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首部气象经济蓝皮书发布:近五年年均611人因气象灾害死亡失踪
南方都市报 2024-11-18 11:06

近日,由中国气象服务协会组织编写的首部气象经济蓝皮书——《中国气象经济发展报告》在京发布。所谓气象经济,即涉及气象领域的各类经济活动,包括研究气象与经济之间相互的影响、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应对气候变化等。

此次发布的蓝皮书涵盖气象经济产业发展趋势分析、气候变化经济影响等内容,为系统了解气象及相关领域经济现象和未来发展趋势提供参考和决策依据。

中国气象灾害直接经济损失GDP占比 高于其他经济体量相当国家

蓝皮书收录中国气象局气象发展与规划院政策研究室主任张小锋等人撰写的文章显示,1984-2021年,中国因气象灾害平均每年3274人死亡失踪,直接经济损失2175亿元,约占GDP的1.7%,进入21世纪逐年下降,至最近5年死亡失踪人口年均降至611人、直接经济损失占GDP的比重年均降至0.29%。

该文总结称,综观全球,中国因气象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占GDP的比重仍高于总经济体量相当的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也高于人均GDP相当的秘鲁、哥伦比亚等发展中国家。

气候变化及极端气候事件对农业的影响较为明显,极端干旱灾害的影响范围最广、影响面积最大、发生频率最高,在各类气象灾害中,旱灾造成的损失高达62%。暴雨洪涝灾害可能导致作物减产或绝收,在农业产量损失中约占24%,当前长江、黄淮河流域的洪涝问题较突出。1950年以来,华北平原气候总体趋向于暖干化,加剧水资源供需矛盾。

未来中国面临的气候风险主要体现为全国平均气温将继续上升,总体上看,增幅从东南向西北逐渐变大,北方增温幅度大于南方,青藏高原、新疆北部及东北部分地区增温较为明显。极端逆强降水和重大干旱事件仍呈增加态势。未来中国高温、干旱、暴雨洪涝、强台风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风险增加的地区几乎全部位于中国东部人口、经济稠密地区,社会暴露度高、脆弱性大,经济社会安全受极端天气事件影响加重。

上述文章还分析了气候变化影响人体健康的两种途径,比如高温热浪、低温寒潮、洪水和干旱等直接影响心脑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等,引起地区死亡率显著上升或传染性疾病传播等;另一种是损毁住所、水源污染、人口迁移和粮食减产等间接影响人体健康,增加不同类型传染疾病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率及死亡率等。气候变化还会对登革热、感染性腹泻以及古老传染病菌复活造成的传染病控制产生不利影响。

蓝皮书主要编撰者之一、中国气象服务协会会长许小峰向南都记者表示,2024年的超强台风、局部强暴雨和海水倒灌等现象都与气候变化有关,西班牙和撒哈拉沙漠的大暴雨也是异常的气候事件。如果极端天气事件变成常态,将使防灾减灾工作变得更加复杂和严峻,增加防灾减灾的成本,需提高警惕、适应这种新状况。

推动省市县完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 建立社会应急联动机制

蓝皮书也指出当前应对和防范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存在的主要问题,比如气象灾害预警和应急响应联动机制尚待完善,有的基层政府、企事业单位等缺少应对极端事件的经验;防灾减灾救灾统筹协调机制待健全,特别是应急救灾指挥能力、调度机制和物资储备善后恢复措施还需加强;分级负责的保障衔接机制不健全,比如北京“23·7”极端降水遇灾火车不归北京段管理,分级负责下的保障衔接亟须集中谋划。

灾害应对融入基层治理体系还存在短板,较多地方政府对村(社区)、市场和社会主体组建社会救援队伍支持引导力度不足,常备队伍的专业能力建设不均衡,基层难以做到科学高效响应、分层分级处置等。

多领域、多部门的信息资源共享不足,较难反映气象灾害“灾害链”和社会关联性影响特征,尚未建立以业务化运行的气象灾害风险研判和评估系统,风险转移机制还不够普及,一些地方政府对巨灾保险等灾害风险转移机制的作用认识不够;气象灾害风险不够,未覆盖全部灾种以及气象相关行业。

在法律方面,现行法律法规执行不到位,如政府机构改革后,突发事件应对法和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等,未及时根据履职主体变化、经济社会发展、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影响及时修订,在执行中部分地方缺乏有针对性、可操作的细则规定。

针对上述问题,蓝皮书建议,健全和完善气象防灾减灾法律法规和规划,界定应对和防范职责,完善应对和防范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立法顶层设计和地方性法规;制定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预报预警、应急管理、风险管理等标准制定和修订,推动政府责任部门建立高危极端天气高级别气象预警信号“叫应”机制,推动省市县修订完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建立社会应急联动机制,定期开展应急演练和隐患排查。

“可通过市场机制 满足多样化需求”

蓝皮书分析,为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不确定性,政府和企业需要提高对气象预报和气候分析等气象服务的投资,进而推动气象数据采集、分析和应用技术研发的发展,令气象服务市场的规模持续壮大。

对于农业和天气敏感行业,保险公司和金融机构需要利用气象数据来设计气候保险产品和气候债券,绿色金融中的模型升级同样亟须引人更为契合的气象数据,在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中,金融业对于气象的需求在逐步增加。

当下热门的新能源产业发展,也高度依赖外界的气象条件,尤其是风能和太阳能。蓝皮书指出,新能源公司需要根据各地的气象数据来选择最佳的发电环境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与此同时,精确的气象预报有助于优化风电场和光伏电站的设计与运营,根据天气变化对光伏板进行表面灰尘清理和维护可以减少生产过程中的浪费,在降低运营成本的同时还可以有效避免意外损失。

蓝皮书显示,精确的降雨预报和洪水预警有助于水库的科学调度,优化水能发电,同时防止洪水灾害。气象部门提供的长期气候预测和风险评估,能够帮助新能源产业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

许小峰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需求的多样化,公众需要的气象服务也越来越精细化。他举例称,北京电视台的天气预报不仅分到区,甚至可以具体到天安门、天坛等具体场所,以满足公众对于特定地点天气信息的需求。公众不仅想知道天气情况,还希望了解这些天气如何影响他们的日常生活和特定活动,如对身体健康、农作物生长情况、出行交通安全、旅游景观等的影响。

他表示,这些精细化的需求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金钱,仅靠气象部门等个别政府职能部门可能无法覆盖,未来可能需要通过气象服务的市场化来满足不同的需求,气象部门可能需要通过成立企业或与社会企业合作,这意味着气象服务不再完全依赖于政府提供,而是通过市场机制来满足更多样化的需求。

文/郭若梅

编辑/倪家宁

相关阅读
应对气候变化挑战 13部门发布健康适应行动方案
新华社 2024-09-19
13部门:计划到2030年全社会气候变化健康适应的友好环境基本形成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4-09-18
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发布!去年全国气温为百余年来最高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4-07-04
Qnews|《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4)》发布:极端高温和极端强降水趋多趋强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7-04
极端天气事件将增多 《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4)》发布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4-07-04
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人民日报 2024-05-03
北京2035年基本建成气候适应型社会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4-21
甘肃去年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 气象部门加快人工影响天气转型等工作
中国新闻网 2024-03-23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