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值桃子成熟季,作为平谷大桃主产区,北京市平谷区峪口镇兴隆庄村桃林成片,一个个鲜嫩饱满的桃子挂满枝头,果香四溢,令人垂涎欲滴。这其中,又以张宝志家的大桃最有名——不但个头大、闻着香,吃起来也最有桃味儿。张宝志种出的平谷大桃,还曾作为“国庆礼桃”在人民大会堂亮相。这份荣耀的背后,是张家父女接力深耕的故事——“老桃农”张宝志以古法养地、精耕细作守护品质根基,“新桃农”张宇涵用商业思维打开市场格局,两代人共同孕育出了畅销不衰的“平谷桃王”。
张宇涵在峪口镇开了家“农场咖啡”
张宝志在自家桃园里工作
张宇涵带领顾客采摘蔬菜
古法养地
三年休耕不施化肥
让土地“深呼吸”
在兴隆庄村的桃园里,50多岁的张宝志正与老伴儿一起为桃子拆袋。张宝志告诉北京青年报记者,为保护大桃外观以及防治病虫害,每年春季他们都会给大桃套袋。不过,这袋子啥时候拆却是有讲究的。“要是不需要红果,卖的时候再拆就行,想要红果就得提前半个月拆,因为桃子要晒太阳才能变红。”张宝志一边小心翼翼地拆着袋子一边说。
在张宝志眼里,每株桃树都像自己的孩子,得精心侍弄。“就说这桃林,外行看着没啥差别,其实我家这地的高低起伏都跟别家不一样。”原来,普通桃林两边有高垄、树种在垄中间,张宝志家的桃林却是中间高、两头低。“中间种树的地方比两边高出至少20厘米,两边矮的地方可以挖沟养地,下大雨时水还能顺着洼地流走,不存水、不涝根,这样桃子才能长得瓷实。”
张宝志家的50亩桃园曾是别人弃耕的撂荒地,当时村里好多人嫌这里撂荒太久,不愿意接手,张宝志夫妇却一眼看中了这片蚯蚓粪遍地、荒草丛生的荒地。“这些都是天然的肥料!”张宝志的爱人陶桂芸也是种桃行家,“要是使化肥打除草剂,地里肯定没有微生物。所以当时一瞅满地的蚯蚓粪,我们就认定了这片地,撂荒这些年也相当于是养地了。”
接手土地后,张宝志夫妇也没有急着栽桃树,而是先开始养地。“我们用的全是有机肥。第一茬肥是中草药渣混羊粪,我们从药厂拉了几十车中草药渣回来,和着羊粪埋到了40厘米深的丰产沟里。”这是张宝志摸索出的独家“养地秘方”——前两年用中草药渣改良土壤,之后每年施发酵大豆、香油渣,再补些羊粪……这些有机肥不仅能松土,还能让桃树根系扎得深。说着,他把桃树枝子往地里一扎,“你看,能插进去50多厘米,这就是地力足的表现。”
严格减负
狠心疏果四分之三
把养分“喂”给精品
精心呵护的土地,给了张宝志一家丰厚的回报——他们种下的桃树第一年疯长,第二年就开始挂果。为了让土地“持续发力”,张宝志还坚持“草长制”——桃园里从不打除草剂,等草长到膝盖高的时候人工割掉,“草能帮土壤保水透气,草根腐烂了又是天然肥料。”如今,这片养了近10年的地,土壤攥在手里能成团,松开就散,像海绵一样透气。“这就是‘活土’,种出来的桃从果肉到果核都是香的。”这片土地,也成了张宝志孕育平谷桃王的底气之一。
种桃除了要养地,还得“给树减负”。每年冬天剪枝时,张宝志都会把病枝、弱枝全剪掉,只留壮枝。到了春天,花芽刚冒头,更细致的“筛选”就来了:要先疏掉70%的花芽,只留30%长势最旺的,等小果子长到拇指,再进行第二轮疏果,把畸形的、过密的去掉一半,最后能留下的只有四分之一。如此“苛刻”的疏果,是为了让每个桃子都能“吃饱”。“养分就那么多,果子多了哪个都长不好。”张宝志说,留下来的果子间距至少要20厘米,保证每个都能晒到太阳、吸足养分。
疏果后还有“套袋”这道关。每年5月到6月,40多万个果袋要一个个套在娇嫩的桃子上。“套的时候不能碰伤果皮,还得扎紧口防虫子。”陶桂芸说,这个阶段光靠老两口根本忙不过来,得雇人帮忙,“一个熟练的工人每天凌晨5点上工,每小时最多也就能套500个,一天下来浑身是汗。”到了8月底,需要着色的品种要“拆袋”晒太阳,同时还得防鸟啄、防暴晒,“每个环节都不能差,不然就白忙活了。”
正是这样“少而精”的坚持,使张宝志种出的桃不仅外形好看,单果重量也普遍能达到一斤左右,大的更是重达一斤七八两,且果肉细腻无渣、桃味儿十足,“外面采购的人来尝了,说我们家这桃‘不是特别甜,但吃着糯糯的,嚼着有奶香’,其实就是养分足了,风味儿才浓。”
科技赋能
每个桃都有“身份证”
生长环境实时监测
平谷区素有“大桃之乡”的美誉,目前已经培育出白桃、蟠桃、油桃、黄桃四大系列200多个品种,供应期从每年6月一直到10月。为激发产业活力,平谷每年都会举办“甜桃王擂台赛”“丫髻山蟠桃会”“诚信桃农评选”等活动,带动平谷大桃消费热潮。凭借过硬的技术和诚信经营,张宝志曾多次在“平谷甜桃王擂台赛”中获奖,他也因此被誉为“平谷桃王”。
桃子种得好才能卖得好,张宝志是较早意识到“科技种桃”这个秘诀的桃农之一。刚开始种桃时,张宝志夫妇对种植技术几乎一无所知,靠着那股求知的韧劲儿,他们抓住了平谷区农业技术推广的每一次机会。“那时候一忙完桃园里的活儿,就赶紧去听专家讲课,遇到的各种问题也能立刻向专家请教。”渐渐地,张宝志夫妇掌握了隔株间伐、施有机肥、全园套袋等实用技能,成为科学种桃的行家里手,家里的桃园也从十几亩扩大到50多亩。
如今,张宝志家桃园里的每个大桃都有“身份证”,扫描二维码可查阅大桃从种植生产到餐桌的全过程。智慧舱等先进设备还能对大桃种植土壤的养分含量、湿度、光照条件等进行实时监测,形成果树、大桃的生长曲线图。“但凡某项指标不合格,就会有预警提示。”张宝志说。
也正是依托这些先进的设备,2019年张宝志实现了对“国庆礼桃”种植的精细化管理。当年年初,平谷区承担了“国庆礼桃”的保障任务,选定3个乡镇、13亩种植园为平谷“国庆礼桃”供应基地,张宝志等6户种植技术和诚信度高的桃农承担起“国桃”生产任务。为确保大桃品质,平谷区果品办通过全要素管控,在生产过程中实施6大类74项桃树优新综合管理技术。以此次“国庆礼桃”保障任务为基础,平谷区第一个国桃基地建成,不断将科研成果应用在平谷的果园里,将最前沿的技术运用到桃树管理中。
打造精品
设计包装融入文化元素
新农人让大桃“出圈”
“我爸种的大桃品质顶尖,但他不会做生意,好桃卖不出好价。”张宝志的闺女张宇涵如今是峪口镇颇有名气的新农人。与父辈不同,张宇涵不管种桃只管卖桃。在她的手中,一款礼盒装的精品平谷大桃售价几百元,却仍然供不应求。这个毕业于英国谢菲尔德大学的年轻女孩,正用新思维让平谷大桃“走得更远”。
毕业回国后,张宇涵没按父母的期望进体制内上班,反而一头扎进了桃园。当她第一次跟父亲说“要做全中国最贵的桃”时,张宝志直摇头。倔强的张宇涵没有退缩,而是颇有章法地开始尝试改进平谷大桃的营销策略:改进包装、拓展渠道、创新场景。
父辈人都是用牛皮纸袋装桃,张宇涵却找北京服装学院的专业团队设计了带有桃文化的包装礼盒,比如《桃花源记》的典故以及甲骨文“桃”字等,都出现在礼盒上。“它们已经不单单是桃盒,而是无价的艺术品。”张宇涵指着一个漂亮的礼盒说。
随后,张宇涵带着精品大桃跑遍了全市的高端商超,成功让平谷大桃在多家高端商超上架。“我们大桃的品质摆在那儿,包装精美还有文化故事,顾客可以免费品尝,不好吃不要钱,结果大家一尝都成了回头客。”现在,张宇涵选品的部分精品大桃每斤卖到一百多元,上千元的大桃礼盒也不愁销路。
场景创新
农场咖啡可以“偷菜”
网红品牌名更加走心
经过50多年的发展,平谷大桃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初具规模到集中连片十几万亩的发展历程,如今更是成长为“面向未来”的智慧产业。当然,“酒香也怕巷子深”,深谙营销之道的张宇涵为了更好地推广家乡峪口镇的大桃等农产品,还搞起了场景创新。
张宇涵在峪口镇开了家“农场咖啡”,几乎1:1真实还原了QQ农场“偷菜”的场景,客人喝咖啡时能看到峪口农场作物的微型沙盘,还能骑着“偷菜车”去周边农场采摘。“咖啡只是个引子,最终目的还是要让大家了解峪口镇的农产品,带动全镇农产品转化、销售。”张宇涵说。
除了引入校地合作设计大桃文创,张宇涵还给自家的大桃起了不同的网红名字,如“锦鲤”等。“我爸总说‘桃好就行’,但我觉得好桃还得有好故事,这样才能让人记住。”现如今,张宇涵俨然已经成为新一代“桃王”,而张家两代人的分工也十分明确:父母管种植,确保每个桃品质都达标;女儿管销售,让好桃遇上对的人。
从老桃农的“一把锄头”到新农人的“一套思路”,平谷桃王的诞生,藏着两代人的共同“较真”——较真地力,较真果子,更较真让一颗桃从地头走到人心。小小的一颗桃里,装的不仅是平谷的山水,更是桃农对“好味道”的执著与创新。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王薇
摄影/北京青年报记者 魏彤
编辑/汪浩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