券商研究热议突围之路 探索多元化收入模式
中国基金报 2023-07-25 09:21

分仓佣金“缩水”趋势已是“板上钉钉”,券商研究所如何应对?

多位研究人士认为,头部券商有望在佣金率下降、市场竞争加剧的背景下进一步提升市场份额,部分小型机构或将逐步退出,行业集中度有望上升。

降佣、降费预期下,基金公司整体购买力或将下降,券商更需通过全方位综合服务为客户提供更多价值,争夺“缩水”后的有限份额。随着卖方研究竞争日趋激烈,叠加公募交易佣金率下调,券商研究业务从“卖方”转向“内外平衡”的业务模式将是大势所趋。

头部券商优势明显 长期集中度或将提升

金融行业最忙碌的从业者是谁?卖方分析师榜上应有名。

在过去资本市场和机构投资者不断发展壮大下,“以研究换佣金”的发展模式使得“舍得”投入的大部分券商研究所收获红利,卖方队伍也不断扩大。据中证协数据,2020年、2021年研究与机构销售业务人员分别增长8.51%、15.73%。

今年上半年,行业登记的证券分析师数量正式突破4000人大关。中证协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7月21日,全行业注册为证券投资咨询(分析师)的从业人员数量已超过4300人。虽然在证券行业总人数的占比并不算高,但整体数量明显提升。

“目前我们尚未针对相关降费政策进行系统性通报或公开讨论,但各组对于降分仓佣金肯定都有心理预期,这次只是靴子落地,后续预计行业内卷将更加严重。”北京某头部研究所行政负责人表示,很多人可能第一反应是“降薪”,但这是行业性趋势,短期暂时看不到直接的相关性。

“国内长期稳定盈利的券商研究所不多,哪怕在计入内部服务分账(投行、资管等)的情况下,也就勉强维持盈亏平衡。”上海一家知名券商研究所负责人称,预计后续将统筹进行战略性安排,但可以预见的是行业竞争压力会继续增加,马太效应也会继续强化。

华南某大型券商研究所负责人认为,头部券商综合业务优势明显、客群多元、人才储备充足、研究能力领先,有望在佣金率下降、市场竞争加剧的背景下进一步提升市场份额,行业集中度或将上升。

中小券商研究所方面,西南地区某券商首席称,“目前还没有明确的应对措施,只是先做好应该做的事。”对于刚开始投入不久的小研究所来说,“船小好调头”。当然并不是说完全放弃研究所建设,而是不再采取高举高打、高薪挖人的模式,走内生建设之路,降低薪酬成本,做好公司内部协同、业务支持,或者明确转型为“成本中心”,精简投研人员。对待本就份额缩水且竞争压力越来越大的分仓佣金,保持“佛系”心态。

回归研究本源 探索多元化收入模式

不言而喻,分仓佣金是目前券商研究所主要收入来源,也是券商研究所的主要商业模式。在分仓佣金缩水背景之下,券商研究或将探寻新的盈利之道。

参考海外经验来看,据2018年出台的欧盟《金融工具市场指令》第2版相关条款规定,不再允许交易服务和研究服务打包支付,投资机构需使用自有资金为研究服务买单,或经同意后使用基金份额持有人的资金经专用账户购买研究服务,或者采用两种结合的模式,更加强调独立性、透明度和质量提升。

有市场人士认为,后续国内或许也可探索类似的模式,如买方机构直接付费购买研究服务,让研究服务的价格体现在“明面上”。“真金白银”付出,买方机构对券商研究实力和研报质量将会更“较真”,这将倒逼券商提升研究质量。

华南某券商研究所相关负责人表示,公募分仓降低佣金,虽然会直接降低券商分仓所得佣金,但有助于降低基金投资者的持有成本,提升投资者的投资体验,也能促使券商研究向更高质量发展转型。对于自家研究所应如何应对,该负责人称,“目前还只是预期当中,内部也在观察并思考未来的发展方向。”

中邮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所所长黄付生表示,未来行业竞争更激烈,券商研究所需加强自身的投研能力建设、壮大研究队伍,希望利用这次行业的调整,挤掉行业泡沫和回归研究本源。研究所可利用平台资源,拓展研究分仓之外的收入,如高净值客户、私募和企业客户;利用集团和公司的综合优势,发挥协同价值,为公募基金提供差异化的服务。

综合多位资深卖方人士给出的解决方案,大致可分为对内赋能和对外探索两条路径:

“对内”来看,券商研究所一向是整个公司乃至行业的“智库”,尤其是在注册制下,研究所的研究定价能力凸显,在公司的战略地位中日益凸显。与投行、财富等部门进行协同发展并获取认可及对价,同样是研究价值的体现。

“对外”来看,券商研究所的客户也未必要完全聚焦在公募领域。近期已有多家券商研究所提出,积极探索公募基金以外的买方服务对象,如保险、社保基金、私募、银行、上市公司等,提供定制化服务,开拓多元化收入来源。

对于具备地方国资背景的券商来说,立足当地政府部门和区域经济发展,发挥区域核心竞争力,为行业协会及政府提供智库支持,搭建沟通交流的平台,输出研究价值,也是独特的发展方向和转型思路。

编辑/范辉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