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养老金时代来临 年轻群体未雨绸缪
南方日报 2024-04-02 08:04

“我已经连续两年‘顶格’购买了12000元的个人养老金,个税优惠还是很有吸引力的。”“90后”深圳市民冯小姐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到年度汇算退税的时候,自己因为个人养老金这一项,享受了2000多元的税收优惠,“就抵税这部分折算成收益,也跑赢了大部分理财方式”。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在全国实施个人养老金制度,积极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这意味着个人养老金在36个城市及地区试点一年多时间后,将开始推向全国。

“早晚都得准备,不如提前做好布局。”个人养老金试点以来,开户人数不断突破,相关金融产品供给也在逐渐优化丰富。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像冯小姐这样的“90后”加入养老规划大军。年轻人为何开始未雨绸缪?他们最关注的养老投资产品是什么?

年轻群体“趁早”规划养老 金融机构打响“抢客大战”

94年出生的广州市民小傅刚刚迎来自己的30岁生日,就在今年,她把规划“养老”这件事纳入了自己的人生日程。

“父母的积蓄之前拿出来了不少给我买房,现在每月养老金刚够他们的日常生活,所以很担心他们的身体健康出现变化要用到大笔钱。”在豆瓣“独生子女父母养老交流组织”小组里,小傅和其他近10万名网友在这里分享彼此的规划。在社交媒体上,已有不少年轻人提问“攒多少钱才够养老”,有人感叹“自己四十岁才开始关注养老保险,后悔该早准备”……

在父母的老年生活中,小傅也窥见了自己老年生活的光景——基础的退休金仅够日常基本生活开销,想要更好享受“夕阳红”,主要得依靠自己早年的储蓄。“而且我这一代老了和父母面临的情况可能完全不一样了。”因此,她今年去银行开立了自己个人养老金账户。

根据腾讯和清华大学共同发布的《国人养老准备报告》显示,超七成90后开始考虑养老,“80后”“70后”养老需求更迫切,相应比例更是高达80%和85%。

“无论是‘90后’还是‘00后’,一旦开始工作,就应该考虑长期投资,如果不考虑代际传承,养老就是最长期的投资。”在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教授阎志鹏看来,从开始工作到退休期间,有三四十年的时间跨度,年轻人提前规划养老投资十分必要。

人社部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开设个人养老金账户人数突破5000万人。国家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3月末,市场上共计746款个人养老金产品,其中储蓄类产品465只,基金类产品187只,保险类产品71只,理财类产品23只。

瞄准年轻客群,争抢“养老蓝海”,金融机构嗅觉敏锐,早已打响了“抢人”大战。

率先行动的是银行,首批23家银行可以开通个人养老金账户,各大银行纷纷通过返现金、赠送米面油等促销手段“拉新”,“每周设定新开户指标,个人养老金争夺战下的理财经理‘喊苦’”一度冲上热搜。

基金、保险公司不断推出新产品。“互联网买基金的门槛较低,一杯奶茶的钱也可以买基金。”上海一家公募基金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从销售数据看,购买该公司基金的年轻人占比确实越来越高。究其原因,其认为与近年来电商基金销售渠道发展密不可分,这使得基金销售触达到更多“网络原住民”,越来越多年轻人开始关注基金进行养老类投资。

保险类的产品也在不断扩容,扩容后个人养老金保险产品种类包括了专属商业养老保险、两全保险、年金保险和税延养老保险产品。不少险企同时还通过“保险+服务”等多样化的方式,积极切入康养市场。

储蓄理财、保险基金 哪类养老产品最受青睐?

随着养老投资的关注度持续升温,养老产品市场正经历一场由年轻投资者带来的新风潮。年轻一代最青睐的产品是什么?

从个人养老金产品种类来看,储蓄类产品占目前产品的六成以上,可见特定养老储蓄仍然是当下养老金产品的主流。从储蓄产品期限看,有1天、7天、3个月、6个月以及一到二十年不同期限的产品。

除了储蓄类产品外,保险产品也是稳健投资的一大选择。“相对而言在长期范围内,储蓄类产品的收益还是略逊于保险的,部分保险还包括了多种保障的功能。”蜗牛保险经纪北美/中国精算师李致炜观察指出。

以国寿鑫享宝(2024版)为例,除了保费在扣除产品初始费用后进入个人账户进行价值积累外,其还提供了养老年金、失能护理保险金及身故保险金保障。

集安全和收益于一身的保险产品常年来都是养老领域的“宠儿”。“毕竟这笔钱退休后才能取出来,对比后我买了保险。”28岁的广州市民丁先生庆幸自己“买得早”,他去年投保了一份专属商业养老保险,每月设置追加保费1000元,在新一轮保证利率下调前,锁定了相对较高的保证收益率。

在粤港澳大湾区,赴港投保颇具热度。“现在来咨询分红储蓄类保险的客户很多,不少人都是提前布局,为自己的养老事业在做规划。”在香港从事保险代理工作的刘皓婷观察到,因为部分香港保险产品的中长期预期内部收益率(IRR)可以达到6%—7%,她的客群中已经出现了被吸引的“95后”的身影。

北京市民黄小姐的投资则更看重收益,但她购买的一只养老FOF基金,在去年股票整体市场表现欠佳的情况下收益相对较低,“之后还是会投,但是可能配置会更多元一些对冲风险”。

理财产品的收益则相对可观,但目前可选的产品数较少。据中信证券研报统计,截至2023年第3季度,个人养老理财产品特征以最小持有期型、中低风险等级、固定收益类为主,业绩基准大部分在4%—5%。业绩表现稳健,成立以来年化收益中数约2.64%。

“选择哪类产品和市场状况具有很强相关性。比如2023年股市经历了下跌,如果仅看2023年收益,很多人对选择养老基金觉得风险很高。”阎志鹏表示,尽管各种养老产品都是鼓励长期投资的,但部分投资者可能更倾向于选择相对保守、安全的储蓄或保险产品。但如果未来股市表现积极,人们的观念可能会发生变化。

养老产品市场待进一步丰富 专家建议树立长期投资观念

不过,开立个人养老金账户只是不少年轻人开始为养老规划进行提前准备的“万里长征第一步”,唤醒更广泛范围人群的养老投资意识仍然任重道远。

“想买但不知道买什么好”“担心买了之后如果急用钱时拿不出来”,不少年轻投资者在采访中告诉记者,自己在参与配置个人养老金缴存和投资时还是有所顾虑。数据显示,年轻人尤其90后虽在开户人数上占整体的30%,但存在明显“开户热投资冷、缴存意愿不高”的现象。

“在年轻的时候最好要养成投资方面的一些习惯,比如强制储蓄等。年轻人做养老投资不怕早,但需要考虑的点比较多,要结合家庭的情况、结合自己不同人生阶段可能要用到的开支情况,去量身定制。”李致炜指出。

今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太保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周燕芳带来了一份关于促进年轻人参与个人养老金配置的建议中也提到了这一情况。她指出,个人养老金产品选择专业门槛高。对于大部分90后年轻人甚至是大部分中国居民,个人养老金产品选择是一大挑战。在缺乏专业指导的情况下,往往会对市场上数百种产品感到迷茫,并担心自己的选择是否能够真正实现养老金的增值。

对此,周燕芳建议,应设计差异化的个人养老金产品。在保障资金安全和有效管控的前提下,建议增加个人养老金提前取出的条件,以满足参与人在发生重大变故及特殊场景下的应急资金需求,如可考虑将本人及直系亲属的重大疾病、伤残等特殊情况列为法定全额领取条件等。

她同时建议降低个人养老金的选择门槛。鼓励各大金融机构在提供丰富个人养老金产品的同时,也提供更多便捷的养老咨询和养老金规划的专业信息服务,提供绿色通道,降低产品选择的门槛。

阎志鹏表示,年轻人应该树立长期投资、尽早为养老做准备的观念,个人要意识到长期多元化投资是实现养老目标的主要途径,要从资产类别、投资领域等多个维度学习多元化投资。

文/周美霖 唐柳雯

编辑/倪家宁

相关阅读
多家银行布局个人养老金业务
中国经济网 2024-12-18
商业银行强化个人养老金业务营销
证券日报 2024-12-10
个人养老金开户人数已突破6000万 缴存率和投资率仍有待提升
证券日报 2024-06-11
超6000万人开通 个人养老金账户该怎么用?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4-05-24
超6000万人开通 个人养老金账户该怎么用?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4-05-24
年轻人缴存个人养老金积极性不高?专家建议建立应急支出机制
工人日报 2024-04-22
个人养老金有新动向!试点范围是否将扩大?
经济日报新闻客户端 2023-09-14
我国个人养老金制度稳步推进
经济参考报 2023-06-29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