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行业发展新生态 公募基金迈进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证券日报 2022-12-31 14:29

2022年,对公募基金行业而言,极不平凡。

这一年,市场行情震荡起伏,不少基金净值受到影响,未能帮助投资者在投资中获得收益,期待未来有所收获。这一年,公募基金业资产管理总规模迈上26万亿元新台阶。

这一年,监管机构发布公募基金业高质量发展16条,完善行业顶层设计,为公募基金业新发展趋势指明了方向。与此同时,行业正进一步推进构建多元开放、竞争充分、优胜劣汰、进退有序的行业生态:在准入与退出方面强化股权管理,允许“一参一控一牌”,壮大管理人队伍;在产品及业务上,公募基金守正创新,多类型创新产品“百花齐放”,同质化和伪创新业态问题逐渐受到重视;同时不断提升长线资金入市比例,推动各类具有锁定期的基金产品、持有期产品、个人养老产品发展。

2023年大幕将启,多位业内人士认为,公募基金行业需要不断强化平台建设提升投研能力,限制短线收益行为,弱化明星基金经理个人IP效应,产品及业务创新重视差异化发展,建立长期考核机制,强化激励约束,在迈向一流资管机构的道路上稳步前行。

创新产品“次第开花”

关注同质化和伪创新问题

创新是近年来基金行业较为突出的主题。2022年,基金公司在产品上守正创新,在业务上推动差异化发展,积极响应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这一重要课题。

今年以来,新基金发行以百花齐放的态势,进一步满足居民多元化投资需求。

从创新基金角度来看,从国内宽基指数中证1000指数ETF、北证50ETF,到细分赛道指数基金中证环交所碳中和ETF、“硬科技”主题ETF,再到可直接投资韩国市场的跨境ETF;从产品净值估值创新的首批混合估值法债券基金,到适配个人养老金长期投资的FOF基金产品;从满足广大投资者的中低波动产品同业存单指数基金,再到盘活存量资产的公募REITs……2022年基金产品创新的步伐遍布指数型产品、金融衍生品投资、中低波动型债券产品、适配长期投资等多领域。

恒生前海基金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基金公司通过对产品和业务的创新,一方面不断拓展公募基金行业的发展空间,使行业生态能够更加长久、健康发展,另一方面也为投资者提供更丰富的资产配置方案和产品选择,满足投资者日益多元化、差异化的投资需求,两者相辅相成,从而形成良性正循环。”

今年以来,摒弃蹭热点、抢噱头、赚规模的“伪创新”行动也有进展。短期追求热点板块的行业主题基金面世速度有所放缓,尤其是ETF产品方面;波动性较大且同质化问题较为突出的产品发行比例也有所缩减,主要推出满足广大投资者的中低波动产品。公募基金公司从满足广大投资者的资产配置需求为出发点,同时通过优质创新基金产品让投资人分享经济发展的红利,实现财富增值和生活品质的提升。

不过,目前国内基金市场产品依然存在同质化,投资策略趋同的问题。以ETF产品为例,目前跟踪中证500指数的ETF有23只,其中规模不足5000万元的产品有4只,跟踪沪深300指数的ETF有22只,其中规模不足5000万元的产品有2只。

从基金公司的长期内生动力层面来讲,创金合信基金首席经济学家魏凤春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创新的目的是对基金公司的内生增长进行积极探索,背离这一目标的变革可以称之为伪创新。基金公司的守正创新,首先体现为对资本无序扩张的约束,同时增强了公司治理结构的力度,为基金业生态的修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质化发展的破除,还需要从内生增长动力的提升入手,对基金公司来讲,除了制度优化外,研究与投资的个性化、系统化才是正途。”

构建良性准入和退出生态

基金管理人队伍进一步扩容

2022年,基金管理人牌照松绑至“一参一控一牌”,同一主体下公募牌照数量放开,强化“扶优限劣”,允许经营失败的基金公司通过注销或者并购重组的方式实现市场化退出,行业正积极构建一个优胜劣汰、进退有序的行业生态。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日前发布的最新公募基金市场数据显示,我国境内共有基金管理公司140家,其中,外商投资基金管理公司45家,内资基金管理公司95家;取得公募基金管理资格的证券公司或证券公司资产管理子公司12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2家。

今年以来,苏州银行拿到公募基金牌照,正式获准设立苏新基金,银行系公募基金扩容至16家;泉果基金正式成立,汇百川基金获批复设立,个人系公募基金同时扩容;外商独资基金队伍增员路博迈基金。

此外,证券公司财信证券、开源证券也抛出了设立公募基金管理公司的计划,券商系公募基金开源证券申请设立的鹏安基金已进入反馈意见阶段。证监会公布的基金公司设立审批表显示,截至12月23日,目前还有23家基金管理人正在排队候批,其中已有7家机构获受理,16家机构进入审查阶段,未来公募基金管理人队伍将进一步扩容。

长线资金入市比例提高

自购金额达到70亿元

除了公募基金业的准入与退出、产品与业务创新之外,今年以来,公募基金中长线资金入市比例也在持续提高,自购金额已超过去年全年总额,公募基金业通过强化长期投资、价值投资的理念,向市场投资者传递积极信号,表达了与投资者利益绑定、共同长期分享市场红利的决心,更彰显对国内资本市场发展的信心。

今年以来,基金业积极推动各类锁定期、持有期以及个人养老产品,积极践行基金公司的信托责任,为基金持有人的资产保值增值。

博时基金、恒生前海基金、方正富邦基金等相关负责人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长线资金的入市可以有效减缓短期资金进出造成的市场大幅波动,基金业积极推动各类锁定期、持有期以及个人养老产品,实际上都是希望通过延长投资者的投资周期,帮助投资者改善投资体验,提高盈利的概率。从实际中来看,这类带有投资周期的产品不仅有利于提高投资组合和资产配置的稳定性,使管理人更好地践行长期投资和价值投资的理念,增加基金长期收益的概率,还能够很好地鼓励投资者长期持有,帮助投资者减少短期追涨杀跌、频繁交易行为,对于基金业和投资者而言是“双赢”。

“长线资金入市一直是基金业孜孜以求的目标,2022年养老金产品制度变革,基金产品锁定期延长等都是积极的措施。”魏凤春对《证券日报》记者称,“但是真正能吸引长线资金入市,还应该是在良好治理的大框架下,基金公司长期的价值投资,无论是理念还是业绩都被客户认可,从而形成一种自发行为。”

今年市场大幅震荡波动,所持基金在大幅下跌时基金公司开启自购行动,用真金白银来呵护资本市场,用风雨同舟的信念彰显行业责任感。数据显示,2022年公募基金管理人自购金额达到70亿元,已超过去年,公募基金行业用实际行动呵护市场。

基金公司应加强投研建设

摒弃短期的个人IP效应

展望2023年,受访基金公司人士表示,公募基金行业正迈向高质量发展期,如何成为一流资管机构是当下基金业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行业应加强投研建设,避免明星化基金经理,摒弃短期的个人IP效应,应当建立长期考核机制,实现基金管理人、基金经理、投资者长期利益的“捆绑”,应当持续、长期地加强投资者教育,不断提高投资者的金融知识水平和风险意识。

对于明年基金产品及业务的布局,多家受访基金公司已有所规划。博时基金向《证券日报》记者透露:“2023年,博时基金产品布局将采取‘攻守兼备’策略。以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和新格局构建为落脚点,高度重视产品和业务创新,为资本市场带来长期资金,赋能实体经济和助力民生发展,对老产品采取守正创新的持营方案。”

方正富邦基金对记者透露,“未来公司将持续提升投研能力,以打造自身主动管理能力为核心,同时配备完善的投研管理团队,分工明确,权责清晰、效率高。通过团队和平台能力化建设,为投资者持续创造稳健的长期回报。”

编辑/樊宏伟

相关阅读
供需两旺 公募REITs进入扩面提质新阶段
中国证券报 2024-12-06
大型宽基ETF费率降至“地板价” 助力构建长钱长投良性生态
证券日报 2024-11-21
32万亿元公募基金再启航
经济日报 2024-11-11
公募基金破局三问
上海证券报 2024-09-24
首批10只中证A500ETF集体获批 助力指数化投资高质量发展
证券日报 2024-09-07
助力构建“长钱长投”生态 公募夯实权益类基金“基本盘”
上海证券报 2024-04-16
抢滩被动投资!外资公募出手
中国基金报 2024-01-14
助力投资端改革和高质量发展 基金投教纲领性文件发布
中国证券报 2023-09-04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