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新时代文艺事业繁荣发展!中国文艺评论(北京师范大学)基地揭牌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11-02 13:34

10月28日,中国文艺评论(北京师范大学)基地揭牌仪式暨“文化自信自强与中华美学精神”学术论坛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

北京师范大学校长马骏表示,北师大长期以来高度重视艺术学科建设,艺术专业发展历史悠久、积淀深厚、成绩斐然。艺术与传媒学院是中国高校第一个全艺术学科汇聚、艺术与传媒结合的学院。学校是首批“中国文艺评论基地”之一,多年来,基地发挥专业优势,推出了一批扎根中国大地的高质量文艺评论作品。再次获批成为基地建设单位,既是社会各界特别是全国文联、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对学校文艺评论基地建设既有工作的高度肯定,也是对学校继续加强基地建设、推动基地创新发展的信任与鞭策。他希望基地建设高度重视聚才育人,努力打造一支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的新时代文艺评论骨干人才队伍,积极产出原创性、高质量的文艺评论作品和理论成果,为新时代文艺评论事业作出贡献。“文化自信自强与中华美学精神”学术论坛的举办,是基地新一轮建设的首场活动,旨在更好地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搭建新时代文艺评论领域的专业化交流平台。希望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主题充分交流思想,发表真知灼见,共同为文艺评论事业发展建言献策。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主任徐粤春表示,基地揭牌之时同步举办“文化自信自强与中华美学精神”学术论坛,紧扣党的二十大精神,将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有助于进一步明确文艺评论的方向和任务。从党的十九大报告在文化建设部分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到党的二十大报告把自信自强写入主题,成为贯穿报告的主基调,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内涵和文化特性,反映了我们党对文化自信重要性的认识提升到新的高度,对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部署提升到战略重心的高度。文化自信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表征,承载着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依托,生成并涵育着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追求和文化形态;中国式现代化则构筑了文化自信的物质基础和现实来源。文艺评论工作者要在这场文化自信的时代跃迁中,努力成为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以丰厚的学养、深邃的眼光、犀利的判析,引领文艺创作,助力文化建设,绘就自信自强的文化底色,构筑自主自立的理论体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价值引导、文化凝聚和精神推动。弘扬中华美学精神是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重要途径,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离不开中华美学精神的传承和光大。文艺评论应牢牢把握中华美学精神的文化根基,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厚植文化自信,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同时,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掘中华美学精神的实践内涵,推动中华美学精神时代化大众化,成为新时代文艺作品鲜明的审美标识和艺术追求。徐粤春就抓好基地建设提出四点建议:一是精准定位,明确目标;二是把握特色,突出优势;三是共享多赢,融合出新;四是携手同行,共建华章。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中国文艺评论(北京师范大学)基地主任肖向荣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这为文艺创作及教育事业提出了更清晰的任务目标,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提出了更高要求。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自建院以来,坚持“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院训,秉持人文性、综合性、复合性的办学理念,入选全国15家第二批“中国文艺评论基地”之一,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努力引领全艺术学科共同发展中国特色的文艺理论与创作实践,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会贯通,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促进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揭牌仪式后,“文化自信自强与中华美学精神”学术论坛围绕四个分议题“溯源问道:中华美学精神的历史文脉与内在肌理”“道艺偕行:中华美学精神的价值求索与艺术呈现”“艺媒共生:中华美学精神与当代媒介生态”“古今创融:中华美学精神与当代艺术实践”展开了深入研讨。

今后,基地将为加强和改进文艺评论工作提供坚实的学术支撑、信息支撑和人才支撑,为建强新时代文艺评论阵地、繁荣新时代文艺事业贡献力量。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叶婉
编辑/彭小菲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