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是城市的基本单元,是文明城市建设的“细胞”和根基。近年来,石景山区深化文明创建,将“十大文明行动”与重点领域不文明现象集中整治融会贯通,针对交通秩序、环境卫生、社区治理等重点领域开展专项整治,通过“文明出行我带头”“垃圾分类新时尚”等特色活动,推动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助力“文明有礼石景山人”新名片的打造。
走进石景山区古城街道云锦一期6号院,社区治理的成果随处可见:小学生在垃圾桶前值守,引导居民分类投放垃圾;老街坊们亲手搭建的木质低矮栅栏,让狗狗无法进入花池踩踏;电动自行车有序停放在指定区域,社区环境井然有序……
就在一两年前,社区环境还完全不是这样。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到,云锦一期6号院作为新建小区,居民以高知群体为主,且年轻人占比较大。“大家表达意愿强烈,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很高,但由于观点多元、诉求各异,时常因意见分歧引发矛盾。”建兴街社区党组织书记李松介绍,为了让大家坐在一起好好沟通,社区充分发挥活动站的功能,通过组织多元活动,吸引全龄段居民参与。
在活动中,居民彼此熟悉,社区工作人员也引导大家结合自身兴趣和关注点参与社区治理。就这样,一支105人的志愿者团队逐渐形成,他们参与社区垃圾分类、电动自行车停放秩序维护、养犬管理等工作,让社区环境“焕然一新”,邻里关系也更加和谐。
建兴街社区的基层治理实践,是石景山区完善城市治理机制模式的成功案例,也是石景山区实现文明创建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的缩影。
近年来,石景山区不断完善城市治理机制,激发共建共治活力。建立“创城+热线+网格”联动机制,衔接城市网格化管理系统,累计解决群众身边的急难愁盼问题超20万个,实现文明创城与接诉即办协调推进、双向提升。
石景山区全面推行“包干包片包点责任制”,充分发挥“双报到”机制优势,建立区、行业(系统)、街道、点位四级包片包点责任网。全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累计到主要交通路口、主次干道、背街小巷等重点区域开展志愿服务10万余人次。通过高标准打造创城“样板间”、开展“以干代训”“互学互促”等活动,推动文明创建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依托“老街坊议事厅” 等平台,收集群众意见3000余条,通过台账化限时整改,推动居民诉求妥善解决。建立“点单派单”理论宣讲机制,以“理论+百姓+文艺”的形式,构建全民参与、共建共享的生动局面。
通过上述做法,区域文明创建成果显著。在此基础上,石景山区通过实施“我为群众办实事”“打造品质社区”“擦亮城市西大门”等系列专项治理行动和民生基建项目,持续完善城市功能、规范社会治理、提升宜居品质、引领文明风尚。同时,接续开展社区、农贸市场、医院等专项攻坚整治行动,集中整治违法和不文明行为3.6万余起,推动市民文明素质明显提升,打造“文明有礼石景山区”新名片。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刘洋
摄影/北京青年报记者 付丁
编辑/刘忠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