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践行工程科技使命,推进科技强国建设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6-04 07:00
中国工程院围绕全局性重大问题特别是事关国计民生的全局性问题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开展综合性、战略性和前瞻性咨询研究。从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规划制定、工业产业工程科技发展,到农业现代化、医药卫生事业发展,中国工程院为国家行业产业及科技政策制定提供了独立客观的咨询意见;在应对南方冰冻雨雪灾害、汶川特大地震、新冠疫情等重大事件中,快速组织咨询研究,及时提出对策建议,为党和国家战略决策提供坚实支撑。

中国工程院建院3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贺信强调,工程科技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希望中国工程院在新的起点上,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作用,弘扬科学家精神,引领工程科技创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强化国家高端智库职能,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1994年6月3日,中国工程院在北京成立。当时,国际工程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迅猛发展,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显示出了巨大的推动力,越来越为各国科技界和决策层所重视,工程技术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强化。国际上已成立了(国际)工程技术科学院理事会,我国曾六次应邀派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学部委员列席该理事会,并于1990年正式以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的名义申请加入该组织,但因故未被接纳。中国工程院的成立,为我国工程科技创新进步和与国际学术界的交流合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30年来,中国工程院团结凝聚院士和广大工程科技工作者,大力推动工程科技发展,不断攻克科技难关,建设大国工程,铸造国之重器,为推动我国工程科技创新进步、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工程院,这个工程科技界的最高学术机构,这个工程科技大师荟萃之地,这个伴随着改革开放诞生的高端智库,从呱呱落地开始,就注定了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院士们始终满怀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科技报国、造福人民为使命,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勤奋工作,忘我奉献,锐意创新,勇攀科技高峰,弘扬科学精神,为我国科技事业的进步和创新人才的培养发挥了无可替代的引领和表率作用。

从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王”的钱学森,到我国光学事业奠基人之一的王大珩;从主持研制出多项国家急需的战略材料及部件的师昌绪,到计算机汉字激光照排技术发明人王选;从参与成功研制我国第一艘核潜艇的彭士禄,到视杂交水稻如自己孩子的袁隆平……我国工程科技领域取得的每一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无不凝结着广大院士的智慧、心血和汗水。新中国成立75年,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我国在所有重大工程高科技领域都开展了研究开发工作,在一些很重要的领域已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30年来,中国工程院围绕全局性重大问题特别是事关国计民生的全局性问题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开展综合性、战略性和前瞻性咨询研究,为中央科学决策提供了重要支持。从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规划制定、工业产业工程科技发展,到农业现代化、医药卫生事业发展,中国工程院为国家行业产业及科技政策制定提供了独立客观的咨询意见;在应对南方冰冻雨雪灾害、汶川特大地震、新冠疫情等重大事件中,快速组织咨询研究,及时提出对策建议,为党和国家战略决策提供了坚实支撑。

三十而立启新程。中国工程院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排头兵,牢牢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机遇,奋力抢占科技制高点。通过解决好重大工程科技问题,推进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应用,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从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出发,加强“卡脖子”技术攻关,力争在重要领域取得更多原创性突破;紧紧围绕具有战略性方向性全局性的重大问题,开展前瞻性、针对性、储备性战略研究……广大工程院院士深怀爱国之心、秉持报国之志、勇攀科技高峰,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事业之中,实现了人生价值与家国情怀的双向奔赴。

践行工程科技使命,推进科技强国建设,中国工程院定将不辜负党和国家的期望与重托,奋力谱写工程科技事业发展的新华章,为全面提升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不断作出更大贡献。

文/北京青年报评论员  栗玉晨

编辑/王涵

相关阅读
朝着建成科技强国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人民日报 2024-06-26
核化学化工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永(貝睿)逝世
澎湃新闻 2024-06-09
新当选两院院士最小45岁最年长76岁,都有哪些最新成果
​第一财经 2023-11-23
院校双方深化合作 加强工程科技人才培养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5-27
《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情况评估报告》将首次发布丨2023中关村论坛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5-18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