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宋家族”双车上市 价格战要变调了?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7-29 19:23 阅读量:40879
​解铃常须系铃人

对习惯了比亚迪一波强过一波的价格攻势的人来说,近日上市的宋L DM-i和宋PLUS DM-i的定价是有些意外的。以宋PLUS DM-i为例,新车售价并没有直降三万的惊喜价,反而向上微调至13.58-17.58万元。

于是有人问:比亚迪不打价格战了?虽然价格战的格局确实会因此发生巨变,这个问题本身却是个伪命题。

因为从这次宋家族双车上市的操作来看,比亚迪打的从来就不是价格战。性能相近时价格更低、价格相近时性能更强、性能价格都差不多时还能有更高的能源效率和更低的用车成本……市场竞争有万千种赢法,又何必拘泥于价格这一角?

宋PLUS/宋L DM-i的金蝉脱壳

725日,河南开封,古都汴梁。王朝网全新上架的宋L DM-i和海洋网更新换代的宋PLUS DM-i,以比亚迪宋家族的名义联袂上市,售价定在13.58-17.58万元。

在许多人看来,从冠军版到荣耀版、接连以极具竞争力的价格重塑市场的比亚迪,此番有意从价格战中脱身。

虽说解铃常须系铃人,但要从价格战盛行的汽车江湖中全身而退,比亚迪要让消费者认定:这款车,值得这样的价格。

比亚迪的底气首先来自于两款新车的核心技术——第五代DM技术。

这次上市的宋PLUS/L DM-i车型是比亚迪首次将第五代DM技术应用在SUV车型上。新技术带来的节能效果同样显著两款SUV的标称最大综合续航里程增加到1500公里,NEDC工况百公里油耗降低至3.9升,能效水平在同级车中处于领先地位。除了核心技术换代,宋家族这两款新车还搭载了多项高端配置,在安全、智能、舒适等方面都有更好的表现。

此外,兵分两路的宋L和宋PLUS也试图进一步扩展自己的受众群体。宋PLUS DM-i主打宽体超混SUV概念,以时尚精致设计吸引年轻消费者;宋L DM-i则秉承王朝系列车型的大气风格和豪华风范,在中级SUV市场有更大的号召力。

当然,为了确保万无一失,比亚迪产品布局上也留下了后手,以照顾对价格十分敏感的那部分消费群体。

PLUS DM-i和宋L DM-i的定价虽然上移,但今年上半年自主SUV“单品销冠Pro DM-i正牢牢守在10-14万元细分市场,任何有意与宋PLUS/ L比拼价格的竞争对手都会发现,自己陷入了同级销冠和技术新锐的双重夹击下。

今年上半年,市场上最畅销的自主品牌SUV是比亚迪的宋Pro DM-i,累计销量12万辆,同比增长近48%;彼时正在筹划产品切换的宋PLUS DM-i售出近12万辆,紧随其后。而如果以宋家族的名义统计,这两款车型的总销量接近24万辆,稳居整体SUV市场销量第一。

所以,回过头来看本次的发布会的一些细节,无论是宋家族概念的不断提及,还是比亚迪双网负责人路天和张卓的同台献艺与携手致意,都向市场传达了明确的信息:对消费者,总有一款适合你;对竞争对手,总有一款迎战你。

把市场塑造成自己设想的样子

营销策略的转变背后,是比亚迪推动技术普惠的初心,更是按照自己的设想塑造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决心。

第五代DM与前代技术的一大革新之处,在于整套混合动力系统的性能逻辑都在向效率优先转移,电驱系统综合性能提升,燃油系统则更关注效率。

在最高达46.06%的发动机热效率、优化的发动机控制策略、更高的EHS电混系统效率、更高的能量密度以及低能耗设计的加持下,第五代DM技术再一次实现了混动车节能水平的突破,在新能源汽车市场上掀起了一波比拼能耗的潮流。

在这方面,比亚迪的底气来自于优势的市场地位。在此前举行的中国汽车重庆论坛上,比亚迪集团品牌及公关处总经理李云飞曾表示,比亚迪这么大的体量……有足够的成本的腾挪空间

而从比亚迪的市场地位来看,腾挪空间更像是李云飞的谦逊说法。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有更大市场份额的大公司比小公司拥有更多的定价权,这是市场经济的基本原理之一。定价权在手,比亚迪在制定市场策略时就有更大的主动权。

市场对比亚迪给予了积极的响应。今年6月,首搭第五代DM技术的秦L DM-i在第一个完整销售月份的销量就超过了2万辆。对一款仍在产能爬坡阶段的全新车型而言,取得这样的成绩是很不容易的,也让市场对比亚迪这套新能耗理念的接受度有了更直观的体现。

待到宋PLUS/L DM-i以及先期上市的秦L和海豹06 DM-i在市场上站稳脚跟,根基扎实的比亚迪也将有更多的底气向其他细分市场推进。

北青汽车注意到,比亚迪正在积极推进更多搭载第五代DM技术的新车上市前的备案和公示。可以预见的是,下半年比亚迪旗下更多产品将迎来第五代DM技术的切换。如果此番宋PLUS/L DM-i市场策略能继续得到消费者的认可,那么这一持续两年多的价格战真的可能要降温了

新能源汽车领导者的自定义相对应,比亚迪一直试图按照自己设想的样子来塑造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其逻辑和方法其实非常简单:用多年的研发投入换取技术的领先,抢在对手之前吃到技术的红利;待到行业技术得到普遍发展之时,又拿出了比对手更有竞争力的价格;等到价格战风起云涌,反手又打出了新的技术概念,脱身而去——这才是市场竞争中的更高段位:价格战也好,技术战也罢,想跟就跟,不想跟就过。

文/杨铮

编辑/杨铮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