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史诗的多维叙事
人民日报 2025-09-07 08:19

金秋时节,北京的艺术展览空间因抗战主题美术作品展的相继开幕呈现厚重的历史感——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人民必胜”主题展、在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举办的“中流砥柱”主题展、在中央数字电视书画频道美术馆举办的“丹青铸魂”主题展等,掀起阵阵观展热潮,每一个展览都从不同角度打开历史的窗口,形成互补与对话。观众在作品前驻足沉思,通过画面走进历史深处,共同感受烽火岁月中民族精神的磅礴力量。

少年英雄王二小(雕塑) 曹春生

主题叙事上,三个展览共同聚焦历史记忆的视觉呈现与伟大抗战精神的传承,策展理念各具特色。“人民必胜”主题展以时间顺序为线索,分“序篇”“国难当头”“浴血奋战”“伟大胜利”“走向复兴”五大篇章,强调历史逻辑的连贯性。“中流砥柱”主题展以视觉思辨构建历史认知,分“民族脊梁”“众志成城”“得道多助”“维护和平”四大板块,从领导核心、民心所向、国际同盟、未来之思等角度揭示抗战胜利的深层逻辑。“丹青铸魂”主题展,则强调英雄个体与抗战史的深度交融,以具象的人物故事,打开鲜活、独特的视角,呈现宏大抗战叙事,凸显历史洪流中的精神坚守。

展品选择上,因各自的定位、馆藏资源与学术视角不同,三个展览在作品面貌呈现方面各有亮点。“人民必胜”主题展兼顾经典与新创,既有徐悲鸿、齐白石等大师的传世之作,也有新时代主题创作工程的佳作,通过梳理作品谱系形成历史与现代的对话。“中流砥柱”主题展,汇聚吴作人素描《重庆大轰炸》、李斛中国画《战火中的难民》等名家之作,强调艺术本体的历史价值与精神高度。“丹青铸魂”主题展,以特别邀约、定向创作的新作为主体,通过当代名家对同一主题的个性化解读回应历史。

参观这些展览最深刻的感受,是抗战美术作品最大的特征在于其历史的真实性。从硝烟弥漫的战场到随时准备应战的乡村,从英勇无畏的战士到坚韧不拔的百姓,每一幅画面都诉说着那段可歌可泣的历史,共同构成了抗战叙事。同时,抗战时期创作的作品也彰显了美术工作者当年义无反顾投身抗战、描绘抗战、宣传抗战的坚定信念和艺术精神。一幅幅画面所叠印出的烽火岁月和全民族抗战的无畏身影,是美术工作者亲眼所见、亲身感受的真实写照,也是他们内心深处思想情感的真切流露。这种“双重真实”为我们今天阅读历史提供了宝贵路径。尤其是在当年摄影技术还未普及的情形下,各类表现抗战期间战斗与生活的美术作品,成为和文物一样可以“证史”的珍贵图像、“明史”的重要载体。它们从现实感受中来,又在艺术创作中得到升华,以独特的艺术语言表现了中国人民共同的意志与心声。由此可以说,抗战美术印证的不仅是一个个历史的真实画面,更印证了中华民族在世界反法西斯浪潮中挺立的脊梁和永不磨灭的精神。这种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奋勇前行。

百团大战(油画) 孙立新

在中国美术史上,从未有过像抗战美术一样,各地美术家围绕一个重大主题齐心协力、共同开展创作;在世界美术史上,这种情况也极为罕见。美术工作者不仅在抗战时期为了共同的目标携手奋斗,在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中,同样以饱满的热情和精湛的技艺,持续创作着抗战主题精品力作。这些作品凝结着美术工作者对历史的敬畏、对英雄的礼赞、对和平的向往,可谓是新时代美术工作者对伟大抗战精神的时代应答。它让我们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当我们站在抗战胜利80周年的历史节点回望,那些镌刻在画作上的抗战记忆,正在一代代美术工作者的笔下不断获得新的生命形态,正通过一个个主题展览不断展开新的艺术叙事。这种在传承中创新、在纪念中超越的实践,正是对抗战精神最好的弘扬、对红色基因最好的传承。

文/徐 里(作者为中国美术家协会国家重大题材美术创作艺术委员会主任)

编辑/李涛

相关阅读
烽火木刻的远行
人民日报 2025-09-07
读懂莫朴
人民日报 2025-09-07
青聚焦 | “手稿里的抗战中国”开展 呈现作家的“山河迹忆”
北京青年报 2025-09-05
西城区发布抗战主题文化活动地图 10场活动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9-01
北京鲁迅博物馆藏抗战版画展开展 展出百余幅木刻作品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8-29
开播!总台大型纪录片《胜利》书写十四年抗战史诗
央视社教 2025-08-26
澎湃不屈精神的音画史诗
人民日报 2025-08-24
艺评 | 徐悲鸿:以笔为戈 唤醒民族精魄浩然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8-14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