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只螃蟹没有一只是足两的,每只公蟹缩水足有一两重。”今年吃蟹季,不少市民用蟹卡兑换了大闸蟹,可到货后却发现,期待的“大”螃蟹个头严重缩水。记者调查发现,蟹卡兑换中缺斤短两现象十分普遍,消费者索赔维权也障碍重重。
“上个月我用蟹卡进行了预约提货,提货日期最早是一个月后的。”近日,市民杨女士满心期待的大闸蟹终于到货了,结果开箱后她却发现螃蟹个头很小,明显与蟹卡上标注的分量不符。 杨女士挨个给8只螃蟹称了重,发现没有一只是足两的。蟹卡上印着“公蟹4.5两”“母蟹3.5两”,但即便是带绳称重,到手的公蟹每只也仅有4两重,母蟹仅有3.1两重。绑蟹的绳子比筷子还粗,还浸了水,单称一根绳子就有0.5两重。去掉绳重后,每只公蟹“缩水”了一两,每只母蟹“缩水”0.9两。
按卡面规格计算,8只螃蟹的总重量应为3.2斤,而实际到手的螃蟹仅有2.84斤,去绳称重为2.44斤,与蟹卡标注的重量相差了0.76斤。“很多人用蟹卡兑换螃蟹,不会特别在意和计较个头大小、重量,可这么算下来,差的那7.6两相当于两只母蟹的重量了。”杨女士说。
记者调查发现,杨女士遭遇的蟹卡兑换缺斤短两的问题十分普遍。而当消费者想要退货或赔付时,售后渠道不畅通、理赔流程繁琐、拍照标准严苛、赔偿标准不合理等,让消费者的索赔之路并不顺畅。
杨女士持有的蟹卡外包装和卡面上只有一个“微信扫码提货”的二维码,她扫码向兑换平台的客服反馈后,客服解释称,螃蟹在运输中会新陈代谢、流失水分,所以存在5%到7%的失水率。 “我收到的螃蟹每只的实际重量远超出这个失水率范围了。大闸蟹的价格主要看个头,个头小的螃蟹价格会低得多。如果只是水分损耗的差别还可以接受,而商家故意标大发小,让我觉得这是消费欺诈行为。”杨女士说。
消费者吴女士在发现用蟹卡兑换的螃蟹分量不对后,也尝试联系了蟹卡兑换平台维权。“结果售后客服周末无人应答,但蟹卡兑换平台的公众号又说要螃蟹签收6小时内反馈,并且只有死蟹反馈入口,压根没有缺斤少两的选项。商家发缺斤短两的小螃蟹,就是看准了蟹卡很多是拿来送礼的,收到的人不好维权。”吴女士说。
“我买蟹卡时,商品界面承诺去绳称重,缺重按只赔付。等我发现到手的螃蟹缺重时,商家又说应该带绳称重,还说按缺少的克数赔付,否认了去绳按只赔,商家一直在推诿搪塞。”消费者李先生说,与商家沟通无效后,他选择向有关部门投诉,经过一番周折,才收到商家的赔付。
不少消费者反映,部分蟹卡商家在受理投诉时,要求提供订单、付款截图、快递单等各种材料,对取证照片的拍摄也有诸多要求。如果不按要求拍摄就不给赔偿,这给消费者的投诉理赔设置了很多障碍。不仅如此,赔偿标准不合理问题也普遍存在。“有的蟹券商家只同意按照均价赔偿,但由于不同规格的大闸蟹单价存在很大差异,以均价作为理赔标准显然不合理。”有消费者表示。
编辑/谭卫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