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区域协同发展催生跨城养老“新时尚”
光明日报 2024-05-21 10:45

近日,河北怀来县异地康养考察团到访北京西城区,与德胜、西长安街、新街口和展览路4个街道分别签订了异地旅居康养战略合作协议。截至目前,北京西城区15个街道已与河北省19个市、县(区)政府或民政部门签订异地康养战略协议,为老年人跨城养老提供更丰富的选择。

近几年,跨城养老、跨省养老正逐渐成为越来越多老年人的养老新选择。这些老人离开原来的居住地,搬到周边环境良好、生活成本较低的市县,或长期居住,或短期康养,开启了新的养老模式。跨城养老模式的兴起,折射了当下老年人养老需求特征的新变化。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新生代老年人的经济实力、教育水平、健康状况较高,相应地也更加看重生活品质,跨城养老、旅居养老等更加契合品质化养老意愿的新型养老方式,自然日益受到老年人的青睐。

老年人选择“跨城养老”,一方面是看重性价比,希望以更低的成本享受更好的养老服务与环境;另一方面,城乡发展差距进一步缩小,京津冀、长三角等区域一体化水平提高,也让异地生活更加舒适便捷,为偏好近距离跨城养老的老年群体解决了许多后顾之忧。京津冀地区人口规模大,老年人口增长速度快,老龄化程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有着庞大的养老服务需求。近年来,京津冀三地将深化养老服务协同发展作为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内容,积极探索多元化养老方式,加快推动公共服务均衡化发展,着力破解区域养老难点堵点问题,在均衡区域养老资源配置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北京市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河北省养老机构收住京津户籍老人近5000人,到河北社区养老的京津户籍老人接近4万人,京津户籍老人来河北旅居养老达59万人次。如今,跨城养老已成为京津冀老人的养老“新时尚”,养老服务协同发展成为拉动区域银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区域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提升了跨城养老便利性。城际交通和公共服务一体化加快,为跨城养老的实现创造了条件。十年来,京津冀交通“一张网”越织越密,主要城市1至1.5小时交通圈基本形成;三地全面取消异地就医备案,9000余家定点医疗机构异地就医门诊费用直接结算,区域内异地就医实现“同城化”。为进一步满足老年人医养结合服务需求,河北从支持“养办医”、规范医养签约、深化与京津合作等八个方面提出18条支持措施,河北19家医养结合机构纳入北京医养结合远程协同服务平台,在河北养老机构内颐养天年的老年人,足不出户便可享受到北京老年医院的远程会诊、照护指导等服务。

养老服务同质同标,丰富了区域养老服务资源供给。近年来,京津冀三地不断细化京津冀养老机构等级评定结果互认、老年人能力评估结果互认相关政策,建立健全京津冀异地养老机构运营补贴制度,为实现养老服务同质同标夯实基础。为推动京津养老项目向河北具备条件的地区延伸布局,为老年人提供多元化、个性化的养老项目,河北以环京地区为重点,谋划建设一批旅居、文旅康养特色小镇、医养和培训疗养机构转型项目,逐步构建起“一区、一圈、三带”的养老产业发展格局。截至2023年4月底,河北环京协同养老项目已达112个,舒适宜人的环境,丰富的文化活动,优质的服务,实惠的价格,不断增强着跨城养老的吸引力。缺乏可靠直接的信息来源,不知道如何选择养老服务机构和项目,曾经也是阻碍跨城养老的一大难题。现在,老年人只需登录北京养老服务网与移动端小程序中的“京津冀养老”版块,就能查询到环京养老项目信息和协同优惠政策,公共服务信息化、数字化水平不断提升,有效推动了区域内养老服务资源对接共享。

跨城养老走热,是区域协调发展增进民生福祉的生动缩影。相信随着各地区养老服务一体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跨城养老将更加舒适便捷,让老年人养老享老的获得感、幸福感更加充实有保障。

(作者:曲嘉瑶 张真理,均系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王涵

相关阅读
京津老人到秦皇岛养老可免费试住!京津冀签订42项协议
秦皇岛发布 2024-05-25
异地养老需要更多细化措施
工人日报 2024-05-25
60家校企“牵手”助推协同养老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5-22
民生保障“医”路畅通:老年人异地就医、养老无后顾之忧
国家医保局微信公众号 2024-05-19
京津赴冀康养老年人超过12万人,河北加快创建协同养老示范带
北京日报 2024-05-19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