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1统计口径要变?央行何时购债?潘功胜陆家嘴重磅发声
第一财经 2024-06-19 15:57

6月17日,央行行长潘功胜在陆家嘴论坛发表重磅演讲,阐释了货币政策立场。他同时还提及了央行买卖国债、货币政策框架转型、完善M1统计口径等诸多市场关切问题。

论坛上,潘功胜还提出,要健全可置信、常态化、制度化的政策沟通机制。市场人士普遍反映,央行近段时期的预期引导工作也是围绕这一思路开展的,政策透明度和可理解性明显提升。

第一财经发现,央行对预期引导更为重视,去年以来在与市场沟通方面下了很大功夫。不仅通过多渠道递进式加强宣传解读。同时,也没有回避问题,主动答疑解惑。比如,市场关心的实际利率偏高问题,央行在一季度新闻发布会上就正面分析了实际利率的阶段性和结构性特征,并没有一味否认市场观点,对外沟通更有信息量。

金融数据放缓:防止人为追求“虚胖”

近期,金融总量数据受“挤水分”、理财分流等多重因素影响阶段性下行,可能意味着中国货币政策框架进入转型时刻,要更加注重发挥利率调控作用。

传统上,我们对金融总量指标比较关注,但也在不断优化调整。过去,货币政策曾对M2、社会融资规模等金融总量增速设有具体的目标数值,近年来已淡出量化目标,转为“与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等定性描述。

从总量的数学关系看,增速是增量与全部存量的比值关系。分子是当期的增量,分母是全部的存量。目前我国社会融资规模存量超过390万亿元,M2余额超过300万亿元,宏观金融总量规模已经很大。

潘功胜表示,金融总量增速有所下降也是自然的,这与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是一致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很多存量贷款效率不高,盘活低效存量贷款和新增贷款对经济增长的意义本质上是相同的。

金融数据放缓是自然的,要防止人为追求“虚胖”。实际上,央行之前通过《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专栏以及新闻发布会已多次强调这一点。

近期对“资金空转”套利的规范,实际上是有利于提升资金使用效率的。

例如,记者了解到,有两家大型企业在存款利率(3%左右)下降后,分别提前偿还了78亿元和50亿元银行贷款(利率在2.5%左右)。

整治手工补息后,也有更多企业将闲置存款用于支付上下游企业货款,盘活存量资金。比如,某大型企业在银行的协定存款下降了40亿元,用于支付上下游企业货款。

一位市场权威专家对第一财经表示,客观上要看到,企业以存款偿还贷款,会导致存款、贷款同时减少,反映到统计数据上,就表现为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信贷等同步减少。但除了企业减少了些利息收入,银行减少了些利息支出,实体经济生产经营活动没有受到实质影响。

M1统计口径:个人活期存款需要研究纳入

由于框架转型不是一蹴而就的,数量型和价格型调控并行还将持续一段时间,也需要优化货币统计的“仪表盘”。

5月M1余额64.68万亿元,同比下降4.2%,增速比上月低2.8个百分点,再度引发市场关注。

潘功胜表示,我国M1统计口径是在30年前确立的,随着金融服务便利化、金融市场和移动支付等金融创新迅速发展,符合货币供应量特别是M1统计定义的金融产品范畴发生了重大演变,需要考虑对货币供应量的统计口径进行动态完善。个人活期存款以及一些流动性很高甚至直接有支付功能的金融产品,从货币功能的角度看,需要研究纳入M1统计范围,更好反映货币供应的真实情况。

目前,我国M1的统计口径由于历史等原因与国外有较大不同。从国外通行统计规则看,美国和日本的M1都包括个人活期存款,美国还包括货币市场存款账户等。

而我国因为居民早期使用存折持有活期存款,而存折需要先转换为现金才能支付,因此未将个人活期存款等纳入M1统计。

随着我国银行卡、电子支付的普及,以及现金类理财业务的发展,有研究认为,如果把居民活期存款以及流动性很高的非存款类的金融产品、第三方支付机构备付金等纳入统计,4月份M1将是正增长。

“统计的完善也是为了更好地解释资金流向。”市场权威专家对第一财经表示,各国货币统计都有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也能更加真实地将本来漏损的资金反映出来。当前我国M1增速下行,受多种因素影响,资金流向出现变化,但不是说“钱”就完全没了。

值得一提的是,最近债市分流、手工补息规范等因素的影响加大,M1中的企业活期存款跑到理财、定期的情况明显增多。

记者获悉,某企业在银行的13.3亿元存款,在手工补息叫停后,5月起陆续转为在该银行购买理财产品;某保险公司在银行的40亿元存款在停止手工补息后,投向银行间市场获取理财收益。

这些“钱”实际上一直都在,并没有因为M1的下降而减少;从整个货币供应的统计看,货币总量也还是持续增加的。

央行买卖国债:正与财政部共同研究推动落实

央行买卖国债定位于拓宽基础货币投放渠道,而不是要搞量化宽松。

潘功胜表示,近年来,随着我国金融市场快速发展,债券市场的规模和深度逐步提升,央行通过在二级市场买卖国债投放基础货币的条件逐渐成熟。

去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要充实货币政策工具箱,在央行公开市场操作中逐步增加国债买卖。

潘功胜说,人民银行正在与财政部加强沟通,共同研究推动落实。这个过程整体是渐进式的,国债发行节奏、期限结构、托管制度等也需同步研究优化。

据专家分析,我国经济保持回升向好态势,金融机构总体保持健康稳定,稳健的货币政策下尚未面临零利率下限约束,国债市场认购和投资热情颇高,一定程度上还有“资产荒”迹象,不存在推出量化宽松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不必把作为常规操作的国债买卖,与量化宽松画等号。

据央行有关负责人介绍,在公开市场操作中逐步增加国债买卖,更多还是将其定位于基础货币投放渠道和流动性管理工具,通过在二级市场买卖国债投放基础货币,搭配逆回购、中期借贷便利等操作主动加强流动性管理。

实际上,央行对国债的操作既有买也有卖,灵活性较大,并非单向操作。

此前央行回复媒体问询时曾称,高度关注当前债券市场变化及潜在风险,必要时会进行卖出低风险债券包括国债操作。

“应当看到,把国债买卖纳入货币政策工具箱不代表要搞量化宽松,而是将其定位于基础货币投放渠道和流动性管理工具,既有买也有卖,与其他工具综合搭配,共同营造适宜的流动性环境。”潘功胜陆家嘴讲话进一步明确。

一位权威市场专家对记者表示,作为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加强协调的重要体现,顺利推动国债买卖纳入货币政策工具箱还需要双方共同努力,同步研究优化国债的发行节奏、期限结构和托管制度,总的看整个过程将渐进式稳妥推进。

编辑/范辉

相关阅读
美国实体清单新增136家中国实体,尹锡悦弹劾案今日表决丨一周热点回顾
第一财经 2024-12-07
M1“纳新”与时俱进 货币政策框架改革提速
证券时报 2024-12-04
M1统计口径迎来修订:数据如何变化,影响几何
澎湃新闻 2024-12-03
新华社:M1统计口径“纳新”有何考量?
新华社 2024-12-03
半两财经|10月份M1增速年内首次回升 个人房贷规模企稳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1-11
央行正在研究货币供应量统计修订的方案 未来择机发布
每日经济新闻 2024-11-09
股市回暖带动M2增速企稳回升 9月新增信贷或是今年“最后一降”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4-10-15
股市升温带动M2回升,9月金融数据有这些要点需要关注
第一财经 2024-10-14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