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国学走下“神坛” 走近你我的生活|2023年终汇报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2-20 20:00
这一年,我们为您提供了哪些知识要点?

2023年,国学版进入第二个年头了,作为副刊一个“年轻”的版面,它还有诸多不足之处,当然,这一年的收获还是很多的。

首先,国学的领域太多了。除了延续我们2022年涉及比较多的书法绘画、汉字之外,这一年我们继续拓展了国学的大小领域。比如,12月份我们刊发了北大艺术学院陈均老师所写《昆曲分南北》一文。中国传统戏剧,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每一种都有自己独特的魅力。在明年的版面上,我们将更多地关注这一领域,争取做成一个系列。

这一年还涉及到了古典家具这一门类。现在很多人喜欢仿明清式家具,但大家对于古典家具知识的了解并不是很多。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我们希望能给对古典家具感兴趣的读者带来一些“硬货”知识。《明清家具上的螭龙纹有这些新变化》一文,介绍了螭龙纹这一古典家具的重要元素的演变,到了明清时期,出现兽态退化立体感减弱结合其他吉祥纹样形成新式吉祥寓意图案的变化;《高大上的太师椅竟然源自秦桧》一文梳理了椅子发展的四个重要历史阶段,南北方的官帽椅为何有出头和不出头的区别,这一冷知识也在本文中给了解释;《硬木家具凭什么成为古典家具里的“扛把子”》一文,对硬木和红木的概念做了勘误,对“黄花梨”和“黄花黎”的称谓也进行了解释。

这一年,我们选题更加注重与实际生活的贴合度。“国学”这两个字虽然看着宏大、高深莫测,但实际上,它也可以和我们很近。这个版面在创建之初,其初衷就是让国学走下“神坛”,走近普通人的生活。所以,我们在选题方向上,尽量少涉及那些艰涩难懂的点,而是寻求国学和当今生活的关联点。比如,我们在工作中都会接触到“仿宋体”这个字体,那么您有没有想过,仿宋体是怎么来的?我们用一篇文章介绍了仿宋体的出现,与铅活字印刷术有着密切的关系;《满江红》电影海报中出现错别字,我们请书法家陈逸墨写了书法作品中的错别字;经常路过邮局,或者办理过邮政储蓄卡的一定不会对中国邮政的logo和它的封面感到陌生,其实它们的设计灵感来自于两大国宝文物;汽车是生活必需品,但大家不知道的是,车标里原来有这么多神话故事;很多爱喝茶的人都知道,普洱茶饼一般是357g,可是为什么是有零有整的357g,却很少有人知道……希望通过我们的版面,能让读者看到生活中处处皆是我们的“国学”,中国传统文化以其博大精深,渗透、影响到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

2023年,我们较多地关注了考古领域。2022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公布之际,我们策划整版报道,约到两位考古专家为大家介绍临淄赵家徐姚遗址和真假济南王墓;5月21日国家公布深海考古重大发现时,我们在版上介绍了水下考古的技术含量有多高。文物方面,《逃出大英博物馆》短剧热播期间,我们策划了整版,从阻碍文物回家的几个要素、历史学家探访英国敦煌文献的经历以及大英博物馆里的中国画《女史箴图》这三个角度,做了报道。

此外,和2022年一样,我们继续紧跟时事热点和节气时令,推出了中秋节策划——兔儿爷如何变身中秋大神。端午的禁忌不剃头为何成了正月的民俗、清明节跟着古人去蹴鞠、太阳神鸟为何能成为中国文化遗产标志、大运会开幕式上的巴蜀文化元素、七月十五不只是鬼节、“无语菩萨”真的是文物等都是我们追赶热点、让版面更贴近生活的尝试。

在这一年里,我们也收到了很多读者的投稿,在这里也要向支持、关注本版的读者致谢。

长路漫漫,我们继续努力!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陈品
编辑/韩世容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