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顾永磊:弦歌不辍两千年
河南阅读学会 2022-09-04 16:00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如果没有孔子当年落难淮阳时“陈蔡绝粮、弦歌不绝”,就不会有那么多人知道孤立于龙湖一隅的高台有如此深的文化底蕴,更不会有今日的弦歌台。

炎炎夏日,驾一叶扁舟徜徉于烟波浩渺的万亩龙湖赏荷戏水,心情与骄阳一起燃烧灿烂,好不惬意。对于读书人来说,此情此景,即使不去留恋这红莲映日、碧荷接天的旖旎风光,也要拜访矗立于湖中两千年不倒的弦歌台。

弃舟登台,踏进弦歌广场,高大的孔子像迎面屹立,我本能地肃然,放慢了脚步,怕唐突了圣人的英魂。仰望圣人,他双手合十,长须飘动,似乎还在娓娓而谈:“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于是,一个充满人情味的孔子,穿越2500多年的历史埃尘,霭霭然向我们走来。

我以崇敬的心态轻步缓行,迎面小庑殿顶式大门上的“弦歌台”三字,笔力遒劲、大气磅礴,是清康熙重臣纳兰明珠之子揆叙的墨宝。徜徉其间,院内的一草一木,一梁一柱,无不让人感到亲切可爱,绿树披道,花木扶疏,竹石掩映,静谧清雅,儒风四溢。三五游人或欣赏,或聆听,或沉思,没有一丝喧哗。

“堂上弦歌七日不能容大道,庭前俎豆千年犹自仰高山”。正门两侧石柱上的对联让我陷入了沉思。

公元前489年,在陈国那片阴霾的荒野上,63岁的孔子带着一群饥肠辘辘的书生,在拜见楚昭王的途中被陈蔡两国刀兵所困。七日无粮,弟子们困病交加,孔子依旧讲授学问、弹琴唱歌,安定自若。

弟子们没有老师谈定高歌的心态,难免牢骚满腹,直率急躁的子路发出了“君子也有穷困的时候吗”的抱怨。

“君子虽贫也不改变志向,要固守自己的理想,坚持自己的操守,还能保持快乐的追求。小人一旦贫穷就无所不为了,甚至去做一些背信弃义的事。现在我胸怀仁义之道,只不过是遭到乱世的迫害,这根本不算什么穷困!”孔子耐心地解答子路的疑惑。

孔子知道其他的弟子同样郁闷,便教导他们要有高贵的品质和自尊心,不要因为一时的困难而忘了自己的人生使命。他利用这次逆境,对子贡、颜回及其他弟子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娓娓道来,使弟子们深受启发。

年过花甲的老人作为一介文人,面对饥饿、抱怨、危难,他如此的淡定高歌,他的勇气从何而来?

站在大成殿前,我盘桓了许久,望着环抱弦歌台的浩瀚湖水,似乎有所明白,孔子在困厄中弦歌不辍,在看不到希望的环境中坚持理想,源自他的“勇”,对理想、对信念的坚守。

孔子说,“知耻近乎勇”,勇的起点在于“知耻”,这是一种价值观与人生观的选择:知道自己的行为会造成什么后果,权衡利弊后明白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这需要战胜人性中的自私和怯懦,抵抗不可预期的恐惧,而一切的动力都来源于对自己价值观的捍卫。在圣人看来,勇不是血气之勇,而是不为生死、安危、荣辱、利害所动,为人处义行己有耻;是坚守正道,危难关头也毫不苟且。这样的人堂堂正正,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又有什么忧虑和恐惧呢。绝粮七日,又何惧之有!

圣人身陷绝境,弦歌不绝,重言传更重身教,以此行动,展示了不畏艰险、求索真理的精神,展示了自己对信仰的坚持、对信念的坚守。孔子坚守正道慰藉了苦难中接近绝望的弟子,当楚昭王派兵来救之时,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居然已经绝粮七日!凭着弦歌不辍,他们熬过苦难,用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生命力造就了奇迹。

“陈蔡绝粮”的史实毋庸置疑,受困绝粮的前因后果历史早有定论。但是,孔子及弟子不畏艰险求索真理的精神,“弦歌不辍”2500多年的文化价值,已成为孔子政治命运的重要象征与代名词,也成了历代知识分子政治命运的象征。后世的读书人在不得志之时,常“弦歌不辍”以期自励,这已内化为读书人可贵的道德品质。

纵观孔子一生,幼年丧父,少年丧母,道德学问高深至极,周游列国十四年,遭遇艰险无数,终不得志。但他坚持自己的理想与追求,身体力行地实践着自己的主张,志怀高远、乐观积极,坚守正道,不改初衷。他的成功后世无人企及,他的精神境界至今仍然是人类的最高追求,非常人所能达到。

为纪念“陈蔡绝粮”和孔子3次来陈讲学的佳话,后人在孔子被围困的岛上建了一座“孔子庙”。如今的弦歌台原是东汉陈敬王曾孙宠教弩的地方。唐开元九年为纪念孔子“绝粮七日、弦歌不止”,将孔子庙移到该台上;明成化六年,陈州知州戴昕建庙名曰“厄台祠”,后增拓大殿七间,改称“绝粮祠”,后又更名为“弦歌台”。现存的建筑为清乾隆年间重修,已成为淮阳唯一的祀圣场所和淮阳千年文脉的象征。

我缥缈的思绪,因弦歌台的苍古而悠远,紧跟圣人的脚步追寻,我小心翼翼地迈入了威严的大成殿。风化了上千年的老砖土墙承载着斑驳的记忆,在岁月的暮鼓晨钟和沧桑更迭中,这座普通的建筑依然风韵犹存,保持着活力。膜拜于圣人像前,静下心来,你或许可以听见那远古穿越历史风尘的余音,虽经千年轮回声音渺渺已不复存在,但弦歌不辍的精神在一代代人心中薪火相传,永无消歇。

大成殿后面的弦歌书院不曾间断的绵绵书香传承着千年文脉。从孔子在弦歌台讲学算起,至明朝嘉靖年间设立书院名为知德书院,到清朝乾隆年间改为弦歌书院,至今已2500多年。时任的历代文化官吏筹资举建、扩建,名字更变多次,战火中焚毁后数次,很难想象那些位高权重的仕宦为何如此钟情弦歌书院?但是让我们惊叹的是那弦歌不缀的余音从未断绝,这一片古老的建筑群经受住了风吹雨打,在碧波荡漾的湖水环绕中愈显古朴与厚重。

弦歌书院在一代代读书人的修缮扩充下,越来越宏伟,重修后弦歌书院尽管没有那些名气很大的书院暮鼓晨钟的幽秘,但个中的每一组院落、每一块石碑、每一枚砖瓦、每一棵花草,却闪烁着时光淬炼的人文精神,散发着经年积淀的书卷气息,弦歌悠扬,书声琅琅。对于后人而言,这溢满书香的弦歌台,才是真正的精神家园,经过漫长时光培育起来的文化信仰、精神底蕴已和深深的龙湖水融为一体。

时至今日,弦歌台依旧不失昔日的华彩,弦歌广场定期举办的“三千学子拜孔子”等活动,让莘莘学子领会了国学的博大精深,坚定了将优良传统发扬下去的信念。高考前后来此膜拜圣人的学生和家长,在弦歌不辍的历史余音下激励前行的同时,或多或少想沾一点儿圣人的灵气,祈祷圣人能庇佑学子读书有成,登科及弟。

这座普通的高台,把一段陈蔡绝粮的历史复活得栩栩如生;弦歌不辍,使这一块平凡的土地变得神圣无比;书声琅琅,赓续了传统文化命脉。2500多年来的风云往事,在这座水中高台之上铺陈开来,将弦歌不辍的历史余音一代代传递下来,激励着后人志存高远、坚定信念、砥砺前行。

编辑/王静

相关阅读
文学|八十年等待与两千年思考——《维吉尔之死》发布与阅读分享活动在上海举行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1-16
历史|廿年追寻西南联大学人踪影 ​ 再现战时大学波澜壮阔的历史与弦歌不辍的精神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1-02
随笔|两千年前的“人间烟火”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4-16
随笔|两千年前的“人间烟火”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4-16
赏读|研究孔子的当下价值——读《千年孔子》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3-31
历史|孔子所作的《春秋》,两千年来,在各朝代的地位如何
历史学堂君 2024-03-16
新知|“楷模”原本只是两棵树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3-15
随笔|想象着两千年前的孩童笑声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2-22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