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新新
苏州太湖东山雕花楼,原名“春在楼”,典出苏州清代诗人俞樾殿试名句“花落春仍在”。主人金锡之,民国上海棉纱大王。该楼始建于民国十一年(1922)夏,三年而成,因其无处不雕,无处不刻,俗称雕花楼,享有“江南第一楼”的美誉,200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8年被列为苏州“百园”。雕花楼“停云陇”小花园内有棵“吴中奇葩”清代孩儿莲,东山镇古树名木清单登记树龄360年,吴中林业局古树名木编号179。少为人知的是,雕花楼中清代孩儿莲的发现和出名有着一段鲜为人知的传奇故事。
孩儿莲,名红茴香,又称孩儿花,属红茴香五味子科八角属,产于陕甘南部及云南、湖北等地,花期4月到5月,果期8月到10月,果有剧毒。雕花楼孩儿莲就栽种在花园佛楼假山旁,其树高达7米许,胸径约40厘米,枝冠覆盖面达4米左右。让人称奇的是,该树生长十分怪异,树的大部分躯干仅剩半棵,离地2米以上的树身上,有一透空的狭长树洞,整棵树身似蛟龙般盘旋而上。每到暮春盛花期间,小巧的簇簇红花缀满枝头,其花小若指甲,花型如莲,花色红润像小孩粉红的脸而被称作“孩儿莲”。
上世纪80年代初,雕花楼对外旅游开放时,笔者从苏州调动至家乡东山雕花楼供职,花园内的孩儿莲古树的树身树洞中间,都用化好的石灰浆涂塞以防腐烂。其树叶折之有茴香味道,听前辈介绍此树被称作“玉桂”。直到1995年4月《姑苏晚报》刊登苏州园林研究所颜世和工程师撰写的“东山雕花楼花园有棵奇树孩儿莲”的文章,这棵“吴中奇葩”孩儿莲,在雕花楼误作玉桂“隐姓埋名”近半个世纪才被正名。当时在苏州园林研究所任职工程师的颜世和毕业于北京林业大学,因春季到东山三山岛考察野生水仙花,住宿和游览雕花楼,正值古树开花,他怀疑此花形色不是“玉桂”而是“孩儿莲”。回苏后经查阅资料,走访业内人士,终于确认雕花楼这棵古树,就是清代金友理《太湖备考》和清代顾震涛《吴门表隐》记载的,“清初东山翁天章任云南河西知县退休时带回吴地罕见的珍稀古树孩儿莲”,并在苏州的媒体上作了雕花楼发现孩儿莲的报道。
清初翁天章避祸告老,携“孩儿莲”自云南回东山。清代地理学家东山金友理《太湖备考》载:“孩儿莲,木似桂,花如棋子大,色状与莲花同,花不香,挼其叶嗅之,辛芳如茴,吴中向无此种,顺治间东山翁汉津(天章)为云南河西县令携归,后为席氏所有,珍为奇品,第花不结子,根无萌芽,欲传其种不可得,好事者以过枝法分之,今有一二十本,而滇来之初树亦萎矣,此花惟东山有之,他处绝无。”清顾震涛《吴门表隐》载:“孩儿莲,树大叶浓,花厚色红,专治血症在百狮子桥赵氏宅内,一在东洞庭山,翁汉津(天章)分植吴中,只此二株,赵宅今王有庆所得,请为义庄祠。”
苏州太湖东山一带钟灵毓秀,历代不乏名门望族,而翁氏家族是其中重要一支。明代嘉靖年间翁笾,继承父业,驾舟越湖,外出从商,以布匹棉花的生意为主,晚年归山隐居时,已是腰缠万贯,富甲一方,民间称其“非翁少山之布,勿衣勿被”,成为明清“钻天洞庭”洞庭商帮的领军人物,也是东山明清“翁席刘严”四大家族之一。翁笾的曾孙翁天章,生于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自幼熟习古文经典,清顺治十八年(1661)时年44岁的翁天章以贡生被朝廷授至云南临安府河西(今玉溪)知县,成为平西王吴三桂的辖地官员。翁天章自觉稍有闪失,都可能招来祸端,便寻求离开河西之计。
河西县位于云南南部边陲,山高林密,雨水充沛,生长着一种江南少见的奇花,花朵小巧玲珑,恰似盏盏倒挂的红灯笼,又如万千孩童的粉脸,当地称为“孩儿莲”。翁天章注意到了这些在山间盛开的孩儿莲,计上心来,他借口父亲(明光禄寺署丞翁彦升)所建造的东山集贤圃(时为明吴中第一园)中缺少这种奇花,需移植一株送至花圃,以尽孝道。得到朝廷允许后,翁天章携带一棵尚未开花的孩儿莲回到东山。清《七十二峰足征集》载“其归也,只携大理石数片,孩儿莲一本”。
返乡后,翁天章便再也没回云南复任。他将孩儿莲引种东山后视为宝树,称其“既负坚质,又敷妙花”为“异常莲”,并请苏州诗人沈畯为之作《孩儿莲赋》,“花埒樱桃娇多姿,累累珠贯朵朵星”。后来的历史也证明,翁天章借移植孩儿莲为由返乡之举极为明智,康熙十七年(1678),吴三桂自号“周王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起兵造反,兵败身亡,云南不少官兵遭杀身之祸,64岁的翁天章逃过一劫。当地人皆称其有先见之明,并赞他移植云南孩儿莲珍稀树种至江南功不可没。
翁天章晚年时把栽有孩儿莲的集贤圃卖给东山安定席氏改建为翁巷东园,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南巡至东山曾驻东园;民国十一年(1922),民国上海棉纱大王金锡之,遵母之命在东山老宅“明代苏州开科第一名状元施槃故居”旁建造春在楼(雕花楼)时,席氏集贤圃孩儿莲又被移栽金家雕花楼花园。现如今,雕花楼景区已采用新型小枝嫁接技术,使孩儿莲珍稀古树得以保护延续,每到春季盛花期,“吴中奇葩”孩儿莲已成为游赏雕花楼的最美风景。
编辑/王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