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5100年前的水利设施长啥样 一起去湖北屈家岭遗址一探究竟
央视新闻 2023-12-04 22:10

近日,湖北荆门屈家岭遗址考古工作专家现场会公布了屈家岭遗址系列重要考古新发现。经过全面调查和系统发掘,屈家岭遗址新发现多组史前水利系统,其中熊家岭水利系统规模庞大,由水坝、蓄水区、灌溉区和溢洪道等构成,距今约5100年,为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水利设施。

据介绍,熊家岭水利系统位于遗址群东北部,包括水坝、蓄水区、灌溉区和溢洪道等构成要素。其中,熊家岭水坝坐落于青木垱河东西向支流的河道上,土筑而成,连接南北两端山体。现存坝顶高约2米、宽约13米,坝底宽约27米,南北长约180米。水坝东侧为蓄水区,与自然岗地合拢面积约19万平方米;西侧为灌溉区,约8.5万平方米,植物考古显示该区域存在史前稻田。溢洪道位于蓄水区的北部缺口处,入口宽约26米,呈南高北低的走势,体现了“因地制宜”的科学建设理念。

现场发掘显示,熊家岭水坝早晚两期界限分明,晚期坝是在早期坝的基础上加高加宽扩建而成。专家介绍,根据出土遗物、测年数据表明,早期坝的年代范围为距今5100年,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水利设施。

考古人员还发现,早晚两期坝体堆积明显经过人工拍打、夯实或加固,局部位置揭露出因拍打、夯实而形成的“痕迹面”。堆积中绝大多数都掺有禾本科植物根茎,应属原始的“加筋工艺”。此外,在早晚两期坝体堆积中均发现“草裹泥”的筑坝工艺痕迹。

专家表示,屈家岭史前水利系统的发现,标志着史前先民的治水理念从最初被动的防水御水转变为主动的控水用水,实现了从适应自然到改造自然的跨越,为探索史前聚落的水资源管理和利用提供了细节支撑,为考察长江中游史前治水文明的起源和演进提供了重要证据。

屈家岭遗址是屈家岭文化的发现地和命名地,地处大洪山南麓向江汉平原的过渡地带,是实证长江中游文明起源的重要大遗址。自20世纪50年代起进行过三次考古发掘之后,2015年至今,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单位在此持续开展考古工作。当日还公布了多项考古新发现。其中,距今约5500年至5100年的油子岭文化聚落范围105万平方米,为迄今为止发现的长江中游地区同时期面积最大的聚落,已确认水利系统、墓葬区、居住区和陶器生产区等。一系列最新考古发现展示了长江中游地区大型中心聚落的规划理念、布局演变和社会结构传统,为考察长江中游文明的起源和演进提供了关键证据。

文/记者 佘利霞 李炜

编辑/朱葳

相关阅读
中国特有的青色有多“惊艳”?来南京六朝博物馆一探究竟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4-05-18
聚焦 | 湖北荆门屈家岭遗址
新华社 2024-03-26
史前建筑工艺中蕴藏古人智慧?来屈家岭遗址找到答案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4-03-20
湖北屈家岭遗址发现史前水利设施 距今约5100年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3-12-09
距今5100年史前水利系统长什么样?走!去屈家岭遗址看看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3-12-06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