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人民立场,体现在治国理政的全部实践活动中,体现在始终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上。在社会建设方面,强调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保护和促进人权,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社会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总体上已经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强烈,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也日益增长。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我国社会体制改革持续创新、不断完善,人民群众获得感不断增强。我国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养老金连续调整,养老保险全国统筹破冰,统一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脱贫人口基本养老保险全覆盖,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增至10.4亿人,基本医疗保险覆盖13.6亿人……从勇于挺近深水区到进入全面发展的快车道,我国社会保障领域改革攻坚不断取得重大胜利,推动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我国各级教育普及程度达到或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其中义务教育普及程度达到世界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高等教育实现了从大众化到普及化的历史性跨越。国民素质不断得到提升,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智力支撑,为民族复兴注入了强劲动力。
这十年,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取得明显进展。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发布的“人类发展报告”,中国的人类发展指数从1990年的0.499提高到2019年的0.761,是自1990年有关国际组织首次测算人类发展指数以来,唯一从低人类发展水平组跨越到高人类发展水平组的国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善于把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转化为社会治理优势,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体系,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党和国家通过深化社会体制改革,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新局面。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科学方法和有效路径,坚持加强党的领导和尊重人民首创精神相结合,把顶层设计同问计于民统一起来,既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又尊重创造、鼓励探索。福建的三明医改、北京探索形成党建引领“街乡吹哨、部门报到”工作机制、上海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江苏“不见面审批”、浙江“最多跑一次”以及新时代“枫桥经验”……一项项新鲜探索,凝聚起广大群众、基层干部的智慧力量,激荡起最为活跃的改革创新因子,抓住了民生事项的千头万绪,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从深化国家公共服务制度改革、统筹城乡民生保障制度、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制度,到加强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防范和打击新型网络犯罪,这十年,我国社会治理基础性制度框架基本确立,“中国之治”的制度基石更加坚实,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切实增强,14亿多中国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不断奋进。
文/北京青年报评论员 樊大彧
编辑/姬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