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张国清在江苏出席中国质量(南京)大会开幕式并致辞。
张国清提到,要“深入实施质量强国战略,持续提升质量治理能力,更好服务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依法严惩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侵犯知识产权、工程质量违法违规等行为”等。
中国质量大会是我国质量领域规格最高、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国际性会议。
中国质量大会分别于2014年、2017年、2019年、2021年、2023年在北京、上海、深圳、杭州和成都成功举办五届。
此次大会是时隔两年之后再度举办,举办地点在江苏南京,主题是“质量:赋能新质生产力”。
为什么如此重视质量?
向外看,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深入发展,引发了质量理念、机制、实践的深刻变革,质量越来越成为经济、贸易、科技、文化等领域的焦点。
向内看,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是新时代推动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的重要举措。发展新质生产力,离不开创新,也离不开质量,前者提供动力,后者产生竞争力,这是新质生产力的一体两翼。
此外,从微观层面看,重视质量还能保护和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调动市场主体提升供给质量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有利于促进消费、扩大内需。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品质化”成为消费需求的重要趋势之一,中高端商品和服务逐渐成为消费热点。
中央高度重视质量强国建设。
202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质量强国建设纲要》,明确到2025年,质量整体水平进一步全面提高,中国品牌影响力稳步提升,人民群众质量获得感、满意度明显增强,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更加突出,质量强国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
值得一提的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质量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不断加快,一批重大技术装备、重大工程、重要消费品、新兴领域高技术产品的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商贸、旅游、金融、物流等服务质量明显改善。
今年8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局长罗文在介绍“十四五”以来的相关工作时提到,“五年来,我国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生活性服务、公共服务质量满意度分别提高到85.86、81.33、81.62。”
但不容忽视的是,当前,我国质量水平的提高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发展基础还不够坚实。比如,在劳动力、品牌等要素供给方面质量仍有待提高,质量基础设施建设、治理体系等有待进一步完善等。
在此次的大会上,张国清从着力增加高质量供给、夯实质量监管基础、充分发挥标准引领作用等方面提出了要求。
张国清指出,“加快传统产业技术迭代和质量升级,强化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质量、管理协同创新,坚定走以质取胜的发展道路。”
此外,他还提到,“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强化穿透式监管,依法严惩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侵犯知识产权、工程质量违法违规等行为。”
就在6月10日,国家质量强国建设协调推进领导小组办公室与市场监管总局联合组织开展2025年侵权假冒伪劣商品全国统一销毁行动。
此次行动聚焦民生和安全领域,全国共销毁侵权假冒伪劣食品药品、服装鞋帽、烟酒、化妆品、盗版出版物、燃气灶具、消防产品等200多个品种,总量达3683吨、货值4.32亿元。所有销毁均采取绿色环保、无害化方式进行。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孟亚旭
编辑/樊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