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也许你还不知道Bauhaus(包豪斯)是什么,但继承了包豪斯设计理念的产品,或许早已融进你生活的每个角落。在《德国现代设计史》一书中,有这样的描述:德国包豪斯设计理念影响了苹果公司、无印良品、PRADA等无数品牌。作家梁文道曾说:“不管你知不知道包豪斯这个名字,你都已经生活在一个由包豪斯缔造的世界里。”
如果在淘宝搜索“包豪斯家具”,会发现有包豪斯风关键词的家居品十分畅销,往往与“中古”“简约”等关键词相连。我们生活中的建筑、家具、艺术作品、服装、广告、字体的许多设计领域,可以说只要简洁朴素的几何形式,都难以逃脱包豪斯的影响,就连这几年十分热门的“性冷淡风格”也是脱胎于包豪斯的延伸概念。
这个始于德国的风格很快风靡了世界,它的名字其实取自世界上第一所设计专业学校包豪斯学校,在它建立之初,没有人预料得到这所设计学院将影响之后的设计审美,甚至是教育理念。
今年正好是德国魏玛包豪斯学校设计展100周年,当时不被人理解的超前创意开启了现代建筑和工业设计的时代,包豪斯到底是什么?又如何影响了后人的审美与生活?
1923年8月15日,首届包豪斯主题展在德国魏玛共和国时期的城市魏玛举行,这次展览在六周内吸引了约15000名参观者来到魏玛,为世人展示了一个耳目一新的“创意乌托邦”。
100年后的今天,德国魏玛小城又一次为自己是孕育包豪斯的摇篮而感到自豪,举办了百年纪念活动,今年包豪斯百年展的主题是“年轻包豪斯的革命精神”。
在百年纪念之际,本期重点回顾一群心怀创意与理念的年轻艺术先锋派艺术家,是如何在百年前来到魏玛,如何加入包豪斯学校,并以开创性的理念颠覆欧洲的传统艺术教育的。
包豪斯名字的由来是德语房屋建造一词的倒置写法
不久前,我去参观德国一所著名设计院的毕业生作品展,在众多的作品中,一把非常简约但看上去很舒适的流线型木制躺椅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大家都争着躺上去体验一把,这也是全场得分最高的作品之一。
我按捺不住好奇,找到设计者攀谈了几句,这才了解到他是用这个作品致敬包豪斯学派的经典代表“瓦西里椅”,这把瓦西里椅的设计者是马歇尔·布劳耶,他正是德国魏玛的包豪斯学校的优秀毕业生。
对于布劳耶而言,材料的新旧无关紧要,只要恰当理解、合理使用,就会体现出材料真正的内在价值。包豪斯学校被认为是20世纪建筑和设计领域最具影响力的教育和实践机构之一,布劳耶所说的“合理使用材料”就是包豪斯学校的教学宗旨之一。
“包豪斯”是德文Bauhaus的音译,原是1919年在德国魏玛成立的一所工艺美术学校的名称。该校创办人及首任校长正是著名德国现代主义建筑大师瓦尔特·格罗皮乌斯,他将德语Haus bauen(房屋建造)一词倒置,并为其命名“包豪斯”,直译为建筑之家。瓦尔特·格罗皮乌斯希望通过全新的教育改革,探寻现代设计中手工艺与机械化生产方式的完美结合。
百年前包豪斯展览推动家居品从手工开始过渡到工业量产
最初举办包豪斯展览的愿望是致力于在工艺设计学院和美术学院的共同合作中,消除艺术家和工匠之间的区别和歧视。结果展览开始时,包豪斯的创始人瓦尔特·格罗皮乌斯突然改变了包豪斯首届展览的初衷,在开幕式的演讲中,他宣布此次主题展标志着生产工艺从手工制作开始过渡到工业化量产。
在艺术和技术的口号下,包豪斯的设计理念推动了工业生产原型的发展,也为此后低成本大规模地生产日常用品奠定了基础。
除此之外,展览期间专门成立的包豪斯出版社出版了《1919-1923年魏玛国立包豪斯宣言》,这是历史上艺术设计学院的第一份纲领性文件。《包豪斯宣言》的开篇就强调:艺术家与工匠间并不应该有本质上的区分,应该打破界限,所有造型艺术之间的相互交流启发是非常重要的。
包豪斯的任务是把建筑从繁文缛节中解放出来,它所追求的是平民化的现代主义。这些主张全部纳入包豪斯的教育体系之中,也正是格罗皮乌斯办学过程一直所坚持的理念。其教育口号是“艺术与技术的新统一”,将艺术与手工艺的重点置于各种日常生活必需品的设计上。包豪斯将千百年以来设计为权贵服务的原则彻底打破,从而第一次将艺术与设计带到了人们日常的生产与消费生活当中,是一场伟大的设计“运动”。
所以,若要问包豪斯到底是什么?我想它不仅仅是一种风格,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思潮。
德国现代住宅社区、室内外风格都有包豪斯的影子
世界上第一座包豪斯建筑“号角屋”也成了包豪斯学校在魏玛的唯一一座建筑。自1996年起,它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在1998年之前一直作为住宅建筑使用。如今,经过多次修缮,它已成为一座博物馆。
号角屋是包豪斯主题展的实验性建筑,也是从外观到内饰极致地体现包豪斯理念的核心展区。1923年,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短短几个月内就建成了。在这里,大师们和学生们首次展示了他们对当代建筑和理想家园的完美设想。
根据1923年的展览记录,参观者可以在房子里自由走动,逐一体验实验房屋里的所有房间和设施。例如:儿童房与客房;厨房、食品储藏室、分离式的饭厅;带独立工作间的起居室与独立的洗手间、浴室。
当时德国人对一战时的燃料短缺仍记忆犹新,所以在设计建造时特别重视节能。原本的计划是在样板房周围建造整个包豪斯住宅社区。
虽然这个计划最终未能实现,但在德国的现代住宅社区规划、建筑外观风格和室内格局设计上都能看到当年号角屋的影子。
从外墙材料到家具陈设,再到后来由拉赫本笃会修道士西奥多·博格勒专门设计用来储存面粉、大米和糖的乳白色罐子,每一个细节无一不严格遵守了新客观主义的原则。室内的家具由画家、平面艺术家格奥尔格·穆切设计,包豪斯所有的师生都积极参与了这项实验性的建筑设计,他们即是艺术家也是手工匠,这是建筑设计史上一次不可思议的实践。
学校仅存在10年却在外生根 包豪斯如何深远影响现代设计?
遗憾的是,1923年的这次展览也是包豪斯学校在魏玛举办的唯一一次展览。1925年,包豪斯大师理事会决定迁往另外一个德国城市德绍,但德绍包豪斯学校于1932年关闭,并于1933年彻底解散。
然而,包豪斯的风格在其他地方继续落地生根,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以色列的第二大城市——特拉维夫。这座城市为众多包豪斯建筑师提供了一个新家,特拉维夫拥有超过4000座包豪斯建筑,是无可争议的包豪斯之都,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世界文化遗产。现在,特拉维夫市与德国政府合作,开放了“白色城市中心”,旨在纪念与保存包豪斯这一标志性建筑风格。“白色城市中心”所举办的展览也给予了来特拉维夫游玩的人更多了解这一标志性建筑风格的机会。
尽管包豪斯学校的教学事业在德国没能继续,但其后多名曾经共事的师生将包豪斯的精神传播到了世界各地,最具代表性的成就是格罗皮乌斯在哈佛成立了今天的“哈佛设计学院”,他使包豪斯设计理念引领了现代主义思潮,也推动了后来的国际主义运动。
包豪斯的理念也影响了很多现代著名的设计师,比如曾设计了卢浮宫玻璃金字塔和北京香山饭店的贝聿铭。贝聿铭虽未曾前往包豪斯求学,但其一生却又与包豪斯有着紧密的联系。据说贝聿铭投奔哈佛就是为了追随任职于哈佛大学高等设计研究院的瓦尔特·格罗皮乌斯,包豪斯之父。
正因为如此,删繁就简也是贝聿铭建筑设计的标志。贝聿铭在其作品中继承了包豪斯的简约实用主义,注重功能性与美学的融合。他的设计呼应包豪斯的现代主义精神,体现在线条的清晰和材料的精心选择,这大部分都要归功于包豪斯对现代设计的革命性影响。
“功能至上”“少即是多”“设计为人服务”
如果选择三个关键词来概括什么是包豪斯,我首先想到的是“功能至上”“少即是多”与“设计为人服务”,这也是包豪斯对设计教育理念的核心诉求。
在包豪斯之前,许多设计风格注重装饰和华丽的外观,常常在设计中强调艺术性和奢华感。包豪斯的“功能至上”意味着在设计中,功能性和实用性是最重要的考虑因素,美学要服从于这一原则。
大家应该都听过“less is more少即是多”这句话,这个理念正是出自包豪斯第三任校长密斯·凡德罗之口,他倡导“少即多”的建筑哲学,主张美依赖的绝不是装饰,空间的和谐本身就是更高级的美,建筑理当塑造秩序来助人摆脱繁琐的束缚。
“少即是多”作为一种设计准则,起源于工业时代的大规模标准化生产,与传统手工制造形成鲜明对比,它通过强调功能性,引导产品设计追求简洁造型,从而提升实用性和环境融合性。强调“少即是多”的设计理念反倒延展了产品的品质与生命周期。
与包豪斯之前的设计观念相比,许多早期设计只强调装饰性和奢华,注重艺术和独特性,往往忽略了产品的实际使用需求,是所谓的华而不实。包豪斯的“设计为人服务”理念强调设计应当以满足人们的实际需求为核心,将舒适度置于设计的首要地位。这一理念推动设计回归用户本身,使设计不仅是装饰,更是为了创造出对人们生活有益的实用品。
设计师眼中的包豪斯 “它促使我思考事物的本源”
为了真正理解设计师对包豪斯的看法,我专门采访了身边学设计和建筑的朋友,其中,有着30年建筑和设计从业经验的蔡博士的答案让我最为触动。我和他畅聊了三个小时,他全程都很投入,甚至呈现略微激动的状态。
每个人对包豪斯的评价不一,我问他:“你是否还记得自己第一次接触包豪斯时的情形?包豪斯对你来说有着怎样的意义?”蔡博士仔细地想了很长时间,才认真地回答道:“我第一次接触到包豪斯是在设计史的课程中,当时我感到的是冲击与新鲜。老师举例时讲到了建筑师路易斯·康,并提到对学校设计时的本质探索。”
接着他说起了设计与生活的关系:“在工作上和生活中包豪斯总是触动着我,每当面对问题时,我会去思考事物的本源是什么?‘设计’并不仅是表征于产品的外观,更该是一种美学与技术的探索,一种态度与实践,带领人们在设计的过程中,不断思考优化设计的本质与表现力。”
我想刁难一下他,又不甘心地问:“由工业设计引发的现代设计概念为什么既不诞生于艺术气息浓厚的巴黎,也没诞生于具有先锋精神的纽约而是始于德国魏玛呢?”
蔡博士听后,会心地笑了:“很有意思的问题。从工业革命、电气时代,到信息时代、智能科技时代的四个近现代化阶段,德国都不曾缺席。另外,西方近代历史的两次世界大战,促使德国在现实处境中哲思辩证,德国人开始反思检讨社会治理、工业设计教育上如何由人本的角度出发,实现产品创造的理论与方法。似乎在这样的时空下,在德国哲学与工业的‘沃土’上出现包豪斯更是一种水到渠成的现象。”
AI时代下包豪斯是否受到冲击?初级、重复的设计才可能被代替
我们还讨论了目前非常火的人工智能(AI)图像处理对设计工作的利弊,也聊到了设计师会不会因此而大批失业的问题。蔡博士认为在数字化时代,虽然AI在很多领域有进步,但它还不能完全取代设计师。传统设计师有很多特点是AI做不到的。比如,设计师可以用感情来创造东西,而AI不懂这些。另外,设计师能够创新和尝试新的东西,而AI不懂怎么创新,但可以帮助设计师做一些重复的工作。所以,在数字化时代,设计师仍然有很好的机会与AI合作,一起完成更出色的设计。因为有了数字技术,设计师可以用更多不一样的方法创造东西,AI也能更好地实现包豪斯的实用性和功能性的设计原则。
蔡博士的观点我非常赞同,然而我更担心的是传统设计面临的一些问题。数字工具的广泛应用可能导致作品失去了手工创作的独特氛围,而这种感觉在包豪斯的设计里很重要。
另外,数字和人的关系变得不一样了,设计师要在无尽的选择中保持设计的纯粹和简约,这是一项极大的挑战。随着人机交互的深入发展,设计师需要重新思考作品如何更好地融入人们的生活,保持人类情感和体验。同时,如何有效传承包豪斯的设计哲学和技艺,成为数字时代亟待探讨的教育问题。
最终,蔡博士和我达成共识:那些初级的、重复性的设计工作完全被AI取代只是个时间问题,但这个时代仍需要好的设计师以创新的思维和对传统的尊重,为设计领域注入新的活力。我们都很期待包豪斯150周年时又会产生怎样的颠覆性创新,可以促使我们重新审视和定义设计的边界到底在哪里。
文/任淼淼(现居德国)
供图、摄影/任淼淼
编辑/王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