片还是剧情片,都是创作者用独特的成长经验、生命经验,去解读你看到的世界。所有的创作最后投射的都是你自己,刚好你自己又是这个世界的一部分。”

微信图片_20240617092317.jpg

动画片单元:AI创作没有真实的情感

今年年初,文生视频工具Sora出现,有电影制作人用Sora制作了不同主题短片,其品质令人惊叹,电影行业再次被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潜力所震撼。“5分钟生成AI动画电影”“AI制作动画一学就会”等教程在网上更是随处可见。对此,动画片单元评委会主席、法国动画导演本杰明·雷内泼起了“冷水”,他认为应该把AI当作工具,而不能由机器人完全取代人类的工作。“我现在还没有看到一部完全由AI制作出来的动画电影,动画片的制作还是需要人类的参与,我个人并不想看到一部完全由AI制作而成的电影,因为我觉得里面没有灵魂,没有真实的情感。”

匈牙利动画导演、编剧雷卡·布奇也认同本杰明的看法,AI可以作为一种工具来用,但它并不是艺术创作的主体。“我不认为AI会使我们的工作变得更加廉价或质量更高,AI有时候反而使我们失去了方向,失去了艺术创作的过程。通过AI做这些事情,我们可以更快速地完成作品,但我并不赞同用‘短平快’的方法来完成作品。”   

出任动画单元评委的导演不思凡,正是用非凡的想象力赋予了动画片《大护法》深刻的内涵,“《大护法》是作者向的一个电影,和我当时对世界观、人生观的自我探索有关系。”那段时间,不思凡正好在思考“我是谁”的问题,这也成就了他创作的底层动机。

微信图片_20240617092328.jpg

短片单元:短片已成为另外一种表达方式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短片作品开始抢占网络视听高地,受关注程度也越来越高。在短片单元评委会主席、新西兰导演、编剧马克·阿尔比斯顿看来,短片本身时间比较短,但可以给人们带来多层次的声音,“如果你看5部这样的短片,就有5种不同的声音出现,给你带来的情感变化就像过山车一样,有高低起伏。”

短片作品短小精悍,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表达思考和创意,是对创作者的一大挑战。评委雷卡·布奇认为,短片本身也能够展现出非常好的戏剧性效果,导演也可以用不同方式来呈现短片,这个过程是非常令人享受的。“在很短的时间里讲一个故事,表达自己的观点,可以体现出导演不同的思考历程。”

评委李霄峰导演的《灰烬重生》《少女哪吒》先后入围上海电影节项目创投,其中《少女哪吒》获得了2013年项目创投 “最具创意项目”奖,并于2015年入围亚洲新人单元,他执导的《风平浪静》则于2020年入围金爵奖主竞赛单元。虽然李霄峰拍摄短片的经验并没有其他两位评委丰富,但是他也感受到短片更为自由的表达方式。“短片调动语言的节奏,和能够表达的东西跟长片不太一样,我觉得短片会更自由一些。”李霄峰直言,“如果一个短片能够集中表达一种情绪,并且把它贯彻到底,就非常了不起。可能有人觉得短片是长片的一个跳板,但在今天的环境下,短片已经成为另外一种表达方式。”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肖扬
编辑/乔颖

相关阅读
聚焦上影节|​金爵盛典红毯仪式今日举行 上海电影节“首映率”创新高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6-15
聚焦上影节|金爵奖评委见面会:花时间讨论电影是一种荣幸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6-15
北影节项目创投终审评委会媒体见面会召开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4-21
北影节注目未来单元国际评委媒体见面会召开,“新人导演有无限可能”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4-20
北影节评委媒体见面会举办,“中国电影正在进入一个黄金时期”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4-2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