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谈|《一百年,许多人,许多事:杨苡口述自传》《漫长的余生》:她和她的时代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3-04 21:00

历史是由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层累而成的,个体的微声,可以对抗宏大叙事的黑洞。时间长河中那些熠熠生辉的女性,更照亮了一个时代的肌理与情感。没有她们,历史是不完整的。

南京大学余斌教授历时十年,以倾听抵抗遗忘,用细节抵达历史的真实与温度,完成这部《一百年,许多人,许多事:杨苡口述自传》。“相比于成就,杨苡先生更看重她的亲情、友谊、经历的人与事。因为长寿,她几乎看到了所有人的结局,她为历史提供了一份特殊的见证。”这是翻译名家、百岁老人杨苡献给这个带给她眼泪和幸运的世纪最好的礼物。

《一百年,许多人,许多事:杨苡口述自传》

“这本书关于北魏宫女王钟儿的一生。这个故事值得讲述,因为主人公在任何意义上都是弱者和边缘人。而关心弱者、为边缘人发声,不正是当下历史学人的责任吗?”北京大学罗新教授以一部《漫长的余生》,为遥远时代的普通人立传。

《漫长的余生》

2023年2月25日晚,余斌与罗新两位老师做客北京建投书局,历史作家刘勃担任主持,与读者分享写作背后的故事,共话《一百年,许多人,许多事:杨苡口述自传》和《漫长的余生》两部作品,追忆“一位女性和她的时代”,在个体的生命史里,触碰历史长河的涟漪。

细小个体生命能撑起大历史吗?

——她的回忆,充满时代风云,是动人的女性之歌

活动开始时,余斌引用电影《90后》徐蓓导演对杨苡先生的评价——“时代不是她的人生背景,她的人生就是时代本身”,谈了《一百年,许多人,许多事》这本书的特点。他说,这本口述史里面讲了很多细碎的,很细小的事情。和历史和时代这样一些大词比起来,可能显得微不足道。但我们是以什么标准来判断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过去可能有些读者觉得,“历史”这个词和我们普通人是无关的,因为有些历史的描述把细节全部剔除了,但《一百年,许多人,许多事》和《漫长的余生》这样的书使我们看到,个人的记忆和大历史的叙述与描述之间,会有多大的差距。也可以看到,作为一个女性,一个人的命运怎样被她所生活的那个时代所决定。

罗新表示,这本书一开头就把他给镇住了,甚至不能够囫囵吞枣地阅读,只能够一个字、一个字地看。罗新说,他读完发了一个朋友圈,表示自己好久没有这么享受,每个字不肯放松地阅读。再次体会到了年轻的时候读金庸的感觉,甚至是三十多年前读杨绛的《洗澡》时的感觉。他说,当年有很多像杨苡这样的进步女性,十三四岁就懂得挣脱传统家族的牢笼,千辛万苦地出去求学,闯世界,她们的风姿,在杨苡这本书里也有所描写,杨苡自己也是这样的一位进步女性。她的回忆,充满时代风云下的激动人心,也极富美感与韵律,是非常动人的女性之歌。

碎碎念有文学性吗?

——“我想要的,就是它的鲜活、生动”

刘勃替广大读者提出了一个问题,即余斌作为本书的撰稿者,是如何把握此书风格的。既要不掩盖杨苡老师表达上的特质,又要使行文流畅好读,作为“操盘手”的撰稿者,要如何平衡呢?

余斌回应说,他其实希望自己尽量隐身尽量透明,让读者感受不到记述人存在,但另一方面,这本书究竟还是他与杨苡老师聊天的结晶,要说完全是哪一位的风格,必须承认,是二者兼有。罗新是有心人,他特意比对了杨苡作品的文风,觉得不是杨先生书写时的风格,但余斌说,这本书呈现的,是杨先生说话时的风格,而非写作风格,两者本来就有差异。杨苡的记忆特点就是高度场景化的,她是一个天真的、生动的表述者,这本书出版于杨苡生前,在成稿过程中,余斌一边记录,杨苡一边阅读,她看到文稿后还在不断补充新的细节,才使得这本书呈现出现在如此鲜活跳脱,有如少女般的气息。

对于本书的文学性,两位嘉宾也都表达了独到的见解。余斌说,他注意到网上有些说法,说这本书“缺乏文学性”,他说,这本书最重要的部分其实不在于文学性,或者说不是那些通常认为的文艺性。口述史属于历史作品,他想要的就是它的鲜活、生动。所有的一切就是为这个服务的,希望读者阅读时能够身临其境,给读者带去沉浸式的体验,唤起某种时代的沧桑之感,而不是去留意特别雕琢精美的辞藻。杨苡在世时看了文稿,也曾想改成特别书面的写法,但余斌与她探讨后,她接受了现在的表达,所以才有如今这种质感的呈现。

罗新反而觉得这本书特别具有文学性,甚至是强烈的文学性,因为他特别注意一本书的形式,他自己也做很多资料梳理工作,可以想见十年间余斌在杨苡那里收获多少口述材料。录音其实很可能是跳脱的、凌乱的,很多人并不知道要怎么处理这种海量素材,但最终这本书有这样的构思和布局,非常紧凑,不仅在细节上迷人,而且全书整体上也很迷人,是殊为难得的。从成书角度来说,这其实是一本具备高度文学性的作品。

令人震撼的坦诚从何而来?

——有了这份“宠爱”,她才能没有负担地说出自己的感受

针对书里描写夫妻感情的部分,罗新也提问余斌,因为杨苡尚有后人在世,儿女们对杨苡在书里表达对丈夫的不满,会不会也产生情绪?杨苡真的那么讨厌自己的丈夫吗?对此,余斌回答说,这本书是杨苡的口述,读者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她的丈夫赵先生来描写这段婚姻会如何呢?其实哪怕是杨先生自己,也讲过一些夫妻之间温情的细节:她和赵先生去跑警报。因为那时候孩子刚刚出生,跑警报跑不远,在学校那个楼的楼梯里躲着,那时候杨先生非常的害怕、非常的紧张。赵先生就安慰她说不要怕,你看这个小孩长得那么漂亮,绝对不会炸到我们的。这个话一点逻辑都没有,炸弹掉下来管你长的是美人还是丑八怪,但是这个话有用。杨先生自己也承认,当时她就感觉到有一种安全感,其实这也是一种爱,一种相濡以沫。即便她在其他事情上觉得不满,但两人是有恩爱的部分的。

另外有些读者担心她儿女的感受,其实正因为杨苡是特别天真的人,天真就有一种无畏,通常人们对儿女的顾忌,杨苡不大有,杨先生的子女对她都是很尊敬的,甚至是敬畏。有了这份“宠爱”,她才能没有负担地说出自己的感受。

活动进入尾声时,余斌动情说道,杨苡她最常引用的话,是《基督山伯爵》小说里面的最后一句,也是她在最初给巴金写信的时候写的那句:wait and hope(等待和希望)。这是她重复了多少次的话,一直是在这么讲。杨苡的天真给很多人留下深刻印象,她也有一部作品就叫《天真与经验之歌》,很多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肯定经验的比重越来越大,完全覆盖了天真。但余斌觉得“天真和经验”在她身上是某种奇特的一个混合,她的天真包括说出那些遮盖不了的东西,包括她一直说等待,一直说希望还在。你可以说这是一种天真,你也可以和她一起相信,希望仍在。

罗新则进一步谈论了本书洋溢的女性特质,他说,他和很多读者一样,不喜欢读大家族的历史,觉得过于厚重遥远,但对杨苡家族那一部分,他很愿意仔细地读。因为他自己一直在研究北朝大家族,特别跟女性有关,因为大家族研究如果从女性出发,会给出一个不一样的叙述。杨苡先生的叙述确实不一样,她写大家族多写女性角色,说得最动人的部分都是女性。这一部分跟我们一般人对家族的理解不一样,特别值得细细品味。

活动名为“一个女性和她的时代”,其实也是为了与大家分享和还原个体在不同时代下的具体境遇,去靠近观看那些似乎云淡风轻,其实暗藏了弦外之音的美丽生命。希望《一百年,许多人,许多事》这本书能带给更多读者不一样的读史体验。

编辑/韩世容

相关阅读
妇科专家徐冰:一本帮助她们远离疼痛的书 《她的荆棘:从痛经到子宫内膜异位症》出版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1-22
对谈|人类生活的复杂图景——《污岛女王》及多纳尔·瑞安作品分享会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9-03
文学|《如花在野 温柔热烈》上市 读书博主赵健首部诚意之作,讲述民国女性成长故事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8-04
对谈|张悦然×皮拉尔·金塔纳:在《雌犬》中,探索我们每个人心中的野兽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2-16
对谈|汪曾祺之子汪朗:我家老头儿很多事我们不避讳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0-23
赏读|使那粗糙的世界显得如此柔和 杨苡老人生前六函短信 见证与穆旦的殷殷同学情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8-16
对谈|张玲玲x黄德海x走走:宁愿损失掉一个小说,也不想伪造一个东西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6-25
人物|杨苡先生与我交往的点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6-14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