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城市高频共性难题需更多问计于民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2-12 08:00
“每月一题”通过政府部门出台创新政策举措,实现了市民急难愁盼问题的源头治理,一些在实践中存在职能不清的问题,也通过“每月一题”机制进一步厘清了政府部门的职责。“每月一题”还充分调动了市民、企业等各方力量积极参与问题解决的主动性,为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超大城市治理新格局发挥了重要作用。让广大市民成为城市治理问题的发起者、治理过程的参与者、治理成效的获得者、治理程序的监督者,“中国之治”的北京故事必将更加精彩。

据报道,2025年北京将选取医疗服务流程优化、电动自行车交通安全管理、新能源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建设、生活服务业预付式消费治理等13个问题进行“每月一题”专项治理。这是北京以改革创新举措统筹解决市民反映突出、基层解决有难度的城市高频共性难题的又一次努力,彰显了北京在接诉即办基础上推进以人为本的城市治理现代化的积极作为。

首都发展和治理关乎“国之大者”。北京既有超大城市的中国之“特”,又有城市治理的世界之“同”,面对为谁治理、如何治理、靠谁治理的“城市治理三问”,北京坚持人民至上、共创美好生活的目标,持续推进接诉即办改革,为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场景和实践资源。

2021年起,基于对市民12345服务热线诉求的大数据分析,北京每年选取群众反映比较突出、需要出台改革创新举措统筹解决的高频共性难点问题,开展了 “每月一题” 专项治理。政府部门聚焦民生诉求开展专项治理,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真正实现市民“点菜”、政府“端菜”。此举不仅办成一批市民殷切期待的民生实事,也推动了接诉即办从“有一办一”向主动治理、未诉先办不断深化。

从解决“一个问题”向解决“一类问题”转变,“每月一题”通过政府部门出台创新政策举措,实现了市民急难愁盼问题的源头治理。一些在实践中存在职能不清的问题,也通过“每月一题”机制进一步厘清了政府部门的职责。与此同时,“每月一题”还充分调动了市民、企业等各方力量积极参与问题解决的主动性,为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超大城市治理新格局发挥了重要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广大人民群众在城市建设和发展中的主体地位,探索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特征、彰显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超大城市发展之路。”对北京这样人口众多、诉求多样、社会公共治理资源相对有限的超大城市而言,精准治理的绣花功夫既体现在问需于民的接诉即办上,也反映在面对高频共性难题问计于民的民智汇聚中。城市治理不仅必须充分尊重民意、凝聚民心,还必须集中民智,将蕴藏在市民中的“金点子”挖掘出来,将群众对破解高频共性难题的灵感火花汇聚在一起,城市治理才会有源源不竭的共建共治智慧。

在这方面,北京这些年已经积累了不少好做法,其中既有将调查研究与服务企业、服务群众、服务基层相结合,与破解市民急难愁盼问题相结合,与防范化解各类风险隐患相结合的扎实作为,也有将带着问题去、跟着问题走与倾听民情民意、集众智汇众力相呼应的生动实践。解决城市高频共性难题,既需要将这些好做法坚持下去、推广开来,也需要进一步畅通市民参与这些难题化解的有效途径;既需要管理部门进一步保障好市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更加主动听取民间智慧,也需要每一位市民更加主动地向前一步,让自己的好思路、好想法让更多人听到,与管理部门一道共同分析问题、剖析原因、厘清思路、明确目标,制订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以电动自行车交通安全管理为例,既涉及如何保证符合强制性国家标准的电动自行车的市场供给,又涉及如何精准打击擅自改装行为;既涉及如何防范进楼入户以消除安全隐患,又涉及如何杜绝闯灯、逆行、超速等交通违法行为。这一问题之所以成为高频共性难题,就在于电动自行车安全使用涉及千家万户,与每一位市民的使用习惯息息相关。要想攻克这一难题,无疑需要管理部门与市民同心协力,而多听听每一位使用者对解决这一问题的意见建议,无疑有助于这一高频共性难题早日得到妥当解决。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让广大市民成为城市治理问题的发起者、治理过程的参与者、治理成效的获得者、治理程序的监督者,“中国之治”的北京故事必将更加精彩。

文/北京青年报评论员  栗玉晨

编辑/王涵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