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9日晚上七点,胡学文的长篇小说《龙凤歌》新书分享会在北京雍和书庭举办。《龙凤歌》由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小说用半个世纪的跨度,写一个家庭两代人的人生和命运。小说塑造了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母亲形象,她以她的“爱”与“怕”折射了一个匮乏时代中国人特殊的生存境遇和不屈的生命原力。此次活动以“复调叙事与中国寓言”为主题,邀请了评论家贺绍俊,诗人、评论家杨庆祥,作为嘉宾,由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副总编辑李黎担任主持,与本书作者胡学文共同探讨这部作品的深刻内涵与文学价值。
《龙凤歌》聚焦于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细腻地描绘了从物质匮乏的上世纪到现实巨变的新世纪中,豆庄各色人物的生命境遇,思索这片土地上的乡土是如何随时代律动打开的。《龙凤歌》里,胡学文不再强调百年历史这样的浩阔之语,而是深入普通家庭,写出了几代人在时代长河里的心结与缘分。故事的核心围绕朱灯、朱红这对性格迥异的龙凤胎兄妹展开。当年。他们的母亲马秋月因一匹枣红马与父亲朱光明结缘,诞下龙凤胎。朱灯性情温和,行事谨慎,工作从公办教师到县长秘书、报社主任;朱红性格刚毅,敢爱敢恨,在婚姻破裂后,毅然投身服装事业,并培养一双儿女成才。母亲马秋月在朱灯、朱红的成长过程中有着典型中国式家长的期待和寄托,内心往往陷入自我编织的牢笼。直到第三代长大成人,马秋月才从生命不息的长流中感受到释然和幸福。朱灯、朱红兄妹迥异的性格形成了截然不同的命运走向,谱写出一曲“龙凤歌”。也反映了广大农人后代在城市化进程中的选择、坚守、命运流转。
《龙凤歌》自今年4月上市以来,凭借深邃的故事内核与独特的文学魅力,收获良好口碑,短短一个多月内加印3次。开卷数据显示,该书入围2025年4月总榜前十、内容电商新书榜前十,入选2025年4月“中国好书”。
在分享会上,胡学文分享了自己的创作初衷。“首先是语言上在,上一部作品《有生》用了很多长句,而写《龙凤歌》时,我有意用短句,文中特别的用了很多4个字的句子,4个定律就是像古典向传统靠近,也是跟我这个小说的表达有关系。其次,在这部小说当中,我要表达的可以说就三个字,一个是“变”,另外两个就是试图探讨“为什么在变”,还有“不变”的,那么试图在探讨它为什么会变,这是我在写的时候想的说有一些我能想得很明白,有一些也未必想得很清楚,但是有一股力量推着我,我现在想这部作品写出来。”
对于胡学文的“变与不变“的创作感想,贺绍俊坦言他从《龙凤歌》中看到了胡学文在写作上的“变”, 其变化就是胡学文在处理非常丰富和熟悉的乡土经验的时候,不再注重社会性,而更注重的精神性。在《龙凤歌》中,胡学文关注的就是乡村生活,不仅仅是面对现实的物质世界,而真正影响到他们生活的,还有一个看不见的精神世界。“这个精神世界也许比物质世界是更重要,因为它真正的左右着乡村生活和乡村人的思维。一个民族的精神世界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这个民族所共享的叙事和一个符号体系构成的精神世界,它往往要比具体的物理环境对人的影响更大,即人怎么去生活,怎么去认识世界,往往是取决于精神世界,而不是具体物理世界。”贺绍俊讲道。
杨庆祥从乡土文学的书写分享了阅读《龙凤歌》的感受。他认为,《龙凤歌》做了一个巨大的突破和变化。“在以前,普通民众即使在贫困的情况下,他们也能够通过他们的才华,想象建构出了多彩多姿的艺术形式,这都是真正的艺术。从这个角度看,我们广大的农村百姓,实际上是有很高的精神需求的,那么我们该怎么书写他们丰富的精神世界,我觉得是一个特别大的命题,《龙凤歌》其实是回应了这一问题,《龙凤歌》是中国农村的一部心灵史。”
此次分享会不仅为文学爱好者们提供了一个与作家和同行交流的平台,也让更多人走进了《龙凤歌》所构建的文学世界,感受到了复调叙事与中国寓言的魅力。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韩世容
编辑/贺梦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