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视点|推动春秋假落地,让教育回归本真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9-18 10:22

商务部等九部门近日对外发布《关于扩大服务消费的若干政策措施》,其中明确,优化学生假期安排,完善配套政策。在放假总天数和教学时间总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结合气候条件、生产安排、职工带薪休假制度落实等因素,科学调整每学年的教学和放假时间,探索设置中小学春秋假,相应缩短寒暑假时间,增加旅游出行等服务消费时间。这场对假期时间的重新分配,实则是教育时序的一次重要归位——当寒暑假的“长空白”遇上春秋假的“短留白”,我们正在触摸教育最本真的模样。

孩子们的假期,向来带着强烈的季节印记:寒假撞着春节,暑假顶着酷暑,不少人要么困在“补课-旅游”的循环里,要么在“疯玩-收心”的拉扯中消耗精力。长达两三个月的寒暑假,给了他们更多的时间自由,但也可能出现种种问题。例如,为了填补时间空白,有的孩子在家无所事事,有的被家长送去“打卡式研学”,还有的被各种兴趣班填满。这本质上是对教育规律的背离——成长不应是“填鸭”模式,而是在日常生活的浸润中自然生长。

春秋假的探索,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上述问题。春季万物萌发,正是带孩子观察草木抽芽、参与种植实践的好时候;秋季硕果满枝,何不让孩子们走进农田体验收割,在自然课堂里理解“汗滴禾下土”的分量?这些被寒暑假“合并”的季节密码,恰恰藏着最鲜活的教育资源。当假期从“集中放空”变为“分段体验”,孩子们的学习场景就从教室延伸到了田野、博物馆、社区,知识不再是书本上的符号,而变成了可触摸、可感知的生活本身。

更值得关注的是,这场假期调整并非孤立的政策动作。九部门文件中,“延长文博场馆营业时间”“推动体育赛事进商圈”“开放馆藏资源开发文创”等配套措施,正为春秋假铺设起丰富的实践网络。比如,春季假期里,孩子可以跟着博物馆的“文物修复师”学做拓片;秋季周末,不妨去景区参加“非遗手作市集”,在动手实践中感受文化传承。当教育场景与社会服务场景深度融合,消费不再是简单的“购买服务”,而是变成了“成长投资”——孩子在旅行中学会规划,在实践中懂得协作,在观察中激发好奇,这些也能使他们受益一生。

当然,春秋假的落地需要多方合力。学校应设计有主题、有深度的实践任务;家长要跳出“假期必须学点什么”的焦虑,允许孩子在“无目的”的玩耍中培养创造力;社会更要打开资源大门,让博物馆、农场、企业成为孩子的“第二课堂”。政策的温度,最终要落在每个孩子的具体体验里。他们不只是多了个假期,更是多了些成长的机会。

教育学家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当我们的教育开始尊重季节的节奏、生活的脉络,或许才能真正明白:好的教育不在“多学几节课”里,而在“多看一片云、多种一棵苗、多遇一个人”的留白处。春秋假的探索,不过是教育回归本真的第一步。它提醒我们:教育不是追赶时间的赛跑,而是顺应生命的呼吸。

供图/视觉中国

(高低)

编辑/汪浩舟

相关阅读
半两财经|服务消费19条措施来了 中小学有望增设春秋假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9-17
中小学春秋假现“温差” 专家:放不放,怎么放,不能一刀切,更不必搞全国统一
南方都市报 2025-03-23
连休5天、7天、9天!多地发文放春假
央视网 2025-03-21
为“假期向学生开放校园体育设施”点赞
光明日报 2024-07-25
一种说法 | “双减”背景下,寒假作业不该成为学生的困扰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2-22
“双减”背景下,寒假作业不该成为学生的困扰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2-22
“双减”背景下,寒假作业不该成为学生的困扰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2-21
寒暑假里教师的劳动关系可以“拆分”吗
工人日报 2024-02-08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