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吴晨:破解市场主体参与城市更新动力不足 探索城市更新市场化运作模式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3-08 16:14

长期深耕城市更新一线,主导了首钢从高炉林立的重工业基地到“首都城市复兴新地标”,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大学讲席教授、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总规划师、首钢集团总建筑师吴晨依然关注城市更新与老城保护,带来了多个相关建议。日前,北京青年报记者就北京老城保护的难点与创新、推动多元力量参与城市更新及城市复兴等话题对话吴晨。

谈老城保护

老城保护应考虑城市产业经济、文化传承、物质空间、社会活力、科技创新五大系统

北青报:您认为目前北京老城保护的现状是什么?在老城保护方面还面临哪些困难?

吴晨:近年来,北京加大老城区改造力度,创新改造方式。2017年,北京市明确老城不能再拆,通过腾退、恢复性修建,做到应保尽保。但由于老城人口密度大、基础设施弱,老城保护还存在不少困难。从人居环境而言,老城承载功能繁杂集聚引发人口聚集,人均居住条件改善难度大,人户分离情况及外来人口比重上升,导致原有邻里关系弱化,带来管理难题。此外,胡同“停车难”、基础设施薄弱、卫生条件差也是老城保护中亟待解决的痛点。从建筑和文物保护方面而言,老城还存在文物占用的情况,部分文物保护力度不足,仍未腾退和修缮,开放程度偏低。此外,老城风貌整治工作依然需要持续推进,一些建筑形象、空间形态缺乏秩序,在体现传统特色与现代文明的有机结合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所以在北京的《总体规划》和《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中,都明确提出老城复兴的目标与愿景。

北青报:您认为该如何平衡老城保护与民生之间的平衡?该如何在老城保护的同时提升人居环境?

吴晨:吴良镛先生关于北京旧城实行“积极保护”与“整体创造”的基本策略产生了深远的学术和社会影响。我在2002年提出“城市复兴理论”,阐述了老城保护工作要综合考虑城市产业经济、文化传承、物质空间、社会活力、科技创新五大系统,实现空间形态、功能业态、环境生态、文化活态的全面提升。老城保护应该集合专家资源,融合政府、实施主体、市场及社会多方力量共同组建工作平台,积极邀请本地居民共同参与,增强规划设计工作的科学性、指导性和可实施性,集合建筑、交通、景观等子系统,形成一套系统性设计方法。以城市设计作为复兴城市活力、发展地区经济的一个重要策略,提升老城的城市形态和环境品质,实现城市商业、文化的繁荣,提供优良的人居环境。

谈城市更新

支持多元化经营发展模式  破解投资回报预期不明难题

北青报:有专家认为,当前城市更新工作内涵出现被简单化、模式化的趋势。您认为,该如何应对对城市更新的模式化、运动化改造,真正实现城市更新的目的,激发城市活力?

吴晨:实现城市更新的目的、激发城市活力要依靠设计模式的创新。在北京,设计模式的第一个创新就是责任规划师制度。2004年,我们在大栅栏街区的保护、整治、复兴工作中首次提出了责任规划师制度。通过十余年在北京老城的南锣鼓巷、大栅栏、前门东区等地区的创新实践工作,逐渐形成了城市规划结合社会治理模式的创新模式,对责任规划师制度的实行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推动。2017年,北京正式建立了责任规划师制度。我们团队经过四年工作积淀,在所服务的街道办事处进行进一步的创新试点,使责任规划师工作开始由“规定动作”逐渐向“自选动作”拓展,公众更多参与、更加服务于属地、解决群众切身问题,扎得更深、扎得更实。设计模式流程上先形成草案、再多方参与、通过多次沟通形成共识方案,和居民“共同设计”,作为基层治理与街区更新的突破。

设计模式的第二个创新则是“共生院”模式。2018年,我们首次提出“共生院”理念,成为老城有机更新的重要原则,这一理念一经提出,就产生了极为广泛的影响。“共生院”针对腾退后仍有原住民居住的混居杂院的修缮整治,所谓“共生”,包含建筑共生(保留的传统建筑与植入的现代建筑共生)、居民共生(留驻的老居民与迁入的新居民共生)和文化共生(传统的院落居住文化与当代居住文化共生)。

北青报:您认为目前在城市更新中还存在哪些问题?

吴晨:目前在城市更新过程中,投资回报预期不明,市场主体参与城市更新动力仍显不足。比如以老旧厂房和低效楼宇为代表的产业类城市更新项目通常前期投入较大,短期内主要依靠租金获取资金回流,投资收益较难平衡。大量项目需要通过十余年甚至更长时间来平衡它前期的投入部分,如果再考虑到折旧、资金利息等要素,则形成了持续的隐形债务负担。此外,产业类更新项目存在政策堵点。产业空间更新在实施中不可避免涉及结构调整、用途变更、加层改造等问题。在减量发展的背景下更新改造产生的建筑规模增量通常难以获得审批,对产业选择造成制约。此外,部分现行技术规范对更新类项目多有限制,致使更新改造成本过高,一定程度也上阻碍了产业空间的提质增效。

北青报:针对市场主体参与城市更新动力不足的问题,您认为该如何破解,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到城市更新中?

吴晨:要让市场主体愿意参与到城市更新中,我认为首先要探索城市更新市场化运作模式,支持多元化的经营发展模式实现城市更新项目资金循环。面对未来项目现金流与收益的不确定性,城市更新项目应通过多元化的市场合作,增加经营收益等方式实现资金循环,支撑未来的更新建设投入。

第二,要引导综合效益好的高新技术产业向城市更新地区集聚。城市更新项目多位于中心城区,交通区位条件和生活氛围优于新开发的城市功能区。在科技回归都市的大背景下,建议从政府层面加强产业战略引导,推动高附加值新兴业态向城市更新地区集聚,提高人均、地均产出效率,为地区发展带来持续动能。利用具备规模优势的城市更新地区,设立产业政策先行区。加强政策创新,在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打造、成果转化、企业引入、项目建设、人才引进等方面加大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

最后,提升更新项目的灵活性,实现功能混合、用途兼容。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在用地功能布局方面往往与城市融为一体,除办公研发用地外,有15%-50%的土地用于居住以及服务配套,商业商务与居住用地占比基本持平。因此,建议更新项目在满足产业功能需求的前提下,采取弹性预留的方式对大片办公和商业用地进行混合优化,并适度增加保障性租赁住房或人才公寓的供给政策,配置特色文化、休闲和生活设施,提高对人才的吸引力。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张月朦
编辑/马晓晴
校对/李建良

相关阅读
用好“两只手”推动城市更新
经济日报 2025-01-01
经济日报刊文:用好“两只手”推动城市更新
经济日报 2025-01-01
潮流|城市更新绽放新活力 新地标引领青年休闲新风尚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9-30
聚点、连线、强面 丰台探索城市更新“丰台路径”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9-27
西总布片区第二批城市更新项目年内启动改造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9-07
以“再生”视角为城市更新探路
科技日报 2024-07-29
高质量推动实施城市更新行动
人民日报 2023-10-19
拓展“昌盛模式” 推动街区整体更新 昌平城市更新论坛开幕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0-11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