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社评 | 《开学第一课》讲述抗战正逢其时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9-02 07:19

借助开学第一课让青少年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从来不是某些人眼中的“仇恨教育”。让青少年从小了解14年浴血奋战中全体中华儿女以顽强的意志和英勇的斗争,付出超过3500万人伤亡的巨大代价,取得的全民族抗战伟大胜利,追溯中华民族从苦难走向辉煌的历程,让青少年知晓伟大抗战精神如何淬炼成为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恰恰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让青少年感受那段岁月的苦难与不屈,勿忘国耻,在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中挺膺担当。

大型公益节目2025年《开学第一课》9月1日播出。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节目以“铭记与奋斗”为主题,通过数字化场景再现、沉浸式讲述、实景课堂等多种呈现方式,生动讲述抗战故事,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引导广大青少年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开学第一课》是自2008年起教育部与中央电视台合作的大型公益节目,每年新学年开学之际推出。这一节目针对中小学生的特点而设计,针对当年最重要的事件选定节目内容,使中小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陶冶。从2008年在汶川大地震和北京奥运会的背景下,以“知识守护生命”为主题,对全国的孩子们进行应急避险教育和生命意识教育,到2016年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时,深情讲述长征路上真实的历史和感人至深的故事;从2021年聚焦庆祝建党百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生动演绎“理想照亮未来”,到2024年以“可爱的中国”为主题,从历史、现实、未来贯通的时空维度,呈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万千气象和广阔前景,央视直播的《开学第一课》在全国上亿学生和家长的瞩目下,收视率屡创新高。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隆重的纪念大会将于9月3日在北京举行。在这个重要历史时点,《开学第一课》走进“平型关大战突击连”“白刃格斗英雄连”“刘老庄连”三个英雄连队,感受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跟随新安旅行团的足迹,见证少年英雄用“旅行”方式抗日救国的传奇故事;走进延安这座光明之城,聆听《黄河大合唱》诞生的过程;从八一式马步枪到歼-10战斗机的腾飞,见证人民军队装备发展的辉煌历程;缅怀杨靖宇、左权等抗战英烈的不朽功勋,铭记南京大屠杀的历史真相,可谓正逢其时。

与这一节目不谋而合的,是各地开展的一系列有新意、有深意的开学第一课活动。在北京,大学生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上开学第一课,寻访烽火印记,传承抗战精神。在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走进学校,通过别具一格的开学第一课,使年轻一代更深刻地了解并铭记那段艰苦卓绝的抗战历程。在江西南昌,一年级新生人手一张“闯关卡”,在闯关的过程中,了解当地红色历史,在互动中让红色记忆在孩子们心中悄然扎根。当开学第一课与伟大抗战精神融合一处,爱国主义教育也便有了深厚而生动的素材。

借助开学第一课让青少年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从来不是某些人眼中的“仇恨教育”。一段时间以来,“中国应停止仇恨教育”之类荒唐论调屡屡泛起。有人指责中国纪念抗日英烈、讲述抗战历史是“煽动反日情绪”,甚至认为中国在学校教育中客观讲授的抗战历史“扭曲了孩子的价值观”。这些混淆视听的说辞,如果不是包藏祸心、另有所谋,起码也是片面浅薄、无知可笑的。

“仇恨教育”并非一个学术概念,但其主要特征不难归纳,歪曲历史事实,将某一民族或者是群体污名化,贬低为非人类形象,从而强化仇恨逻辑,合理化暴力,鼓励对目标群体采取敌对行动等都是。纳粹德国的反犹宣传、日本侵华战争期间的军国主义教育就是典型的“仇恨教育”。二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伤亡最惨重的全球性战争,历史不能忘却,是全世界的共识。让青少年从小了解14年浴血奋战中全体中华儿女以顽强的意志和英勇的斗争,付出超过3500万人伤亡的巨大代价,取得的全民族抗战伟大胜利,追溯中华民族从苦难走向辉煌的历程,让青少年知晓伟大抗战精神如何淬炼成为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恰恰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让青少年感受那段岁月的苦难与不屈,勿忘国耻,在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中挺膺担当。

开学第一课中朴素的家国情怀不容狭隘化、污名化。当厚重的历史记忆在这堂课中汇聚成穿越时空的精神力量,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的伟大真理也就在宏阔时空中熠熠生辉。

(特约评论员)

编辑/汪浩舟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