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青快评|全国首张违规探险罚单的示范意义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8-26 17:09

近日,深圳市应急管理局对两名在台风红色预警期间擅自进入梧桐山危险区域的登山者各开出5000元罚单。据悉,这是全国范围内首例依据自然灾害综合防治法规作出的行政处罚。

近年来,随着户外运动热潮兴起,违规探险行为呈高发态势,也导致了不少事故,甚至酿成了悲剧。最典型的例子是,2023年10月,四川四姑娘山景区连续发生两起游客擅自穿越禁区导致失温事件,其中一名驴友因救援不及时永远留在了雪山。今年以来,违规进入“野景区”、网红打卡点的事件时有发生,运用紧急救援力量搜救失联人员的事件就发生过好几起。这些事件的共性在于,当事人普遍存在侥幸心理,要么轻视自然规律,要么盲目相信救援力量会兜底,最终将个人冒险行为转化为公共安全事件。

在深圳这个罚单出现之前,我国对违规探险的治理长期处于“重救援、轻追责”状态。2018年黄山景区出台《有偿救援实施办法》,规定违规探险者需承担部分救援费用;2022年《旅游法》修订也明确“旅游者不得擅自进入未开发开放区域”。但这些措施多停留在事后追偿层面,缺乏事前威慑。深圳此次将自然灾害综合执法与《行政处罚法》衔接,在台风红色预警生效期间,将擅自进入危险区域直接定性为违法行为,实现从“成本分摊”到“法律惩戒”的跨越。

首张违规探险罚单的主要意义在于,通过明确处罚标准,让防灾法规从“纸面条文”变为“带牙齿的规则”,利于强化个人的责任,将主动避险上升为探险者的法律义务。此外,违规探险从被动救灾转向源头控险,通过划定法律红线,降低社会救援风险和成本。这种模式,为全国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本。

这个罚单更会警示违规探险者,任何挑战规则的“个人英雄主义”,终将付出沉重代价。假如类似的处罚能够成为常态,违规探险者就得重新计算“冒险成本”,由于一次违规探险可能面临法律处罚、信用记录受损、救援费用分担等多重后果,他们必然会更加自觉地谨慎行事。

这张罚单的主要价值在于开启了一个执法的新模式,意味着自然灾害综合法规等规则不再是可以随意跨越的“软约束”,而是必须敬畏的“硬边界”,任何挑战规则的行为,都应该受到法律相应处罚。若这一执法模式能够得到全面普及,将从根本上减少违规探险活动,让探险变得更加理性和有序。

文/唐传艳

编辑/贺梦禹

相关阅读
7名游客被困荒漠地区 青海茫崖警方提醒:戈壁沙漠探险风险高 勿贸然进入危险区域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5-07
青海都兰发公告:冬春旅游禁止非法穿越自然保护区及擅入“无人区”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3-06
北青快评 | 电动车失火肇事方被判赔的警示意义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1-28
5名“驴友”违规探险承担2万救援费 国内此前已有先例 救援专家:救援成本来自多方面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1-12
北青快评 | 使用“生鲜灯”首张罚单具有示范意义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2-02
媒体:由任性探险者“全额承担”救援费,释放强烈信号
工人日报 2023-08-24
上半年证监会开出181张罚单 私募违法违规罚单明显增多
证券日报 2023-07-03
北青快评 | 废墟探险直播不能走入“法外之地”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4-03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