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进入6月,随着企业复工复产有序推进,服务业生产指数下行势头减缓,部分接触性服务业降幅收窄明显。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和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6月份服务业业务活动预期指数为61%,比上月上升5.8个百分点。
服务业向好,已经处于景气区间,意味着3月中旬到4月份多点爆发尤其是上海、北京疫情带来的负面影响渐趋消退。随着5月份的复工复商复市,交通物流梗阻情况改善,服务业生产指数回升;加上中央和地方出台的各项助企纾困政策以及扩大消费的各项举措,生活性服务业也日渐活跃起来。从生产生活服务业的情况看,从5月初的缓冲到5月中旬的渐趋回稳再到5月下旬的向好,凸显服务业的强大韧性,也彰显中央政策的精准施策和落地有效。
2021年,我国的GDP总量是114.37万亿元,服务业总值60.96万亿元,比重为53.3%,可见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绝对地位。服务业回稳向好,就能稳住国民经济大盘。6月份服务业回升的意义在于:一是稳经济的各项措施精准有效;二是疫情阴霾消弭,经济韧性在二季度得到体现,市场主体和社会个体信心增强,也为上半年经济运行留下了一抹亮色;三是疫情防控措施更为精准有效,即使再出现疫情多点散发,服务业也能维持稳定节奏,市场基本面也不会再出现大的波动,为下半年经济稳增长和稳固全年经济增长预期打下良好基础。
服务业回升的良好态势,不仅体现了中国经济内循环的承压能力和自我修复能力,也具有稳固全球经济预期的作用。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中国作为全球主要经济引擎的地位没有改变,因为中国拥有强大的国内市场,承受住了疫情的新一轮考验,证明了中国经济内循环的强大有力。反观全球市场,受乌克兰危机和疫情的叠加影响,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并未恢复元气,又陷入高通胀恶性循环中。就此而言,中央提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完全正确的。
进入6月份,服务业生产指数和生活指数虽然回升幅度不同,但呈现同步向好的态势。复工复产打通了生产领域的循环,复商复市则激活了生活领域的循环,服务业生产、生活两个领域循环的叠加复苏,稳固了产业链基础。全国路网的去阻回通,物流业的常态回归,说明服务业供应链的畅通。总之,6月份服务业生产指数和生活指数的回升,也是产业链回稳和供应链通畅的标志。
中央和地方各项助企纾困措施还在继续高效执行,尤其是针对市场主体的各项降税降费政策,不仅解决了市场主体面临的资金压力,也给企业生产注入了活力。按照政府工作报告和国务院的相关部署,预计全年退税减税约2.64万亿元,其中增值税留抵退税1.64万亿元。4月1日至6月9日,从企业看,微型、小型、中型企业存量留抵税额集中退还基本完成,小微企业依然是受益主体。已获得退税的纳税人中,小微企业占比94.9%,共计退税7039亿元;中型企业共计退税3412亿元。此外,还建立起服务业复工复产白名单等制度,形成具有弹性、符合实际的服务业恢复程序。
生产恢复,需求增加,物流加持,生产领域的服务业指数自然上升。生产恢复活力,供应动力增强,生活消费指数同步上升,这是服务业回升的基本逻辑。进入6月份以后,服务业恢复性增长态势更加均衡。此前受疫情影响较大的消费相关服务业呈现强势恢复态势,零售业、住宿餐饮业、文体娱乐以及旅游相关行业的6月份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较5月份均有大幅上升。特别是经过618网购的考验,物流业基本恢复疫情水平,尤其是物流配送的“最后100米”被疏通,服务业生活消费领域的动能被激活。
服务业生产与生活指数的上升,具有相关关系。生产领域,由于有系统性政策给予市场主体更多支持,这个领域的服务业恢复较快。从生产到生活,存在市场传导的滞后,生活领域对市场的感受更加谨慎敏感,生产领域不景气导致就业率下降和收入减少,因此会拉低服务业生活消费层面的预期。因此,服务业生产与生活指数的不同步——前者提升较快后者相对滞后,符合市场逻辑。
电商领域的生活消费随着物流畅通迅速恢复,和日常生活联系紧密的零售业和饮食也恢复较快,意味着日常生活领域的韧性强、潜力大。至于恢复较慢的文旅行业,也将迎来高中考后的一部暑期消费热潮--除了影视剧还有文旅出行。
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第一大货物贸易体,拥有14亿人大市场的中国市场,无论是应对疫情挑战还是外部市场考验,都拥有强大的抗压能力和任性。
服务业回稳向好,是市场预期增强的标志,也是民生愿景向好的体现。
文/张敬伟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姬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