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快递基础设施专项规划(2023年—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日前在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官网公示,公示期限30天,自2025年8月21日--2025年9月19日。北京青年报记者注意到,《规划》提出要构建“双核引领、六区联动、多点支撑、五廊贯通、一带协同”的空间格局,其中全市快递末端网点数量不宜低于3500个。
近年来,快递“规模经济”效应持续放大,快递服务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生产的组织方式和货物的流通方式,快递基础设施已经成为承载民生服务、经济运行的重要保障。《规划》将完善和丰富快递基础设施内涵,更好地满足人民所需、保障城市运行、带动产业发展、畅通经济循环、释放首都活力。《规划》提出,到2035年,基本形成分工合理、优势互补、引领全国、联通国际的快递基础设施体系和优质服务网络。
《规划》提出,北京将构建“双核引领、六区联动、多点支撑、五廊贯通、一带协同”的空间格局。具体布局上,北京将围绕首都国际机场、大兴国际机场分别形成南北两处快递专业园区,结合物流基地预留快递综合处理设施用地,全市共规划快递综合处理设施约20处;统筹考虑快递区域作业设施与快递综合处理设施、快递末端服务设施的有效衔接,全市共规划快递区域作业设施约100处;重点结合居住区、商业区、高校等人口密集地区布局快递末端服务设施,其中全市快递末端网点数量不宜低于3500个。
《规划》突出智慧绿色与立体互联,要求加强新技术设备和绿色节能设备的研发应用,同时依托航空枢纽、铁路货场、高铁车站发展多式联运,支持城市轨道交通利用富余运力运输快件。
针对中心城区和乡村地区不同特点,《规划》强化引领,其中中心城区充分利用闲置空间资源补齐快递基础设施短板,强调快递基础设施的复合建设,结合公共建筑灵活布局快递末端服务设施,以“用”促“建”,拓展快递基础设施建设渠道;乡村地区依托乡镇中心区布局快递区域作业设施,鼓励农产品主产地建设快递区域作业设施,利用村邮站、便民商超、村委会用房等灵活设置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张月朦
编辑/贺梦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