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安公墓里追忆抗战名士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8-25 12:12

明末清初,万安公墓所在之地水草丰茂。据传,有一年初夏,乾隆皇帝巡游至玉泉山上,走至此地,有小花蛇和小乌龟围着他转了三圈儿,忽地消失在草丛里。乾隆皇帝下旨:“此地为龙游龟藏之所,乃天宝地灵之域,尔后附近村民不得在此打鱼摸虾,割草伐薪,违者按破坏大清风水龙脉论处。”自此这里便成了清廷的皇家禁地,并派人在此看守。

1930年,香山脚下这块“风水宝地”建成北京历史上的第一座公墓,这里长眠着百余位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有着一定重要影响的仁人志士,其中抗战名士便有马占山、陈同生、戴望舒、萧军、穆旦等。面对日寇的疯狂侵略,他们曾以不同形式积极投入到抗日救亡之中,表现了高度的爱国精神与民族气节。

马占山

打响中华民族抗日“第一枪”

在香山万安公墓水字区,有一处坐西朝东的墓地,墓盖为汉白玉雕制而成,四周刻有精美的纹饰,墓碑的碑额和碑身两侧共有四处锯齿形的雕饰,尽显古朴而庄重,这里长眠的是打响中华民族抗日“第一枪”的马占山将军。

马占山,字秀芳,祖籍河北丰润,1885年生于吉林怀德。早年投身绿林,发迹于奉系。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马占山在黑龙江省会齐齐哈尔就任黑龙江省政府代理主席兼军事总指挥。他力排众议,主张坚决抵抗日军的侵略,并于10月19日当众宣布:“倘有侵犯我疆土,及扰乱我治安者,不惜以全力除之,以属我保卫地方之责”。他亲自视察防地,修筑防御工事,积极准备抵御敌人的袭击。此时,有亲日派企图劝马占山向日军投降,马占山坚决拒绝,并表示“吾奉命为一省主席,守土有责,不能为降将军!”

嫩江桥位于洮昂铁路中段,是通往齐齐哈尔的咽喉,日军欲侵占黑龙江,必先夺取嫩江桥。11月4日凌晨,日军在飞机、大炮和装甲车掩护下,出动4000多人向嫩江桥发起进攻。马占山指挥军队在嫩江桥及附近地区与日军展开了一场场殊死拼杀。19日其率部有计划地退守克山、拜泉、海伦。至此,历时16天的“江桥抗战”结束,由此打响了抗日“第一枪”。此后马占山组织了东北义勇军和抗日联军,集中于黑龙江东部配合作战。

1937年“七七事变”后,马占山重上抗日前线,坚持武装抗日。1938年8月下旬,马占山访问延安,以促进抗日统一战线。抗战结束后,马占山避居北平。1948年底积极参与和平解放北平活动。1950年11月29日因病去世,安葬于香山万安公墓。

陈同生

参与开辟苏北抗日根据地工作

陈同生墓位于万安公墓绿树丛中,他是抗战时期苏北抗日根据地的开辟者和主要领导者之一。

据《江苏抗战纪事》载:陈同生1906年出生在湖南常德。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翌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员,1927年参加广州暴动,长期从事党的地下工作。

“九一八事变”后,四川成都各界发起反日同盟,陈同生参与其中,积极进行抗日救国活动。

1939年9月,江苏省委派陈同生到江南抗日游击区根据地苏州、常熟、太湖一带参加武装斗争,出任江南抗日义勇军指挥部秘书长。1940年,陈毅率部开辟江北抗日根据地,陈同生随军到江北任苏北纵队(即挺进纵队)政治部副主任。

1941年3月,陈同生调到苏中军分区第四分区,担任政治部主任、苏中第四地委委员,任务是扩大抗日根据地,联合当地的抗日进步分子,与当地实力派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同年10月,日军在苏中地区进行大扫荡。组织上派陈同生开辟通海(今南通、海门)根据地,占领了被敌人控制的最后一个据点,使沦陷三年的通海地区得以解放。1941年12月,陈同生调任苏中东南行署主任。海启(今海门、启东)警卫团成立后任政委。1942年夏,该团攻打日伪占领的据点,大获全胜。

1942年10月,陈同生任中共苏中第二地委委员兼苏中第二分区专员。后来泰东和东台合并成立了东台警卫团、兴化警卫团,粉碎了日伪的“扫荡”“清剿”,扩大了根据地。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华中局派陈同生参与接管天长、六合、淮安、淮阴等中小城市,协助建立华中局机关。

新中国成立以后,陈同生曾在南京、上海任要职。1968年1月25日逝世。

戴望舒

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

戴望舒墓位于万安公墓南侧,掩映在绿树丛中。灰色的水砂石墓碑正中镶嵌着一块白色大理石,上面镌刻着:“诗人戴望舒之墓 一九〇五—一九五〇茅盾题”。

戴望舒,字朝安,浙江杭州人。现代著名诗人。以《雨巷》最为知名,故有“雨巷诗人”之称。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寇的铁蹄不断踏入中华大地。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国难当头,一向沉浸在象征主义诗歌世界中的戴望舒也被残酷的现实所惊醒。

1938年,戴望舒与许多文艺界人士一道,积极参与发起成立了“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并当选为香港分会理事,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他还主编《星岛日报》副刊《星座》,发表了许多讴歌抗战的诗文。同时主编《珠江日报》和《大众日报》副刊,积极宣传全民抗战。

香港沦陷后,戴望舒被日寇逮捕入狱。在日本兵营的酷刑室里,他被灌辣椒水、坐老虎凳,手指因反复受刑而变形,但是他却始终拒绝供出抗日同僚的名字。在阴暗潮湿的牢狱中,他奋笔写下著名的《狱中题壁》,抒发英勇不屈抗战情怀。

1942年7月3日,戴望舒获释,随即创作了独具爱国意义的长诗《我用残损的手掌》。此后,他继续参与抗日文化活动。

1950年2月28日,戴望舒在北京病逝,遂葬于香山脚下的万安公墓,时任文化部部长茅盾亲笔书写了“诗人戴望舒之墓”七个大字。

萧军

创作首部抗战小说《八月的乡村》

著名抗战作家萧军墓位于万安公墓金区,由墓碑、墓盖组成。墓碑高两米有余,上方镶嵌着萧军与夫人王德芬的合影照片。下方镌刻着“先父萧军、母王德芬之墓”。整座墓地简朴、凝重。

萧军,生于1907年,辽宁义县(今凌海市)人。“九一八事变”爆发,萧军在沈阳目睹城市沦陷惨状后,前往哈尔滨。1932年2月,他又一次目睹了哈尔滨的沦陷,受到了极大刺激。这一年,他在哈尔滨化名“三郎”正式开始文学创作,并逐渐和中共地下党员、进步青年走到了一起。

1933年春夏之际,萧军与吉林磐石县抗日游击队的傅天飞相见和长谈,当时磐石游击队在杨靖宇领导下的斗争取得重大胜利。萧军被游击队的英雄事迹所鼓舞。1934年春季间,他根据磐石游击队提供的真实材料,加上艺术上的虚构以及萧军个人在从事文学事业前的军队生活体验开始创作小说《八月的乡村》。

该小说围绕描写“九一八”事变后,东北爱国军民同日本侵略者浴血奋战的感人场景,展现了东北人民不甘当亡国奴,誓死保卫家乡,争取民族解放自由的决心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八月的乡村》出版后,因揭露日军暴行而遭到查禁,在民众中却得到传播。它是第一部以“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抗日斗争为背景的长篇小说,被视为抗战文学的经典之作。

穆旦

青年诗人满怀悲情写下《哀国难》

穆旦墓位于万安公墓林荫道旁,墓碑为白色,中间嵌有黑色大理石,上刻“诗人穆旦、夫人周与良之墓”。墓盖亦为白色,中间的黑色大理石上刻有诗人的生平。

穆旦,本名查良铮,祖籍浙江海宁,著名武侠小说作家金庸(查良镛)堂兄。1918年生于天津。1940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外文系。

1935年华北危急时,穆旦满怀悲情写下爱国诗篇《哀国难》,诉说沦陷后的惨状,呼唤国人觉醒与抗争。他勇敢地走上街头,参加了“一二·九反日大游行”,积极宣传抗日。

1941年,烽火连天,国土沦丧,穆旦奋笔写下六十行长诗《赞美》,歌唱民族深重的苦难和血泊中的再生。

1942年,24岁的穆旦已在西南联大执教,但出于报国之心,投笔从戎,报名参加中国入缅远征军,并随军出征缅甸抗日战场。他亲历了缅甸战场与日军的战斗,随后又在大撤退中从事自杀性的殿后战。野人山重峦叠嶂,原始森林瘴疠横行,官兵断粮断水,穆旦九死一生撤至印度,在中国军营中养病。过了三年,他根据这段不堪回首的经历,写下了长诗《森林之魅——祭胡康河上的白骨》。

抗战胜利后,穆旦来到北京工作,继续进行诗歌创作与编辑,因与辛笛等诗人合出诗集《九叶集》而得名“九叶派诗人”。1977年病逝于天津,1981年葬于万安公墓。

(户力平)

编辑/汪浩舟

相关阅读
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美术作品展今日在京开幕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8-25
抗战就在我身边|京城巷陌藏龙虎 隐蔽战线立战功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8-25
1937年10月4日美国《LIFE》杂志入藏抗战馆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8-21
回顾丨全民族抗战爆发88周年丨回望峥嵘岁月 赓续抗战精神
央视新闻 2025-07-07
战地寻踪
北京青年报 2025-07-07
光影记忆里的山河抗战
北京晚报 2025-07-05
万安公墓创新葬式葬法 5种节地生态葬式满足不同群众实际需求
北京青年报 2025-04-01
北京市万安公墓推出24项惠民便民服务举措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3-27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