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永远不要和父母争辩
儒风大家 2024-11-23 20:00

来源|洞见

作者|洞见·李戈

华东政法大学教授杜素娟在一档访谈栏目中,曾经提出过一个观点。

不要跟父母争辩,不要把辩论的欲望放在父母的身上。

遇到观念上的矛盾的时候,最好的方式,就是能够有一种撤离阵地的能力。

父母和自己是两代人,谁也不能改变谁。

与其辩论争吵,不如学会闭嘴。

家庭是港湾,不是战场。

戒掉自己可以改变父母的期待,家庭就会和谐很多。

01

爱是情感,不是规范。

生活中经常有这样的场景。

我们经常告诉父母隔夜菜不要再吃,要倒掉,父母答应得好好的,转头就把剩菜放进冰箱,第二天又热热自己吃了。

我们看到水果上有部分坏掉了,就告诉父母直接扔掉,父母也是答应得好好的,转头到厨房拿刀把坏掉的地方切掉,洗洗剩下的部分给吃掉了。

每当这个时候,很多人就会十分恼火,开始跟父母讲科学讲道理,但发现好像效果并不明显,下次遇到这种情况,父母好像还是会这样去做。

有个朋友干脆也不再说了,就每次买水果买菜的时候少买一些,避免浪费,发现坏掉了就自己直接去处理,不再去跟父母争得面红耳赤了。

每个人都是时代与环境的产物,他们的行为模式、价值观乃至生活习惯,无一不是在漫长的岁月中形成的。

父母与子女之间,存在着天然的代沟,

有人说:“不要和重要的人,计较不重要的事。”

没必要与老人争个对错,心里明白应该怎么去做就可以了。

杜素娟教授之前觉得父母思想很古板,很多观点自己并不认同,想着去劝说父母做出改变。

但当她试图用自己的想法去改变父母时,父母非但不理解,还会反驳她,跟她争吵。

在之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她和父母的关系就闹得比较僵,甚至都无法沟通。

后来,杜素娟意识到,与其改变父母,不如改变自己与他们相处的模式。

当一家人再在一起聊天的时候,她自己会保留自己的态度,不去反驳父母的观点。

父母说什么,她就安静地听,父母停下来,她就回应“你刚刚说得挺好”,告诉他们自己有在听。

当她不再跟父母争辩之后,发现父母也不再和她抬杠了。

当我们不执着于改变父母,而是从父母的角度出发,设身处地地思考问题,就能体会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温情与连接,那些所谓的“不妥”也会成为增进彼此理解与感情的契机。

有人曾说,在家庭关系里,做所有的决定之前,别忘了一件事:爱。

爱,就意味着不会忽视家人的独立和个性,尊重他们的生活观念。

家,因理解而更加温馨,爱,在包容中才愈发深沉。

02

孝是包容,不是争辩。

在《论语》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孔子的弟子子夏向孔子请教什么才是孝?

孔子回答他,在侍奉父母的时候,脸色始终保持和颜悦色。

敬爱双亲,顺从其愿,这份心意并不苛求,难在那恒常如一的微笑和发自内心的尊敬。

梁启超是维新变法的改革家,也是一个大孝子。

他平日里经常与朋友们在家里相聚,讨论维新改革的事。

然而,家中年迈的老父亲,对儿子和那些朋友的新潮思想无法接受,经常流露出不满情绪,这让梁启超的心里不是滋味。

梁启超明白父亲的心思,却没有和父亲争辩,而是想了个招儿,专门为老爷子打造了一个独立的院子。

让老爷子能安安心心地按照自己的习惯过小日子,不受外界的影响,图个清静。

老爷子眼不见为净,埋怨也就少了很多。

家庭中最大的问题就是以爱之名的改变。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学会尊重,家庭才能和谐。

朋友小李是一名AI训练师,每天与代码、算法打交道,而他的父亲是个建筑工人,对AI世界既陌生又好奇。

父亲总是担心小李的工作不稳定,常劝他找个“实实在在”的工作。

起初,李明会跟父亲争辩,想要解释这个行业的前景,但渐渐地,他意识到这并非解决问题的方式。

他开始邀请父亲到他工作的地方看看他工作的环境,耐心地解释自己的工作内容,让他逐渐感受到AI世界的魅力。

每当父亲的担忧再次浮现,小李不再是争辩,而是微笑着分享自己工作的最新进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父亲慢慢从疑惑转为认同和支持,两代人的关系也因为互相理解而变得更加亲密了。

父母的世界,就由他们自己做主,我们能做到的,就是温柔以对,理解万岁。

给父母一方天地,也是给自己一片宁静。两代人的舒适圈,才会默契相连。

允许父母与自己三观不一致,是最大的教养,也是最顶级的孝顺。

03

家是港湾,不是战场。

之前听朋友小张讲起这样一件事。

他的爸爸老张是小区里出了名的“烟盒酒瓶收集者”,有的时候出去遛弯,看到地上的烟盒,也捡起来揣在衣服口袋带回家。

这些在他人眼中或许只是废弃的杂物,却成了老张心中的宝贝。

有一次小张回家,看到家里到处都放着各种烟盒还有一些酒瓶,总会半开玩笑地说:

“爸,咱家又不是回收站,收这么多不要的烟盒酒瓶有啥用,也卖不了钱?以后别再收了。”

老张总是笑笑,回答“好”,没过几天,小张又发现家里的烟盒酒瓶不仅没少,反而又多出一些。

原来,老张在年轻的时候,就有收集糖纸的习惯,现在年龄大了,看着现在各式各样的烟盒酒瓶觉得好看,就想收集起来,觉得也是个念想。

小张后来逐渐理解这些烟盒酒瓶不再是简单的物品,而是父亲情感的寄托,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情感桥梁。

从此,不再提议清理这些“藏品”,反而开始帮助父亲整理和保养,偶尔还会加入父亲的回忆之旅。

知乎上曾有人问:幸福的家庭是什么样的?

最高赞回答是:幸福的家庭都不争对错。

亲密爱人如此,兄弟姐妹如此,与父母之间,更是如此。

曾经听同事聊起这样一件事,也深有感触。

她的妈妈经常在家做饭,但每次做饭都喜欢放很多油和盐,这让正追求养生的同事很头疼。

她曾试图用各种营养学知识劝说妈妈改变烹饪习惯,却总是把厨房变成“战场”。

后来,她改变了策略,每到周末,她就挽起袖子,亲自下厨上演一场“健康美食秀”。

清蒸鱼配上柠檬片,少油版的蔬菜沙拉……每一道菜都色香味俱全。

她笑眯眯地请妈妈上座品尝自己的手艺,还一边吃一边介绍每道菜里自己的“小心机”。

时间久了,妈妈原来的做菜习惯也改变了,受到女儿潜移默化地影响,炒菜也变得越来越健康。

餐桌上的争执少了,取而代之的是相互欣赏的眼神和更加温馨和谐的家的味道。

《礼记》中说:“孝子之养也,乐其心,不违其志。”

当我们在父母面前直截了当地指出父母的“不对”,甚至一定要跟他们辩个谁对谁错,即便是我们“赢了”结果,换来的可能是父母的沉默。

比起冰冷的道理,父母内心真正渴望的,不过是多一分理解,多一刻陪伴的温暖。

家是讲爱的地方,而非争辩对错的赛场。

与父母的相处,少一分针锋相对,多一份柔情似水,在岁月的长河里,以爱为舟,方能抵达幸福的彼岸。▽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中说过:“父母是隔在我们和死亡之间的一个帘子。”

我们的父母虽然平凡,但在爱子女上,一定会用尽全力。

人生在世,最不能等的事儿就是孝顺父母。

我们要用一颗感恩的心,去理解他们的平凡,去包容他们的“不对”,去倾听他们的内心。

多去肯定他们,多去陪伴他们,就是父母最大的幸福和快乐。

不争对错,家和才能万事兴,现在的我们有一天也会成为年迈的父母。

编辑/王静

相关阅读
父亲晚年再婚子女可不支付赡养费吗?法院:父母再婚不是子女逃避赡养义务的借口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2-26
感悟|永远不要做一个“廉价”的人
儒风大家 2024-10-19
感悟|永远不要消耗自己的福报
有书 2024-08-09
感悟|层次不同,不必强融
诗词天地 2024-04-10
Qnews|父母起诉要求女儿常回家看看 北京通州法院判决:女儿每月要探望父母一次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2-07
赏读 | 永远不要和层次不同的人争辩
碧读好书 2023-01-30
妥善处理赡养纠纷 保障最美“夕阳红”
法治日报 2022-10-05
感悟|善良好难,但是希望你不要放弃
儒风大家 2022-10-03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