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日 | 把“恶日”变成节日,是古人对困难最硬核的表达
人民出版社读书会 2023-06-22 19:00

五月初五,蝉声如织、艳阳似火,端午如约而至。在我国传统节日里,端午节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存在。人们会在这一天,举办各种习俗活动,以祈愿诸事顺遂,辟邪安康。这个千年不辍的传统节日,流传下哪些规矩与习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恶日”演变为节日

“端午”一词最早出现于西晋名臣周处的《风土记》:“仲夏端午谓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与夏至同。”端午节的起源一直以来众说纷纭,除了流传最广的纪念屈原说,还有迎涛神说、龙的节日说、恶日说等。

农历五月,阳光热辣,气温猛升,南方气候潮湿,细菌、蚊蝇滋生,衣物容易霉烂,稻田亦易遭虫害。所以,当时人们普遍认为农历五月是“恶月”,五月五日为“恶日”,甚至产生了“不举五月子”之俗,还产生了“五月到官,至免不迁”“五月盖屋,令人头秃”等说法。

为了化解危机,于是,在五月初五这天,人们采取了一系列应对的办法,用以祈福纳祥、压邪攘灾。后来,这一天逐渐演变成一个以辟邪纳吉为主的节日——端午节。

端午节有哪些必不可少的习俗?

几千年来,端午节流传下来诸多习俗:吃粽子,插艾蒲,浴兰汤,戴五色绳,饮雄黄酒……这些习俗,凝结了中国人对于时间系统的认识,对生活经验的应用,最终得以穿越时间,跨越地域,又自然而然地渗透在生活之中。

吃粽子消解暑气

粽子是中国历史上迄今为止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节日食品。古代的粽子有两种:一种是用菰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的,称“角黍”,即今天常见的包裹粽子;另一类则是用竹筒盛米注水密封煮熟或烤熟,称“筒粽”,此种习俗至今还保存在一些少数民族中。

粽子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据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中记载:“俗先以二节日,用菰叶裹黍米,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烂熟,于五月五日、夏至啖之。黏黍一名粽,一曰角黍,盖取阴阳尚相裹未分散之时象也。”到晋代,端午食粽子成为全国性风俗。南北朝以后,民间开始有粽子源自百姓祭奠屈原的说法。据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记载,五月五日楚人原以竹筒贮米,投水以祭屈原,后因避蛟龙窃食,便以楝叶塞于竹筒之上,并用彩丝缠绕。此后,悼屈原,成为端午食粽的主要内容之一。

《本草纲目》中说,粽叶有“清热止血、解毒消肿”等好处。因此,中医认为,端午吃粽子不仅能补充营养、助脾开胃,还能清热除烦、消解暑气。端午节吃粽子这一习俗,蕴含了古人“以食补人”的大智慧。

佩戴彩绳,祈平安迎福气

“细缠五色臂丝长。”除了吃粽子,端午节的“必备项目”还有系五彩绳。为了更好的除阴辟邪、祈福纳吉,在五月初五这天,人们会把对应着五方五行的彩色丝线编制成绳,佩戴起来,此即汉代《风俗通义》中所言:“五月五日,赐五色续命丝,俗说以益人命”。久而久之,五彩绳就成了端午最不可或缺的“必戴物件”。经过千百年的变迁,“端午系五彩”这一习俗,也演变出其他的风俗习惯。比如,人们用各种花色的布料缝制成小布袋,然后装入由各种香草和雄黄等制成的香料粉,将其戴在身上。不仅有祈福纳吉的寓意,也有驱赶毒虫的益处。

又或者,大人会用五彩绳系上小锁片,送给小孩,这就是“长命缕”,取其“祛灾去邪、增续寿命”的含义。在端午这天,长辈会将“长命缕”,戴在小孩的脖子上。等到端午节后的第一场大雨时,再将孩子身上的“长命缕”取下扔在雨中,寓意让雨水连物带病一起冲走。

“长命缕”代表了长辈对晚辈最纯朴的祝福,而“同心缕”则代表了夫妻之间最美好的祝愿。苏轼就曾写过:“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意思是:端午这一天,用五彩丝线缠绕手臂,用彩色的纸裁剪出各种辟邪所用的符篆,挂在发髻上。既是祈愿平安顺遂,也是祈求与所爱之人白头偕老,岁岁年年长相见。

兰汤沐浴、避五毒祛除邪气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古人为了驱除毒虫、避开病邪,会在端午时节用兰汤来沐浴,故端午节还有一个美丽的别称“浴兰节”。这里的兰不是特指某一种名贵稀少的兰花,而是泛指艾叶、菖蒲等中草药。这些中草药不仅像兰花一样,具有芬芳馥郁的气味,而且还具备解暑祛湿、醒脑爽神的功效。

除了草药之外,人们还会以雄黄泡酒。雄黄具有解毒杀虫,燥湿祛痰等作用,对治疗蛇虫咬伤、趋避五毒十分有效。所以,民间谚语说:“饮了雄黄酒,百病都远走。”小孩不能喝酒,家人就把雄黄酒涂在孩子的额头,模仿老虎的纹路在额头画一个“王”字。用雄黄驱毒的同时,也借“兽中之王”的勇猛之气镇邪。

屋内有酒味,门外有艾香。端午时节,人们会把艾草和菖蒲插于门楣或悬于堂中。《荆楚岁时记》中记载:“五月五日……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民间也流传说:“手执艾旗招百福,门悬蒲剑斩千邪。”据说在门上悬挂艾草、菖蒲的习俗,来源于一个传说。唐朝僖宗年间,黄巢领兵起义,途中看见一位妇人,她一只手抱着一个大孩子,另一只手牵着一个小孩子,慌忙逃路。黄巢很奇怪,就问:为什么抱着大的,牵着小的呢?妇人告知说:大孩子是大哥的遗孤,小孩子是自己的孩子,她宁愿让自己的孩子受苦,也不愿让侄儿遭罪,为的是不负大哥托孤之意。

黄巢听后深受感动,他认为她是天下少有的义妇,于是挥剑砍下路旁艾草菖蒲,让她拿回家去挂在门上,并严令将士:“进军途中,如遇门挂艾蒲者,须加保护。”妇人听了,半信半疑,但她回到城里后,还是把这件事情告诉了左邻右舍。第二天正是端午节,黄巢军入城,发现家家户户都挂着艾草和菖蒲。黄巢果然信守承诺,领兵离去。从此,端午节挂艾草菖蒲的习俗就流传了下来。

兰汤沐浴也好,挂艾草也罢,都是我们祈求家人平安健康的方式。这是我们最饱满的情感,最质朴的期望。正值端午佳节之际,愿我们所爱之人,都顺遂安康。

本篇图文综合整理自:《元曲与民俗》(下)、《人民日报》、人民网、光明网、中国历史研究院微信公众号、有书微信公众号等

编辑/王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