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在阅读小说时,往往惊叹于小说家虚构的故事超出了自己的想象力。殊不知,生活本身可能远比小说更为精彩。就拿生活中常见的打赌来说,有些赌约也能闹出点惊涛骇浪。
知名物理学家李某跟做投资生意的好友胡某去年在微信上打赌股市涨跌,李某率先提出打赌,双方通过微信确认“赌约”。在约定期内,李某承认对方赢了,却并未支付约定的50万元赌注,声称“再追我就赖账”。近日,胡某就此向法院提起诉讼。
俗话说,小赌怡情,大赌伤身。因为预测股市涨跌,夸下单方50万元赌注的海口,最终要对簿公堂,成为全国关注的热点事件,想必是这位科学家始料未及的。
打赌本是生活的调味品,偶尔跟志同道合的朋友小试一下,不论输赢双方都能其乐融融,未尝不是好事。挥金如土的豪赌,输了还变成“老赖”,没了契约精神和人格尊重,这样的事情即便发生在普通人身上,也会被人瞧不起,发生在科学家身上,社会影响更不好。
社交媒体舆论场,网友纷纷把这个新闻当“瓜”来吃。有鄙视愿赌服输不兑现赌约的:“知名科学家都没有信誉啊!”“没有实力就不要打赌。”也不乏从打赌是否合法角度进行辩论的:“这个打赌没有正式合同约定和公正,只能认定为开玩笑。”“应该是有效的,因为赌约内容并不违法也不损害第三方利益。”
既然这个赌约已经进入司法程序,相信法庭最终会做出权威的裁定。透过这个事件,值得讨论的不是科学家有无打赌的权利,而是究竟该如何打赌的问题。毕竟,对于某个具体的问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知和判断,两个观点截然对立又相持不下之时,在事实的结果出现前打赌等输赢,这也是提升个人认知能力的特殊方式。
如果说打赌源于人的过度自信,那么,打赌也在区分打赌者的灵魂是否有趣。有道是“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喜欢打赌的人不计其数,但灵魂有趣的打赌者却凤毛麟角。如果能通过赌约,让打赌者的灵魂之光得以闪烁,又何尝不是在给世人留下一段佳话?
在网友争论这位知名科学家跟人打赌的是非时,媒体记忆之门帮着网友念叨起前些年那些名人的打赌历史,包括做手机的和做空调的在电视节目中的大手笔赌约,演艺界导演之间公开的对赌协议……
企业家和导演的赌约缺乏灵魂之光,公众不会苛求什么。毕竟,灵魂的有趣程度不够可以靠钱来凑,因为双方的输赢关系到各自公司的声誉。反观现在这个赌约,科学家和做投资生意的就股市变化来对赌,研究物理的在股市问题上跟人一决雌雄,总有点“关公战秦琼”的感觉。在越界的对决中败下阵来,这原本就是大概率的事情,否则,倒是显得那位术业有专攻的原告徒有虚名了。
打赌如同做学问,只适合与同行切磋交流,这体现的既是专业精神也是平等精神。如果打乒乓球的找踢足球的就足球比赛结果打赌,这样的鲁莽暴露出的问题是,打赌者在被自己的感性欲望牵着鼻子走,缺乏应有的理性素质。这样的打赌缺乏契约精神,也就可想而知了。
同为物理学界的科学家,都是喜欢打赌的物理学家,李某与霍金也就奇迹般地有了某种“可比性”。在科学史上,霍金素有“打赌狂魔”的昵称。这位当代杰出的科学家经常就某个前沿学术问题与同行对赌。
据记载,自1970年代起,霍金在跟同行的打赌中就没赢过。有意思的是,至少在他的圈子里,作为打赌“常败将军”的霍金并未因屡战屡败而毁约,每次总是乖乖按照约定兑现承诺。在形形色色的赌注中,既有印着“愿赌服输”的衣服,也有百科全书,偶尔还有100美元的赌金。在霍金看来,他从打赌中输掉的这点东西,远比通过打赌从同行身上了解到的有价值的信息要划算得多。正因为输有所值,他才乐此不疲,屡败屡战。
可见,在科学界并未将打赌列为禁区。对于科学家来说,问题不在于能不能打赌,也不在于该不该打赌,而在于如何打赌。一个闪烁着灵魂之光的科学家,追求真理应是他生命的全部,为了探索真理,他需要超越自己,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当他无法通过一己之力超越自我时,以打赌的方式向同行中的佼佼者发出挑战,这样的打赌跟输赢已经无关,而是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进行竞赛,比的是哪个先抵达真理的彼岸。
科学进步需要一大批真正热爱科学研究的人将毕生精力奉献给科学研究事业。为了在科学的道路上有所成就,需要心无旁骛,长期专注于自己的学术研究,这样的科学家虽然可能不为公众所知,但丝毫不损其伟大的人格。而如果一边做着学问一边盯着股市,这样的科学家究竟喜欢学术还是喜欢孔方兄,真的值得反思了。
文/刘海明(重庆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姬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