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未雨绸缪,遇事方能从容
有书 2024-09-29 22:00

《礼记·中庸》中有句古训:“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任何事,提前做准备,往往更容易走向成功。

说话前做好准备,便能思路清晰妙语连珠;

做事前做好准备,便能有条不紊游刃有余;

出行前做好准备,便能规避意外出行顺利。

我们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但世上从来不缺优秀的人。

优秀并不是一蹴而就,而是日复一日提前下足功夫蜕变而来的。

不怕你不优秀,怕的是你根本不懂得提前准备。

未雨绸缪,遇事方从容

《菜根谭》中有云:“忙里要偷闲,须先向闲时讨个把柄;闹中要取静,须先从静处立个主宰。不然,未有不因境而迁,随事而靡者。”

忙碌时,不要忘了抽出时间,对事物做一规划;

喧嚣中,不要忘了保持冷静,对事物预先有个主张。

不然,一旦遇到突发事件,便会自乱阵脚,狼狈不堪。

不管是生活还是工作,懂得未雨绸缪,都可以让自己更加从容。

因为“乌台诗案”,苏轼被贬至黄州,俸禄也随之降低。

看着一家老小,苏轼决定提前做准备,对钱财进行规划。

他先规定好一个月的生活费,然后分成三十份,再挂到屋梁上。

每天清早,挑下一份,作为当天的开支。

如果当天没有用完,便用来招待客人。

如此规划,苏轼手里的钱便可以持续一年多。

苏轼没有坐等山穷水尽,在朋友的帮助下,同时还向衙门申请了一块地种粮食,开启了开源模式。

虽然苏轼没有种过田,但依然迎来了大丰收——粮食近20石。

自此,苏轼才不再担心家人的温饱问题,也开始从容生活,静心思考人生。

在这段时间里,苏轼感悟极深。

心境从“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飞不起”的悲伤无奈。

变成了“任性逍遥,随缘放旷,但凡尽心,别无胜解”。

最终成为让后人羡慕的豁达乐观的“东坡居士”。

懂得未雨绸缪的人,会因事情可能出现的坏处而做准备,努力取得好结果。

如此,方能遇事不慌,从容不迫。

如《朱子家训》中所说:“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

凡事提前做准备,才能有“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淡定,“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从容。

战国时期齐国田氏王族中的田单便是这样一个人。

当时,燕国攻破齐国,齐国都城里的很多人纷纷逃跑,田单也不例外。

不过只有田单提前为逃亡做了准备,他命人把车轴两端突出的部分全部锯下来,再安上铁箍。

在逃亡的路上,为了让自己更快逃走,很多马车因为抢道引起多次碰撞,导致车轴纷纷断裂,无法继续行走。

最终被燕国军队俘虏。

而田单因做了充分的准备,和族人们逃过了这一劫。

墨家学派“鼻祖”墨翟说:“心无备虑,不能够应卒。”

凡事提前做准备,未雨绸缪,才能在遇到事情时,运筹帷幄,从容应对。

居安思危,路途方平坦

有一则这样的寓言故事。

狐狸看到狼在地上磨牙,便对狼说:

“天气这么好,快来和我们一起玩吧!”

狼没有理会,继续磨牙,渐渐地,牙齿变得又尖又利。

狐狸不理解没有任何危险的狼为什么要这么辛勤地磨牙。

狼说:“现在是没有危险,但当猎人或老虎追我的时候,还有机会磨牙吗?”

是呀,提前做好准备,才不怕可能会出现的问题。

正所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书·说命中》亦曰:“惟事事乃其有备,有备无患。”

一个懂得居安思危的人,必然是目光长远的人,看到可能出现的危险,并提前做好准备。

这样的人,命运之途往往更为平坦。

唐朝名相房玄龄说:“思危所以求安,虑退所以能进。”

有远见的人,能够提前看到潜在的风险,常常居安思危,提前规划。

一如清朝的康熙皇帝。

康熙登基之时尚且年幼,鳌拜作为辅政大臣,逐步权霸朝野。

待康熙14岁,宣布亲政后,鳌拜依然一副唯我独大的样子。

虽然他不能拿康熙如何,但鳌拜过大的权力让康熙坐立不安。

于是,康熙选了一些体格健壮的少年,假装每天都沉迷于武力游戏。

鳌拜看在眼里,也只是把康熙的行为当作是小孩的贪玩。

然而,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等到时机成熟时,康熙命令日日训练的少年们趁鳌拜没有防备之时,擒住了他。

试想,若不是康熙早做准备,又怎么能出其不意,抓住身经百战的鳌拜?

只有把眼光放长远,提前做好准备,才能防患于未然。

因为看得长远,所以能发现潜在的危险,并及时做好准备,这是一种能力。

可以让我们成为被命运眷顾的幸运儿,和危险擦肩而过。

最高明的处事方式,是凡事先一步

世事无常,没有人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

凡事提前做准备,便是留出回旋的余地,有备而不需,并不是遗憾,再如何,也好过需要时,却什么准备都没做。

这不仅是处事的智慧,更是一种责任的体现。

小事提前准备,是对自己的负责,大事提前准备,是为他人的负责。

只有成为一个有担当的人才能得到别人的信任。

秦国名将王翦,极为重视士兵的性命,每次接到军令,都会提前做出充分的准备。

比如勘察对方的粮草、作战地形,还对比两军的兵力情况。

秦始皇十一年,王翦奉命领兵讨伐赵国,王翦做了详尽的准备,还把士兵做了精简:

放俸禄不满百石的校尉回家,再从留下的人中考察士兵的能力,最终只留下了20%的精英之兵。

因为做了充足的准备,王翦在这次战役中,连续拿下赵国的九座城池,轰动各国。

“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做事需要提前准备,与人交往也是如此。

无论何事,若只准备成功,不考虑失败的方面,当失败来临时,则只能悔不当初。

不如早点做好准备,防患于未然。

把一件事极力做好,这是对自己和对他人负责的态度。

而做好事的基础,便是提前做充足的准备。

唐朝军事家郭子仪,虽然声望浩大,却从没有忘记凡事先一步。

郭子仪的官越来越大,却依然不拘小节,有时候客人拜访,也不让妻妾回避。

但对于当时还是御史中丞的卢杞,郭子仪总是要家人回避。

家人不理解,郭子仪则说:“此人长相丑陋,心胸狭窄。如果他来的时候你们不避开,看到他的样子,若有人忍不住笑出来或者惊呼,那可就闯大祸了。要是他日后掌权了,我们一族人的性命可就不保了。”

果然,在不久后,卢杞成了权力极大的宰相,一上高位,便开始疯狂报复曾经和自己过不去的人。

而郭子仪一族人,是唯一的例外。

最高明的处事方式是凡事先一步。

《周易》云:“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

凡事提前做准备,不因眼前的繁景而忘记福祸相依,这更是一种担当。

《大学》中有言:“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命运总是眷顾有准备的人,懂得居安思危,提前准备,才有事情真正来临时的从容冷静。

这样的人,有远见,有担当,凡事有准备,遇事能三思。

正是“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从今天起,未雨绸缪,凡事先做准备,让人生之路,皆坦途。

文 | 有书问心浅笑

来源:有书

编辑/韩世容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