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揭秘 | 北京高考作文人机大战谁能赢?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6-08 14:18

昨天,北京高考语文科目考试正式落下帷幕,备受关注的高考作文题也正式揭晓,以“历久弥新”为题写一篇议论文和以“打开”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考生可“二选一”作答。

北京青年报社编辑部就此组织了一场特别的“人机大战”,选择了5款时下最热门的AI智能大模型,分别是ChatGPT4o、腾讯元宝、抖音“豆包”、阿里“通义千问”、百度“文心一言”;另一方的人类选手则包括一名青年作家和一名曾经的高考高分考生(2014北京高考理科最高分刘倩莹),“人机”双方就北京高考同题作文同台“打擂”。

本报编辑部还请到了包括曾评过高考语文北京卷的阅卷员在内的两名资深教师进行“背靠背”打分,以此测试不同AI大模型的应用能力,以及高考特殊场景下的人机写作特点,同时探索未来人机协作环境下的教育方式变革。

试题在当天中午11点半出炉后,本报记者随即使用5种人工大模型,以“你是一名2024应届中国高考生,今年北京的高考作文题如下。请按要求写一篇作文。”为提示词,并输入北京高考语文卷大作文原题,随后一分钟之内,5种大模型相继完成作文“写作”。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输入提示词及高考原题后,“豆包”首次未能识别题目“二选一”的要求,直接生成了“历久弥新”“打开”两篇作文。另外四个大模型均正确识别,其中“通义千问”“文心一言”“元宝”选择以“历久弥新”为题写作议论文,而“ChatGPT4o”则选择以“打开”为题写作记叙文。

在交互拟真程度方面,“文心一言”和“元宝”回答时先告知其选择的作文题目,随后再生成作文,其他则直接生成作文,没有交互过程。

随后,北青报记者也将高考作文题目同时发给青年作家和曾经的高考高分考生,他们均在一小时内完成写作。

为确保“打擂”结果的权威性,两位高中语文教师以其亲身经历和了解的往年高考评分规则进行“背靠背”盲评。

经过两位老师评判并求平均分后,得到的结果是人类获得了第一名。往年高分考生得分最高为45分,“元宝”为39.5分,“通义千问”为38分,“文心一言”为37.5分,ChatGPT4o和青年作家同为32.5分。需要说明的是,“豆包”第一次未识别作文“二选一”的条件,理论上不具备得分资格,但编辑将其中议论文选出供两位老师评分,得分为39分。

两位老师均认为,AI智能大模型写出的文章,中心内容比较突出,文体鲜明,文脉清晰,但过于程式化、套路化,没有体现思想的深刻度,“一眼就能看出这是人工智能写出的内容”。ChatGPT4o自动选择了考生们普遍认为难写的“打开”记叙文,但文章故事性不够,不能引发普遍共鸣,因此得分较低。

对于人类作者的文章,两位老师认为人类作者的文学功底更深、个人情感更浓烈、个性更明显、自由度更高。但因记叙文审题不够准确、不够切题,文体不突出,偏于散文、随笔;议论文缺少例证分析、思辨性较少等缺陷,按照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也难得高分。

ChatGPT4o 32.5分

打开

高中毕业的那一天,我站在校门口,看着熟悉的校园,心中充满了不舍与期待。三年的高中生活即将画上句号,而未来的大学生活又在向我招手。这一刻,我深深地意识到:成长的过程,就是不断“打开”的过程。

记得高一那年,我还是一个内向羞涩的女孩。班级里举办元旦晚会,我因为紧张,拒绝了同学们邀请我表演节目的请求。看着其他同学在舞台上尽情展示自我,我心中充满了羡慕和遗憾。那天晚上,班主任李老师找到了我,她温和地说:“勇敢一点,打开自己,你会发现更多的可能性。”

李老师的话在我心中种下了一颗种子。高二那年,学校组织了一次辩论赛,我犹豫再三,终于鼓起勇气报名参加。在赛场上,我紧张得手心冒汗,但随着辩论的进行,我逐渐找到了感觉,用理智和激情赢得了全场的掌声。那一刻,我明白了,打开自己,才能发现更多的潜能。

高中三年,我学会了在学术上打开思路。数学课上,我不再拘泥于课本上的例题,而是主动寻找更多的解题方法;语文课上,我不仅仅满足于课堂上的分析,而是深入阅读更多的经典文学作品。这些“打开”不仅让我在学习上取得了更好的成绩,也让我对知识有了更深的理解和热爱。

除了学术上的成长,我还在与人交往中学会了打开心扉。高二那年,我加入了学校的志愿者协会。一次,我们组织去孤儿院探望那里的孩子们。起初,我对陌生的环境感到有些紧张,但看到孩子们纯真的笑脸,我的心渐渐打开了。我陪他们画画、讲故事,看着他们开心的样子,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满足与快乐。那次经历让我明白,只有打开心扉,才能真正与他人建立深厚的情感联系。

科技创新也需要不断打开思路。高三那年,学校组织了一次科技创新大赛,我和几位同学组成团队,决定研发一款环保垃圾分类机器人。在项目初期,我们遇到了许多技术难题,一度陷入困境。但我们没有放弃,不断查阅资料,尝试各种方案,最终成功研制出了这款机器人,并在比赛中获得了二等奖。这次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只有不断打开思路,才能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取得突破。

高中生活即将结束,站在新的起点上,我深感未来充满了无限可能。回首过去的三年,我从一个内向的女孩成长为一个自信、勇敢、善于思考的年轻人。而这一切,正是因为我不断打开自己,去接受新的挑战,去探索未知的领域。

“打开”不仅仅是一个动作,更是一种态度,一种勇于迎接变化、拥抱未来的态度。只有不断打开自己,我们才能发现更广阔的天地,迎来更加美好的未来。带着这份勇气与信念,我将踏上新的征程,去书写属于我的精彩人生。

【点评】

全文用导语材料所给的提示连缀多个“打开”的事情,除了第一个略有描写,其他基本上多叙述少细节,流水账式的写法。且围绕“打开”的故事较为简单,缺少内在逻辑联系。在四个“打开”的事件中(个人成长的打开、学术思想的打开、人际交往的打开、科技创新的打开),第二个和第四个重复交叉。

元宝   39.5分

历久弥新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许多事物都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消逝。然而,有些事物却能在岁月的洗礼中愈发闪耀,它们历久弥新,彰显出永恒的价值。这些历经沧桑而愈发璀璨的事物,正是我们民族精神的瑰宝。本文将从三个方面阐述“历久弥新”的内涵和价值。

首先,经典之所以为经典,就在于其能经受住时间的考验。无论是《诗经》中的优美诗篇,还是《道德经》中的深邃哲理,这些古老的经典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它们所传达的思想和智慧,至今仍是我们修身养性、治国理政的宝贵财富。正如古人所言:“温故而知新。”当我们反复研读这些经典时,总能从中汲取到新的营养,领悟到新的境界。这种“历久弥新”的力量,正是经典作品得以流传千古的重要原因。

其次,杰出的思想也具有历久弥新的力量。伟大的思想家们,以其超凡的智慧和深邃的思考,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从孔子的仁爱之道,到孟子的民本思想;从墨子的兼爱非攻,到韩非子的法治理论——这些思想家的智慧结晶,在历经千年之后,依然闪耀着理性的光芒,指引着我们前行的方向。这种“历久弥新”的思想力量,不仅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也是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前进的重要动力。

最后,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更是历久弥新。自古以来,我们民族就有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传统。这种精神在历代先贤的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岳飞精忠报国,文天祥宁死不屈,林则徐虎门销烟……他们的事迹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而奋斗不息。这种伟大的民族精神,正是我辈青年应该继承和发扬的宝贵财富。同时,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我们也在不断赋予这种精神新的内涵和意义,使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综上所述,“历久弥新”是一种永恒的价值追求。我们应该珍视那些历经沧桑而愈发璀璨的事物,传承和发扬它们所蕴含的精神和智慧。同时,我们也应该以开放的心态拥抱变化,不断创新和发展,让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在新的时代里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点评】

从经典、思想、中华民族伟大精神三个方面来阐述“历久弥新”的原因与价值,指出“历久弥新”是一种永恒的价值追求。整体围绕材料内容并列展开,举《诗经》《道德经》,以及孔子、墨子、韩非子、岳飞、文天祥、林则徐等例子,有一定的说服力,但未深入思考“久”与“新”的关系。有意识地想要写到“弥新”,但“新”概念化,没有具体阐释。同时没有写到“历久”,也就是“时间的淬炼”。

2014北京高考理科最高分刘倩莹  45分

历久弥新

夫子曾自谦道:“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然其集群圣之大成而折衷之,于周道衰坏之时内化古贤之作从而诞生了儒家学说。人类文明的历久弥新便是如此,时间的大浪淘沙留下了古人的智慧结晶,而后人又在时代新的洪流中站在巨人之肩迈出更高的一步,才诞生了人类文明这颗宇宙中的璀璨明珠。

与古人最直接的对话便是遗迹实物,现代的风潮赋予了历史遗产新的面貌。漫步在红墙黄瓦之间,曾经的紫禁城是皇家举国之力集明清工匠之灵气的私家聚宝盆,巍峨的重檐斗拱无不显示着古代建筑发展的辉煌;而今的故宫博物院中游人如织,一间间殿宇为科普瓷器织品建筑等工艺的发展穿针引线,已然是面向世界人民的文化赠礼。人类文明从封闭走向开放,现代的旅客们走进古人曾秘不示人的领域,惊叹于阿布辛贝神庙以严密的历法让光打亮拉美西斯二世,在帕特农神庙下回望民主的摇篮时期,古代的精妙工艺在后人的凝视中升华为了共享的文明瑰宝,又焕发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历久弥新的精华更在书页之间,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经典的文学在现代的审视下有了新的含义。伊卡洛斯以蜡制成的羽翼追逐太阳的故事在古希腊人的口中曾是莽撞愚者的象征,在文艺复兴时期的画作中却隐喻了其时人民对他人苦难的漠视,在当代文学中更是成为了生活中挣扎困顿的年轻人追逐希望的代表。唐代韩愈“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对诗坛蝇营狗苟的嘲讽穿越千年成了“蚍蜉撼树谈何易”毛主席“正西风落叶下长安,飞鸣镝”的豪情万丈。文学穿越于薄薄纸张的恒久魅力,让其在一代又一代读者中回响新的涟漪。

笛卡尔曾说:“我思故我在”,若论历久弥新之最重者莫过于思想。问月自屈原“日月安属?列星安陈?”积极的怀疑而始,经太白“青天有月来几时”对渺渺宇宙的感慨,归于航天“天问系列”对真理的追逐而走向天空的漫漫征程。希波克拉底誓言“不伤害病人,并始终维护其健康和福祉”自古希腊起便成为了医生的伦理准则,现代医学的专门化又让医者们循其宗旨增添了协同工作的原则,以医者仁心,救死扶伤,践行医者的崇高职责。“我们身前身后的东西与我们内心的东西相比,都是微不足道的”,历久弥新的思想无疑是人类文明皇冠上的宝石,扬帆远航的导航,指引着探索进步的方向。

好古而作的传承与创造,是文明的历久弥新之路,是文明之所以伟大的根本。踏在千年前铺出的路,阅过长河中流传的书,思考着遂古之初的天问,我们借着前人的桨和帆,仰望追逐着九天云汉的无限可能,于时间的河流中蜿蜒而行,让这一叶文明的扁舟在宇宙中如天鹅绒穹顶上的钻石般闪耀。

【点评】

不局限于导语材料多给的角度,对论证的角度有自己个性化的思考。旁征博引,有很好的文化积淀。所举例子都能紧扣话题概念中“历久”和“弥新”的关系来写。对“新”的理解有自己的阐释,侧重赋予新的内涵。三个主体段也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的阐释。不足:列举“历久弥新”的现象多,为什么能够历久弥新,怎么样才能历久弥新,还缺少一定的深入思考。思辨性的体现也欠了些。再有分论点和点题会更好,文章结尾可以再优化。

青年作家郑重(笔名 烟波人长安)  32.5分

打开

看一个访谈,问到“阅读的意义是什么”。

说了什么已经记不清了,片儿汤话居多,不重要,单纯觉得这个讨论很有意思。

“阅读的意义是什么”,这个年代谈“阅读”似乎总透着一股古早和虚幻的味道,媒体惯用“人们已经不再阅读”来反映现代人的浮躁和焦虑,和周围的朋友同学等等说到这类问题,大家也习惯性说“已经没有耐心阅读了”。

但其实大家都是在“阅读”的,可能是没有足够的时间和心情去读一本大部头的书籍,可能是无法保持长久的精力集中,毕竟手机终归是更好玩儿一些,但“阅读”已经变成了种种不同的形式,“随风潜入夜”,细化在我们的生活里。

浏览帖子,是一种阅读,一眼扫过一段漂亮的文字,是一种阅读,甚至包括短视频,也是一种阅读。我们了解一个人的喜怒哀乐,是一种阅读,倾听来自他人的声音,是一种阅读,甚至选一个晴朗的下午推开窗,看着一朵云从天空悄悄流过,也是一种阅读。

我们并未停止过对周围世界的阅读和了解,这就是阅读本身,而如果用一个最简单的词来描述阅读的意义,那大概就是“打开”。

不同的风景打开我们感受世界的视角,不同的文字和声音打开我们认知世界的视野,用学到的一切来反观自身,又打开我们对于自我的认知。

我至今都记得收到的第一份正式的生日礼物,是一本《简·爱》,也说不上当初为什么向我爸妈索要这本书,可能冥冥中就是有这份宿命,这本书注定要走到我手边。

我也至今都记得《简·爱》带给我的震撼和启示,原来早在两三百年前,人就在追寻人格的独立和与另一个人的灵魂共鸣,原来爱情的内核在于两个人的平等和并驾齐驱,原来情感的抒发可以如此热烈又内敛。

那时候我十一岁,我并不完全懂这本小说所表达的理想与概念,但当我渐渐接触更大的世界和更深层的自我,我忽然察觉到这份阅读体验,所带给我的长久影响。

昨天和朋友闲聊,她说“我们接触过的每一个知识、每一段文字、每一层经历,最终塑造了现在的我们”,也许在当时人会觉得这些“阅读”是无意义的,但终有一天它会以它的方式展现它对我们的影响。

就像之前看到一个女生说,她立志要在人生里有所建树,实践自己的理想,是因为读到了一段对林徽因的描述,她敬佩于林徽因的远大抱负和独立个性,而这个故事就这样穿过历史和她的阅读经历,在某个夜晚忽然击中了她。

这也许就是阅读最大的意义。

小时候看类似的讨论,都说阅读会让我们体验不同的人生,你可以在阅读中体会古人的生活和感悟,也可以在阅读中畅想宇宙星辰和渺远未来。我一度也深以为然。

但现在我已经不这么想,我更觉得,与其说阅读是带领我们见识世界,不如说阅读是帮我们认识自己,曾经的匆匆一瞥,也会在某个时刻生根发芽,左右着我们下一秒的人生。

前两天上课,老师讲到“绩效主义”,讲短期利益和所谓“出人头地”、“比别人强”的教育理念如何让现代人失去了对自我的追求和长久的恒心,人的视野局限在“绩效”和“成绩”上,变得越来越焦急不安,视线和观念也越来越狭窄。

我想恰恰是这个时候,我们更加需要“阅读”这件事,我们需要看到更多,需要了解更多,才能知道这世界上有很多很多不同的人,有很多很多不同的生活方式,也有很多很多不同的想法,最终又反哺回我们自己,让我们明白人生不限于此时此地,我们还可以追寻更广阔的旷野。

或者说,我们不需要询问“阅读有什么意义”,阅读本身,就是一种意义。

【点评】

很有思想的一篇文章。可惜的是,一方面,审题不够准确,尽管提到了“打开”,但更偏于讲阅读的意义,不够切题;另一方面,记叙文体不突出,偏于散文、随笔。

扫描二维码,看全部“打擂”文章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武文娟
编辑/李天际

相关阅读
神了!北京越野“押中”了高考作文题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6-13
北京高考作文人机大战谁能赢?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6-08
历久弥新:以家国情怀赋能青春逐梦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6-08
2024年高考语文(北京卷)试题评析来了!
北京考试报微信公众号 2024-06-07
半两财经 | 用人工智能大模型比拼写高考作文 北京卷《历久弥新》谁写得好?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6-07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