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评|《一饭封神》煮了一锅文化夹生饭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8-28 08:52

正在腾讯视频和东方卫视同步播出的美食竞技节目《一饭封神》,可能是今年夏季最“闹心”的综艺节目。从开播即被质疑节目模式照搬去年在海外热播的韩国综艺《黑白厨师:料理阶级战争》(简称《黑白厨师》),到几乎每个赛段都能冒出一个令人急速红温的突发状况,这个节目为众多美食爱好者送上了一筐又一筐的“话题之瓜”。

尽管我们无从判断节目组制造这些话题“是故意的还是不小心”(语出自美食竞技综艺节目《顶级厨师》,后成为网络梗),但也不得不承认,若本着所谓“黑红也是红”的网络流量原则,正是这些极具戏剧性的场面支撑着这档节目的热度。只不过当这些“瓜”让人吃得有些撑了之后,难免心生怀疑:这是一档标榜制造美食的节目该有的味道吗?

爆款节目模式酿出灾难级“名场面”

截至目前,《一饭封神》是否购买了《黑白厨师》的版权,仍然是一个谜团。前有《黑白厨师》方面公开表示并未向《一饭封神》出售节目版权,后有《一饭封神》相关人士在社交媒体上似有保留的一句回应:“如果没有买(版权)可以播到现在吗”,总之都佐证了这两档节目的模式确实是高度相似的。

观众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两档节目的赛制基本一致:请来国内外一百位厨师,分为大厨和小厨两个阵营比拼厨艺,其中小厨一方的参赛者只能以代号匿名参赛;所有参赛者需要面对层层淘汰关卡,争取唯一的“厨神”称号。

从去年《黑白厨师》的播出情况来看,这样的节目模式因其创新性,确实制造了不少令人惊叹的名场面。但同样的模式移植到国内节目中,“名场面”就似乎不得不打上引号了。

首期入围赛,一众小厨齐上阵,表面上个个造型光鲜亮丽,观众看着却十分揪心:有参赛者忘带炒勺的,有女选手戴着玉镯和美甲做菜的;有人生熟食不分,疑似混用砧板;还有观众指出现场大多数参赛者都没戴厨师帽,更有甚者为了展示拿家用吹风机做厨具的独家巧思,现场给自己吹起了头发。

针对节目专业性的质疑,始终贯穿着赛事的进程。第二赛段,16对大小厨用各地独有食材进行一对一比拼,当宣布代表贵州的食材为木姜子时,不仅观众中的云南人、湖南人和海南人纷纷表示不同意,就连贵州人自己都表示难以认同,毕竟这种气味独特的香料覆盖地域相对较广,很难被定义为某地独有的标志物产。

到了赛事的第三阶段,节目现场各种乱作一团。大厨这边要做腌笃鲜,节目组没准备餐具炖盅,想要改成熬红粥,现场又不提供大米,就连海鲜都存货有限,观众忍不住感叹几位老先生像是来这个节目“渡劫”的。至于小厨那边,竟然有厨师不会用高压锅,而其理由居然是身为西餐厨师“没怎么用过”。

第五赛段,混乱的“名场面”终于达到最高潮,以至于节目组都要用“一块猪排引发的厨房大战”来为其中一集命名。在这集中,六旬大厨要做自己的经典招牌菜焗猪扒饭,同一战队的年轻小厨却嫌其口味过重,要大厨加入木姜子和嫩肉粉进行改良。两人一番唇枪舌剑,结果小厨泪洒现场,大厨一声叹息。

  近年来综艺节目频发所谓“名场面”,观众早已见怪不怪地用“节目效果”和“预设剧本”来解释其中不合常理的现象。“名场面”固然能为节目带来流量和热度,但真人秀里人为痕迹过重的戏剧性一定会让观众出戏,根据猫眼专业版的数据,《一饭封神》的单集首播日热度,从开播时的9619.23一度跌至8192.78,多少也反映了观众的兴奋度在下降。

而一旦“战火”从线上蔓延到线下,参与者便很难逃脱被流量和热度反噬的下场。“猪扒饭大战”之后,当事小厨所服务餐厅的大众点评页面出现了质疑厨师水平和菜品质量的声音,这家餐厅也不得不出面就公众质疑其滥用嫩肉粉一事发布澄清声明。倘若节目组真有所谓“剧本”,“剧情”跑偏到如此程度,大概已经可以说是彻底失控了吧。

将海外爆款综艺节目移植过来,却并未达到同样的传播效果,反而激起如此多的舆情争议,这不得不让人怀疑其节目模式是否存在水土不服的问题。从这个角度来观察就会发现,《一饭封神》在节目策划伊始,便很可能因为思考不足、生搬硬套,掉进了文化差异的陷阱。

谈论美食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美食节目存在着一个悖论:如果美食本身最基本的价值在于味道,那么这恰恰是影像技术无法传递给观众的。因此,所有这类主题的节目实际上都是借由美食“顾左右而言他”。对于自古便信奉“民以食为天”这个朴素观念的中国人来说,当我们谈论美食时,实际上所谈论的内涵和外延都要比美食本身复杂得多。

这其中永远无法绕开的便是文化。自从美食的意义由果腹之“食”上升为珍馐之“美”,其至高境界便化入到传统儒道思想的文化系统之中。从古代的苏轼、袁枚,到当代的汪曾祺、王世襄,抑或蔡澜、赵珩等众多知名老饕,无不是以文人墨客或文化才子的面貌示人,他们共同书写了一套中国式的美食话语体系。

这套话语体系对国人影响之深刻,表现在即使我们面对西餐或创新的融合菜时,依然会下意识地从“色香味形意”等角度对其进行赏析。就好像《一饭封神》的评审之一郑永麒,经营着中法融合创意菜餐厅,在节目中总是用“balance(平衡)”作为评判菜品的尺度,而“平衡”恰恰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核心观念之一。

网络时代,评判美食的话语权不再专属于文化精英,社交媒体上大量涌现的美食博主都在从各自视角表达对美食的理解,这些观点既相互交叠又时常交锋,使得对美食的阐释维度变得更加多元。当《一饭封神》节目中不同嘉宾对于同一道美食给出不同观点时,评审谢霆锋不由得感慨:“现在这个年代,谁都是‘食神’。”

而对于美食的视觉化呈现,童年时代便看过《食神》《满汉全席》等港片,以及动画片《中华小当家》的这一代人,已经成为今天综艺节目的主流观众。他们习惯于带着某种夸张的想象滤镜来“神化”美食,因此一档美食节目中如果无法在菜品中灌注某种奇观或神话,似乎便会失去一些满足感。

在这样的想象之下,厨师便承担起神话叙事中英雄人物的角色功能:我们会不由自主地要求他们具有超于常人的味觉天赋,同时要历经严苛磨砺修炼出神秘的独家技艺;他们可以出入高堂广厦,亦可穿梭乡野街巷;他们应当符合“匠人精神”的品质,拥有比世俗标准更高的道德修养与人格,当然如能有些独特的性格魅力更佳。

总之,大众想象中的“美食之战”,实际上被套入了一种东方武侠的故事模板,厨师之间的较量应如武林掌门华山论剑,有一种高手过招时出神入化的境界。多年来各种美食竞技类节目,如《八方食圣》《顶级厨师》《厨王争霸》等,无不是在这样的故事模板之下完成一套综艺节目的潜层叙事。

如何解决核心叙事水土不服

而《一饭封神》套用的《黑白厨师》的故事模板,实际上脱胎于西方最为经典的英雄史诗叙事。大小厨之间的对垒决定了故事的主角落在小厨一方,少年通过以下克上的挑战登上英雄王座的成长历程,是其实际的潜层叙事。但这套在西方屡试不爽的故事模板嵌入中国美食文化的语境之中,各种不适便显现出来。

最为直观的表现是,观众在预设对立的两个阵营之间,并不会将情感代入到小厨身上,反而会认为他们过于自我表现、性格张狂,倒是大厨们的沉稳与收敛,才是更让人信任的老江湖该有的做派。于是节目开播以来,几位五六十岁的大厨在网络上吸粉众多,小厨们即使取得胜利也难免被观众非议。

在这样的认知错位之下,节目预设的讨论方向总是与观众的注意力相左:节目组希望呈现美食的创新性,观众却觉得传统手艺更可贵;评审们在托举新兴力量,大众则更愿意致敬前辈。在想象的美食江湖中,自有一套观众假设的江湖规矩,比如尊长敬贤,比如恪守道义,比如门户传承。

于是,食物的“色香味形意”就变得并没有评审们标榜的那么重要了。就好像“猪扒饭大战”的结果,木姜子还是被加进了配方中,并且现场的专业评审、嘉宾和大众评审都对改良后的味道给予肯定,但节目播放页面的互动投票中,99%的观众支持固守传统的大厨。因为在他们眼中,小厨对长者的冒犯和对经典的破坏已经足够令人愤怒了。

如果节目组能够事先考虑到文化兼容性的问题,完全可以在不改变节目主要形式和赛段设置的前提下,将叙事的核心要素进行置换。比如观众在乎传统但其实也并不反对创新,那么如果不是事先在大小厨之间建构对立关系,而是更强化二者之间的合作关系,剧情走向完全不会变得如此失控。

又或者,既然观众心中的美食有庙堂与江湖的分野,那么在这二者之间建立名门大师与隐世高手之间的冲突,则完全可以避免强弱对立而令观众陷入强弱选择的道德和情感困境。其实节目初始阶段,小厨一方中不乏所谓“苍蝇馆子”出身的野路奇人,可惜节目组找来的三位评审都是搞高端餐饮出身,分分钟便将他们淘汰出局了。

《一饭封神》生搬硬套而来的模式走到中途,一步步阻断了创造可能性的路径,最终把节目带入要么鸡飞狗跳要么乏善可陈的地步。而节目中真正该有的要素,即厨师们与他们精心烹制的菜品,反而被忽视了。倘若观众无法与真正的故事主人公建立共情关系,那么谁输谁赢还重要吗?这场竞赛还有意义吗?

泛滥的综艺竞赛何时才能停下

今天的综艺节目中竞赛模式之多,已经有种泛滥成灾的趋势,几乎一切都可以拿来打比赛,好像什么都能论个输赢成败。做游戏要比赛,音乐要比赛,喜剧要比赛,做饭要比赛,就连离婚都带着那么点儿比赛的意思,各种冠军、大王和“神”轮番冒泡又迅速消失,似乎人生永远逃避不了竞争与淘汰。说实话,真累了。

回顾美食节目的演变历程就会发现,其实美食题材本身具有极强的兼容性,并非“非比不可”。

美食登上荧屏,最早见于各种电视服务节目。早期的《为您服务》,面向大众的烹饪教学内容便是其中的重要板块之一,此后几乎所有的服务类节目中都会插入关于美食的环节。还有后来的《美食地图》等,提供了探店节目的模式。时至今日,老牌节目《养生堂》中仍然有大厨教授烹制健康菜肴的内容。

综艺节目盛行的时代,生发出不少真正具有创新性的美食节目。如《姐姐好饿》《男子甜点俱乐部》《拜托了,冰箱》等,将美食与明星访谈节目进行融合;又或者像《朋友请吃饭》,把美食与旅游打造成综艺游戏,而在《毛雪汪》《我们仨》这样的真人秀节目中,烹制美食和围桌闲聊也是颇受欢迎的环节之一。

美食节目的另外一个重要阵地则是纪录片领域。《舌尖上的中国》开启了中国美食纪录片节目的先河,侧重展示美食背后的人文属性,此后的《一城一味》《风味人间》《早餐中国》等系列都延续了这样的气质,甚至提供了更浓郁的烟火气。

网络自媒体环境下,美食区是几乎所有社交媒体上的重要板块之一。大量的美食博主,或者像姜老刀、马壮实、闲不住的阿俊那样,将钻研厨艺呈现为生活乐趣;或者像盗月社、高文麒、大厨隋坡那样,用美食丈量世界。我们中国人实在是太在意吃饭这件事了,甚至将其神圣化为一种人生态度。

有评论者认为今天的美食人文节目是温吞的,而《一饭封神》这样的节目带来的是“趣味性”和“竞技该有的残酷无情”。诚然,采用竞赛模式的节目通常都更易制造出戏剧冲突和悬念感,因此天然更具跌宕起伏的娱乐属性,但“残酷无情”这样嗜血的画风,真的是热爱美食的观众所期待的场面吗?

刚故去的美食家蔡澜有次被年轻人问及该如何努力,他答:“早一个小时起身,自己煎个蛋,或者煮好一碗面,也不是太难,做个自己喜欢的便当,也能吃得好,这就是所谓的努力了。”同理,我们当然欣赏优胜劣汰、强者恒强的宏大叙事,只不过在竞争的过程中,也不应失去初衷和快乐。

毕竟输赢真的不要紧,人生大肠包小肠嘛,大不了煮碗面给自己吃喽。

(寒拾)

图片来源/《一饭封神》官方微博

编辑/汪浩舟

相关阅读
艺评|文学老兵的异类童书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8-28
艺评|千年北京 藏着六大秘密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8-28
艺评|打破成见 让标准不再难以撬动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8-28
艺评|从神话开始 拍摄对土地和人的真实感知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8-28
艺评|被低估的固原 如一幅多元华彩长卷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8-28
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巡礼|备案博物馆达246家 北京迈向博物馆之城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8-28
文坛领袖欧阳修 为啥要设计一款飞镖游戏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8-27
艺评 | 杨少华去世:留下一种风格 看到几个问题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7-18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