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小时就能编一份?不能让虚假环评报告畅通无阻
光明网 2024-03-27 10:00

靠抄袭半小时就能编一份环评报告,环评师到现场勘察摆样子甚至有的从未出过现场,许多报告编制人员署名为代签……2023年至今,国内多个省市曝光了环评弄虚作假典型案例,案例暴露出环评师资质管理松懈、评审专家把关不严、平台预警机制滞后等诸多漏洞。

环评造假现象由来已久,近年来各个层面也加大了治理力度。但环评造假的发生概率依然不可低估。半月谈的报道中提到,两个月前江西九江法院审理的一起环评造假案显示,一年不到的时间内,涉案犯罪分子在仅有一名环评师的情况下,为全国753家企业出具虚假环评报告。这些环评报告没有环评师参与编制、审核、签名,均由中间商组织人员“编制”,“靠抄袭半小时就能做一份”——造假到这种夸张程度,说明治理上显然还有很大漏洞。

相比“半小时就能编一份”更让人们震惊的是,如此疯狂造假的环评报告为何能够一而再地被审批通过?要知道,这起案件中完全靠虚构做出的环评报告,是“编制”多达700余份,成功“骗”过全国20余个省份的100多个区县后,才被环保部门人工巡查时发现。这背后所反映出的环评审批漏洞之大、之普遍,可谓触目惊心。

从目前公开的各类环评造假案例来看,它们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绝非仅由直接造假者的“单兵作战”,而是呈现出产业化特点。如生态环境部在2023年通报的“山东锦华环评造假案”中,依法被予以刑事处罚的人员,既有环评单位的实际控制人,也有挂靠的环评工程师,还有居间联络的中介掮客,覆盖了环评造假的主要链条,集中暴露了环评师资质管理、环评报告编制审批等环节存在的诸多问题。因此,要彻底纠正环评造假这一风气,不能止于事后严惩造假者,更得有效堵住审批“走过场”的漏洞。比如,中介掮客的一端是造假者,另一端可能就是负责审批的机构办事人员。那么,在相关案件的查处中,也有必要对为虚假环评报告开绿灯的相关人员严肃追责。

事实上,早在2018年,生态环境部就发文要求,按照“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各级环评审批部门在日常管理中负责对环评“放管服”事项和技术评估机构、环评单位从业情况进行检查。那么,任由环评机构疯狂造假,环评报告“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真的落实了吗?像此次案件中,涉事企业在“仅有一名环评师的情况下,为全国753家企业出具虚假环评报告”,如果审批部门能够按要求对环评单位从业情况进行检查,又何至于让其招摇过市?因此,环评造假现象的背后,还是审批环节的制度规范并没有得到落实。要根治环评造假,就需对环评审批的规范性进行客观评估,该补的制度漏洞要补上,该严肃追责就该严肃追责。

同时,遏制环评报告造假现象还有两个方面值得注意。一是,要向技术借力。要知道,环评报告弄虚作假很多就是“相互抄袭”。如据通报,2020年一份有关深圳湾新航道疏浚项目的环评报告中居然被爆出仅“湛江”两字就出现了35次。对这样的虚假报告即便是参考论文查重机制,也能及时发现问题。而今,AI技术已经越发成熟,这样的查重成本已非常低,相关部门不妨将之纳入环评审批的标准程序中去。

二是,要将环境影响评价的公众参与落到实处。一方面,要加大环评报告的公示力度;另一方面,在环评报告的编制过程中,要重视听取公众的意见。像不少项目本身就引发很大争议,它们的环评报告能顺利通过,本就是一种风险提醒。环境影响评价要进一步增加开放性,引入社会参与和讨论,而不能沦为一个封闭的,只落到“环评报告”上的纸面评价。

文/朱昌俊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王涵

相关阅读
北青快评 | 对环评造假要加强全链条防控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2-25
《安徽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办法》10月起施行 生态环境分区管控
安徽日报 2024-10-02
审批再提速!大兴区率先实施全行业环评与排污许可“两证合一”改革试点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6-28
环境部长何以痛批第三方环保服务机构弄虚作假│记者观察
第一财经 2024-03-09
超前介入、“打捆”审批……顺义区生态环境局优化营商环境出新招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1-21
生态环境部强化环评质量监管落实三大主体责任
法治日报 2023-10-13
严把准入关口,水泥、锂电等行业建设项目环评审批原则征求意见
第一财经 2023-10-01
对环评弄虚作假零容忍
经济日报 2023-06-03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