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岁的藏族牧民格桑有套“山景房”。天气好时,从他家门里向外看,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山尖正好能被框在门洞里,仿佛是他家墙上的一幅木框画。 “珠峰?那个就是。”格桑指给记者看,然后继续低头算他们村去年的收入,他是村委会的成员。 “我登上去过啊。”他补了一句。 这是曾登顶过珠峰的西藏定日县扎西宗乡藏普村村民格桑(1月21日摄)。
这是格桑和其他村民一起正在将光纤运送至前进营地的路上(4月15日摄)。2020珠峰高程测量期间,为保障峰顶信号质量,网络运营商需要将光纤铺设至海拔6500米的珠峰前进营地。格桑和其他村民一起,承担起运输光纤的任务。
登顶过珠峰的格桑,家住西藏定日县扎西宗乡藏普村。这是中国境内离珠峰最近的行政村之一,平均海拔5000米。格桑在这块高高的牧场上生活了几十年。一个从未受过相关训练的牧民登顶珠峰,这在很多人看来是个传说。这是格桑在查看自己的珠峰登顶证书(1月21日摄)。
1996到2007年间,新西兰人罗塞尔每年都在珠峰北坡组织商业攀登。西藏最早一批商业向导中,很多人都曾在其团队实习过。 1997年,格桑也开始像许多同乡一样,赶着自家牦牛在珠峰运物资,并服务于罗塞尔团队。2001年,公司临时需要一个登顶背夫,格桑被选中了。 这是格桑在展示自己登顶时穿过的连体羽绒服(1月22日摄)。
他在罗塞尔团队里干了十年。2008年,罗塞尔转战尼泊尔一侧的珠峰南坡。 也是那一年,北京奥运会火炬成功在珠峰峰顶传递,通过保障火炬登顶,中国西藏的向导们为建立自己的商业攀登模式练了兵。再之后,他们接管了珠峰海拔6500米以上每年的路绳铺设任务,标志着其技术能力已赢得了各国际团队的信任,并逐渐成为了北坡登山季的主导者。 这是格桑(右)和其他村民一起正在将光纤运送至前进营地的路上(4月15日摄)。
而随着登山管理日趋严格,普通村民最多只被允许上到海拔6500米的高度运输物资、清理垃圾,以更安全的方式获得收入。 格桑的经历,便成了中国珠峰登山史上一个特殊时期的“绝唱”。 2008年后,格桑又做回了牧民,几乎一年到头住在牧场。2018年,他当选村委会成员,才有更多时间留在村里。每年四五月,乡里仍会出牦牛帮登山队运物资赚钱,他把这个机会给了儿子。这是格桑向记者展示自己的珠峰登顶证书(1月21日摄)。
几乎每个登顶珠峰的人都会被追问攀登的意义。 “登顶了很开心,证明我身体好。”反复问格桑,他总是这一个答案。 为什么登山?这个登山界的终极一问,很难说格桑是没有仔细想过,还是想得简单又明白。 “有些人是想出名吧。我就是好奇,想上去看看。”他说,“现在已经看过了。” 这是格桑(中间穿蓝色羽绒服者)和其他村民一起商议将光纤运送到海拔6500米前进营地的方法(4月15日摄)。
摄影/新华社记者 孙非
编辑/耿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