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俄罗斯著名导演格里高利·科兹洛夫带领圣彼得堡马斯特卡雅剧院将长篇巨著《静静的顿河》搬上舞台。该剧讲述了战争中简单而非凡的平民生活,以及上世纪初在革命、内战和社会动荡的背景下伟大而悲剧性的爱情故事。全剧以细腻真实的舞台处理和蓬勃的生命力完成了一次震撼人心的改编。11月10日-12日,这部马斯特卡雅剧院的8小时镇院大戏将登上首都剧场的舞台,带领观众在原汁原味的俄语演绎中,感受哥萨克史诗的恢弘魅力。
1940年,苏联作家米哈依尔·肖洛霍夫历时14年完成了长篇巨著《静静的顿河》前后四部的创作出版,将战争动荡中顿河岸边的哥萨克人的生活画卷般展开在读者面前,成就了一部荡气回肠,充满悲怆与抗争的恢弘史诗。肖霍洛夫更凭借《静静的顿河》获得1965年诺贝尔文学奖。
而这部8小时的超长大戏于2013年5月在俄罗斯首演,2019年来到中国,在哈尔滨、北京及上海三地先后上演,震动剧坛。将这样一部俄罗斯文坛里程碑式的作品搬上舞台实属不易,导演格里高利·科兹洛夫作为圣彼得堡马斯特卡雅剧院艺术总监、俄罗斯联邦功勋艺术家国家奖金获得者、圣彼得堡国立戏剧艺术学院教授,早年间其实毕业于列宁格勒造船学院,曾经当过工程师。1989年,他从列宁格勒国立戏剧、音乐和电影学院毕业,1990年首次担任导演,作品是独角戏《黑色钢琴家萨沙的音乐会》。从2010年开始,科兹洛夫成为圣彼得堡马斯特卡雅剧院的创始人兼艺术总监,至今已在剧院排演了15部戏剧作品,包括万比洛夫的《长子》,根据陀思妥耶夫斯基《白痴》改编的《白痴归来》,比托夫的《佩内洛普》,布尔加科夫的《图尔宾一家的命运》《一个乡村医生的日记》《大师与玛格丽特》,拉斯普京的《活着,并且要记住》等。从1994年起,科兹洛夫任教于圣彼得堡国立戏剧艺术学院,并于1996年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
《静静的顿河》中的所有演员都是导演格里高利·科兹洛夫的学生,从大学一年级培养,一直到五年级毕业,表演功底扎实,可以称得上是教科书级别的斯坦尼表演体系的卓越代表。据悉,格里高利在挑选演员和教学时,非常注重对学生的体能训练和培养,这也是为什么这些演员可以轻松驾驭8小时时长的戏剧马拉松。
“静静的顿河,我们的父亲!静静的顿河,你的流水为何这样浑?”贯穿全剧的数首哥萨克歌曲,连同富有特色的舞蹈、游戏、武术,让《静静的顿河》充满俄罗斯风情,更令中国观众耳目一新。女高音歌唱家幺红观剧后表示,她在剧中欣赏到了大量俄罗斯民歌:“戏剧跟音乐那么契合、贴近,所有演员年龄虽小,但把民歌演绎得那么到位,所有音乐跟情感、剧情紧密相连,让你觉得这些音乐和演唱就是从情感中生长出来的,是为了宣泄情感而不是为了音乐而音乐,自然到没有一点痕迹。”“这就是俄罗斯!全世界独一份儿的俄罗斯的东西!”中国剧协主席濮存昕如此感慨,他们的创作让作品“从沉重的土地上飞翔起来”,他认为该剧已经完全不同于小说,而是从小说中抽离出来一群形象,展现当时哥萨克人的命运沉沦。“我们的话剧有时更多依附于情节,但他们只要能唱的就一定去唱,有很多浪漫的情绪性的东西,能量非常大。”
全剧的的抒情性和史诗性紧密交织在一起,在大时代的变革之下,小人物格里高利·麦列霍夫的个人悲剧充分体现了“时代的一粒沙落在每个人身上都是一座山”。战争与社会的动荡既改变了哥萨克人的生活方式,也让他们徘徊在无尽的选择中。格里高利的一生尽是得到和失去、错误与失败,他对生活的种种选择也映射出整个俄罗斯人民在上个世纪初所经历的对“生活与命运”史诗般的征途。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郭佳
编辑/弓立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