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手在飞奔的马上倒挂金钩:
花样繁多的糕点,每一款都“颜值”超高:
头顶7公斤的大壶,用萨玛瓦尔舞迎接远方的客人:
说到新疆,你会想到什么?是高耸入云的雪山和晴空下的清澈湖水,是辽阔无边的草原和四处漫步的牛羊,还是充满烟火气的巴扎和载歌载舞的人群……新疆是多民族文化的汇聚地区,延绵不绝的历史文脉和璀璨丰富的文化遗存,催生了这里瑰丽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近日,总台《非遗里的中国》走进新疆,一起感受这里的非遗文化:
最智慧·非遗原型助力打通天山
天山胜利隧道是世界在建最长的高速公路隧道,是贯通南北疆的超级工程,预计2025年建成通车。建成后,从乌鲁木齐到尉犁县,将从7小时缩短至3小时。
为应对天山复杂的地质条件,隧道首次在高速公路领域采用三洞加四竖井的施工方法。
与传统隧道不同,天山胜利隧道增加了一条服务隧道。服务隧道由“天山号”“胜利号”担重任,它们是为天山胜利隧道量身打造的掘进设备,可安全、环保、高效地掘进,是我国自主创新研制的大国重器。
三洞加四竖井这一结构方法早已存在非遗原型——国家级非遗项目坎儿井开凿技艺。
坎儿井的结构由竖井、暗渠、明渠和涝坝(小型蓄水池)四部分组成。通过坎儿井,人们利用地形的高度差,实现无动力引地下潜流,灌溉农田和提供居民用水,它的出现让干旱的地方也能瓜果飘香。
最硬核·隔热毡耐得住1000℃高温
一张小小的纳米气凝胶隔热毡,不仅能抵抗1000℃高温喷枪,还能做到久烧不坏。
节目中,嘉宾拿着喷火枪,对着纳米气凝胶隔热毡进行喷射,喷枪温度可达1000℃左右。然而经过高温灼烧,气凝胶隔热毡另一面竟还是常温状态!
其实,纳米气凝胶隔热毡已经被运用到了航天器上。我国首个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的隔热材料,使用的就是纳米气凝胶隔热毡。
这种隔热毡首先要把原材料的各种纤维通过“分散+压制”的步骤制作成毡,之后在毡上加入我国自主研发的气凝胶材料。
其中“分散+压制”的步骤和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哈萨克族花毡制作技艺弹料和擀毡的步骤有异曲同工之妙。弹料是把羊毛打松打散,而擀毡是把羊毛压实压密。
花毡,哈萨克语称为“斯尔玛克”。哈萨克族人离不开花毡,大到毡房,小到纸巾盒,全都是用毡做成的。
花毡不仅是哈萨克族人民的生活用品,也是嫁妆必备物品之一。节目中,哈萨克族花毡制作技艺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丽娜·阿汗展示了自己出嫁时妈妈制作的花毡:
相比妈妈制作的花毡,丽娜·阿汗自己制作的花毡颜色更为热烈,更具有青春气息:
那么,精美的哈萨克族花毡是怎么制作的?
最幸福·他们用舞蹈表达对生活的热爱
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是流传于中国新疆各维吾尔族聚居区的多种木卡姆的总称,是集歌、舞、乐于一体的大型综合艺术形式,已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
热情奔放、诙谐有趣的吐鲁番木卡姆,如同吐鲁番似火的热情。舞蹈中既有竞技性还有模拟舞,十分逗趣儿。
由于地处新疆东部,与中原文化交流频繁,哈密木卡姆呈现出各民族文化高度融合的特征。在舞蹈展示中,能看到很多汉族的元素,如衣服、帽子上的牡丹花纹,还有外观如二胡一样的乐器哈密艾捷克。
刀郎人生活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豪放粗犷是刀郎木卡姆的特点,没想到这段高亢激越的旷野之声竟也是歌颂爱情。
147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1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新疆沉淀出的丰厚文明,正在被发扬光大。
了不起的非遗文化!了不起的传承人!
编辑/朱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