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博物馆里的文物被“带”到江苏卫视《探宝说创团》“百宝争锋”全国海选招募推广活动的现场,文物代言人们用情景剧、快板、说唱、评书、歌舞等形式,为它们赋予全新生命时,一场打破边界的文化共创正在悄然成形。目前,这档节目全国海选招募正在火热进行中,获得省内各家博物馆大力支持,活动累计收获全网主话题阅读量超1579.3万,B站、微博、视频号直播累计观看量超942万,多次登上微博直播热度榜TOP1,成功掀起全民“探宝”热潮。
作为节目的重要阶段,《探宝说创团》全国海选招募活动以南京博物院为主场,每周末举办两场文物挑战赛,邀请南京城墙博物馆、南京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盐城市博物馆、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扬州博物馆、苏州博物馆、苏州丝绸博物馆、常州博物馆、宿迁市博物馆、南通博物苑、淮安市博物馆、连云港市博物馆和泰州市博物馆接连上阵,围绕本地文化与镇馆之宝策划主题内容,不仅展示了江苏厚重的地域文明肌理,也释放出博物馆作为文化空间的公共动能。
作为江苏最具代表性的国家级综合性博物馆,南京博物院充分发挥“东道主”的主场优势,率先开启《探宝说创团》的精彩篇章。现场,专家们化身“文物讲述人”,赋予文物独特的个性与鲜活的“人设”——一件清乾隆·芙蓉石蟠螭耳盖炉摇身一变为“美妆博主”,带领观众领略古人的审美趣味;而《坤舆万国全图》则化身“旅行博主”,讲述17世纪世界版图背后的故事与想象。
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和扬州博物馆围绕大运河文化深度挖掘,以互动故事、多媒体叙事等多样手法重构历史场景,让这条千年水脉“流动”在观众心中,激活文化记忆的现代表达;苏州博物馆则围绕“文衡山先生手植紫藤”,探索历史人物与自然文化的双向关联,观众不仅能从中了解文人风骨,更能感受到人与自然共生的东方哲思。
文化不仅是流动的,更是新潮的。苏州丝绸博物馆则以非遗技艺为抓手,通过现代织绣技法和当代审美相结合的方式,让“千年丝路”与“国潮美学”完成跨越式连接。传统工艺不仅在台前熠熠生辉,更以时尚姿态融入年轻群体视野,推动非遗“活起来”“潮起来”。
截至今日(8月11日),在《探宝说创团》的舞台上,64位来自全省各地的博物馆馆长、专家、博物馆讲解员、志愿者以及多个创演团队,围绕馆藏文物展开跨界创作,呈现出一系列兼具知识性与艺术性的原创节目。他们用脱口秀、情景秀、音乐剧、快板表演、非遗制作演绎互动等多种表现形式打破传统讲述壁垒,让文物不仅“被看见”,更“被理解”,真正实现从展柜走向舞台、从静默走向对话。
值得一提的是,节目吸引了大量文物爱好者、非遗传承人、高校师生等社会群体自发参与创作,征集到的众多优秀文物创演视频形式多样、视角新颖。视频创作者@小邹邹是小邹邹 不仅用糖浆巧妙复刻出南京博物院的“网红”文物清·乾隆芙蓉石蟠螭耳盖炉的“初恋感”,更是让这件文物彻底“出圈”,还有@南京发布@南京栖霞发布转发。无论是短剧、说唱还是演讲,它们或轻松幽默,或深情讲述,从不同维度为文物赋予鲜活表达。这些作品不仅是大众与文物之间的创意碰撞,更是全民文化参与的一次生动实践,展示了“说创”模式的广阔想象力与现实可能性。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祖薇薇
编辑/刘忠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