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种名为“白发针”的疗法在社交媒体迅速蹿红,不少年轻人希望“打一针就能让白发重返乌黑”。值得注意的是,“白发针”并不是专业医学术语。据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皮肤科主任蔡玲玲介绍,“白发针”主要成分是腺苷钴胺,是维生素B12的一种活性形式。从医学上讲,“白发针”的说法并不科学,甚至有误导性。“白发针”出圈背后,究竟是医疗领域的新突破,还是流量催生的又一场概念炒作?
“白发针”最多属于一种探索性疗法,远远谈不上技术突破。腺苷钴胺作为维生素B12的活性形式,其作用机制局限于营养神经、改善微循环,在西医领域多用于辅助治疗脱发或营养不良性白发。中医理论认为其具有“调和气血、补益肝肾”,因而探索性地开发出穴位注射治疗方式,并配合中药内服、生活方式调整等综合手段,少部分人可见部分好转,表现为发根转黑、白发变黄灰或新发生黑等。这种疗效的不确定性,与社交媒体渲染的“一针见效”形成鲜明反差。
把探索性技术当作成熟技术,把不确定的效果当作确定效果,把少部分人或许有效当作所有人均有效,这种做法涉嫌夸大宣传、炒作牟利。类似炒作模糊了医学治疗的严谨边界,将需要综合调理的慢性病治疗,简化为“打一针”的速效方案,既误导患者对疗效的合理预期,又掩盖了个体差异、病因复杂性等关键因素。此外,单疗程费用可高达2500元,“狠咬一口、转身就走”的欺诈套路清晰可辨。
花上千元打“白发针”不仅不值得,而且还要承担相应风险。患者因盲目追求“速效”而延误原发病治疗的情况并不少见,比如遗传性白发、甲状腺功能异常等疾病导致的白发,若不优先治疗原发病,单纯注射腺苷钴胺可能治标不治本。此外,当“打一针变黑发”的承诺屡屡落空,患者可能对所有正规医疗手段产生怀疑,进而削弱公众对医学科学的信任。
因此,对于突然蹿红的“白发针”,既不应一概禁止,更不能任由这股欺诈营销风气蔓延,关键应明确其适用范围和宣传边界,比如禁止使用“神针”“特效药”等绝对化表述等。一些演员明星在社交媒体上的不负责任言论,成为“白发针”蹿红的重要推手,背后是否存在违规代言,值得追查。自媒体平台需承担起科学传播的责任,规范平台算法推荐。
除此之外,加强医学科普宣传也至关重要。帮助民众建立“白发治疗需综合调理”的正确认知,提高大家对“白发一针变黑”等夸大宣传的免疫力,才能尽快填平这个坑民陷阱,让火热的“白发针”市场迅速冷下来,进一步保护好消费者权益和市场环境。
文/唐传艳
编辑/胡克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