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儿童文学作家叶莹的长篇儿童小说《纸娃娃》由作家出版社最新出版。
《纸娃娃》讲述了南京沦陷期间,中国小男孩田天一家在日军轰炸下挣扎求生,德国邻居施耐德先生依托南京国际安全区,为包括田天在内的众多难民撑起了一片庇护之所。施耐德先生的外孙女乌苏送给田天的“纸娃娃”,成为贯穿全书的希望象征,陪伴他在家园被毁、亲人离散的苦难中成长。小说还通过田天身边人的故事,展现了南京保卫战里中国士兵誓死卫国的精神,以及南京沦陷后市民秘密抗日、薪火不灭的斗志。
多年后,泛黄的纸娃娃与施耐德先生的日记重见天日,田天牵着孙女走进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在回望中重温那段历史——硝烟会散尽,战火会褪色,但人性闪耀的光辉与刻骨铭心的历史记忆,永远不会湮灭。
作家叶莹已出版长篇纪实小说《德国婆婆中国妈》,儿童小说《会刻猫头鹰的男孩》《爱捡树叶的女孩》等。作品入选国家新闻出版署农家书屋重点出版物推荐目录、全国“班班有读”活动共读书目、百道网好书榜,获2019年、2023年上海好童书,2023年冰心儿童图书奖等。
叶莹介绍说,《纸娃娃》这部作品的创作灵感源于历史与现实的交织:“我的德国公公作为二战德国兵曾沦为战俘,他的哥哥在战争中丧生,战后东、西德分裂让公公、婆婆与他们的亲人分隔两地,这样的悲剧,让他们在余生都发出‘要和平啊要和平,我们老百姓只要和平!’的疾呼。 ”
2015年欧洲华侨发起一个“单骑送铁证,万众倡和平”的纪念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环球行活动,叶莹曾作为翻译陪同他们参观位于慕尼黑近郊的达豪集中营,通过他们和纪念馆交换的史料了解到包括拉贝、绕家畅等国际义人在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故事。
此外,叶莹说自己出生在广东罗定的一个小山村,家乡诞生了许多抗日民族英雄,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率领十九路军进行“一.二八淞沪抗战”的蔡廷锴军长,“我从小就在他创办的廷锴小学读书,他们的英勇事迹鼓励着我们这些后人要自强不息,我也一直想写一下关于抗战历史的故事。去年,我和出版界的一位编辑老师在微信上聊天,这位老师对德国的反战儿童文学很熟悉和欣赏,他对我说,拉贝日记里关于南京沦陷的苦难记忆,和德国纳粹时代的至暗时刻很相似。也就是这些经历,让我越来越清楚,作为一位在德国生活的中国妈妈,我应该把拉贝这个德国人的故事写出来,在孩子心间播撒一片‘珍惜和平’的绿荫。”
叶莹认为,对于这段历史,除了电影,还可以通过适合孩子们阅读的文学作品去让他们了解。“就像我们熟悉的《安妮日记》,除了有适合青少年阅读的版本,也有绘本故事《安妮和窗外的树》,这样的书,和低龄的孩子一起做亲子阅读都没问题。”
作为《纸娃娃》的作者,叶莹说自己在创作的时候,也面临类似的思考:如何把人类历史中发生过的苦难,化作孩子们能接受的生命教育,用儿童能理解的情感语言来描述,“我希望作品更注重‘铭记历史,珍惜和平’以及突出人道主义光辉的主题。于是,我在书中对日军暴行进行了较为克制的处理,通过‘纸娃娃’这一充满童话色彩的核心象征,让孩子在沉重历史中依然感受到希望、勇气和不屈。”
文/向萍
编辑/汪浩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