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卫士”蚯蚓遭滥捕 公益诉讼向电捕蚯蚓亮剑
央视新闻 2022-09-03 13:34

蚯蚓能够有效改良土壤结构,增强透气性,改善微生态,被称为“土壤卫士”。但是一段时间以来,某些视频平台上有人在传授所谓电捕蚯蚓的方法,某些电商平台在售卖电捕蚯蚓的工具,甚至在一些地方形成电捕、收购、加工、销售野生蚯蚓的黑色产业链。面对这种绝户式捕杀,检察机关协同相关职能部门展开了一场事关动物、土壤、生态的“蚯蚓保卫战”。

电捕蚯蚓竟有专门设备 短视频引检方关注

在一段发布在网络平台上的短视频中,拍摄者正在介绍一个设备的使用方式,这个被他称为蚯蚓机的设备是专门用来捕杀蚯蚓的。但这种电捕蚯蚓的行为其实是违法的,不久前,黑龙江有一伙人就因电捕蚯蚓而受到了处罚。

2022年6月,黑龙江省勤得利农场内,巡护员正在进行着日常巡逻。突然,他们发现了一群形迹可疑的人,背着一些设备偷偷地进了山。

农场巡护员发现可疑人员用设备电击蚯蚓

巡护员没见过他们身上的设备,一时摸不清这伙人要干什么,所以决定先暗中观察,只见他们拿出一个四四方方的电瓶,这个电瓶连接着两条电线,电线另一头连接着两根长长的针状物,并将其插到土壤中,随后打开电瓶开始放电。

黑龙江勤得利农场林业畜牧渔业科科长王平川:他就是把这个放电的设备插到土里之后,通过应该是二十到三十分钟左右的电击,然后蚯蚓就从土里边自己钻出来了,好像是钻出来透气一样。出来之后,他们就拿耙子把蚯蚓拢在一起。

这时巡护员才看明白,这伙人是在通过电击的方式捕捉蚯蚓,随即他们上前制止了这一行为,并将几人交由当地的公安机关处置。

黑龙江勤得利农场林业畜牧渔业科科长王平川:现场的设备一共是四套,然后对设备直接进行了没收,然后把当事人直接带回公安局进行询问,当时这个蚯蚓应该一共是三十斤左右,最后统一就给放生了。

未经批准安装使用电网 数人受到行政处罚

经过调查,公安机关认定这伙人电捕蚯蚓的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三十七条的规定:未经批准,安装、使用电网,并依法对他们作出了相应的行政处罚。

电捕蚯蚓案件为何引发检察机关注意

虽然这几人已经受到了行政处罚,但是电捕蚯蚓这一行为的危害以及背后的原因引起了检察机关的关注。

黑龙江省建三江人民检察院的检察官们在排查黑土地保护的线索时,关注到了辖区内的这起电捕蚯蚓的案件,勤得利农场有丰富的黑土地资源,如果大规模地电捕蚯蚓,会给黑土地带来怎样的破坏呢?通过咨询黑土保护利用研究院的专家后,检察官了解到,对于土壤来说,蚯蚓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生物,它可使土壤疏松、改良土壤、提高肥力促进农业增产,而土壤里面蚯蚓的多少,也是反映土壤肥力好坏的重要指标。

黑龙江省黑土保护利用研究院研究员周宝库:蚯蚓它能分解土壤里的一些有机物,像一些土壤里的秸秆,还有一些畜禽废弃物,都可以通过蚯蚓来转化成土壤有机质。另外蚯蚓在土壤里活动能增加土壤的大的孔隙,增加土壤保水保肥这样的能力。蚯蚓对土壤是非常重要的。

专家介绍,像这种利用仪器电击的方式大规模捕捉蚯蚓,不仅会危害蚯蚓这个物种,还会对土壤中的整个生态造成巨大的破坏。

黑龙江省黑土保护利用研究院研究员周宝库:灭绝性的这种捕杀的话,对土壤我想破坏会很大,不光是把土壤的里面的蚯蚓可能给电死了,可能对土壤里的其他的一些生物,一些其他的动物、微生物也会有破坏作用。土壤里的这些动物、微生物,本身是比较脆弱的。如果说要是在土壤里大量地捕杀蚯蚓,对土壤的破坏我想还是会很大的。

电捕蚯蚓行为危害农业安全和公共利益

经过与专家的沟通,检察官得出结论,这种“灭绝式”电捕蚯蚓的行为损害了耕地保护、粮食安全以及生物多样性等多方面的公共利益,于是检察机关决定启动公益诉讼程序对此展开调查。

建三江人民检察院第五检察部主任赵兵:电击蚯蚓,它不是仅仅电击了蚯蚓的问题,它把其他的生物物种可能都给破坏了,还可能是涉及农业生产安全的问题。电击蚯蚓的话,这一片地方可能有很长一段时间,它的物种没了,它的生物多样性就没了,种啥不得啥,对黑土地破坏是很严重的。

通过对电捕蚯蚓的人员进行询问后,检察官了解到,这起案件背后隐藏着一个电捕蚯蚓贩卖的黑色产业链。

建三江人民检察院第五检察部副主任仲大兴:特定品种的野生蚯蚓可以用作中药材,俗称“地龙”,蚯蚓还可以用作高蛋白的饲料,还有鱼饵。按照他们所说,以前也见到过有这种流动收购野生蚯蚓的这种商贩,还有一些个别的钓鱼爱好者有使用蚯蚓用作鱼饵的这种需求。他们在网上看到之后,觉得猎捕野生蚯蚓之后能够对外出售获利。

电捕蚯蚓违法 网络介绍视频亟须规范

检察官还发现,有不少传授电捕蚯蚓方法的短视频在网络平台上传播,从视频中可以看出,电捕蚯蚓机的操作非常简单,这伙人也交代,他们正是通过这些短视频,学习如何电捕蚯蚓,并进行贩卖牟利。

缺少明确法律依据 打击治理工作遇到难题

检察官在调查中了解到,虽然电捕蚯蚓这一行为的危害很大,但是由于当地缺少明确的法律规定,给检察机关依法监督带来一定的困难。

检察机关与行政部门磋商 达成治理共识

针对这一难题,建三江检察机关邀请了公安、农业、市场监管等五家行政部门召开圆桌会议,经过磋商,各方达成了共同治理电捕蚯蚓违法行为的共识。

建三江人民检察院第五检察部副主任仲大兴:首先由公安机关对违法行为人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法的相关规定进行处罚,收缴电捕蚯蚓的这些设备,然后对这个行为人予以相应的罚款处罚。另外就是各行政部门在现有的法律法规的原则性的规定下,形成信息的共享机制,共同打击猎捕野生蚯蚓的这种行为。

从个案办理到类案监督 敦促职能部门尽责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黑土地保护法》的正式实施,检察机关也有了更多的法律依据,《黑土地保护法》第三十一条第二款规定:违反法律法规规定,造成黑土地面积减少、质量下降、功能退化或者生态环境损害的,应当依法治理修复、赔偿损失。检察机关也将依据这条法律规定,对今后出现的电捕蚯蚓行为提起民事公益诉讼。

建三江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李江虹:非法电捕野生蚯蚓上下游,比如说制造工具、买卖工具、电捕或者是电捕后销售,这个全链条引起我们的关注,不能只在抓捕这一项,同时对于上下游的制造工具、贩卖的行为我们都作出了相应的具体的办法。

向5个行政部门发出诉前检察建议

从全国范围来看,电捕蚯蚓不仅仅发生在黑土地上,今年4月,江苏省涟水县的检察官发现当地产供销“一条龙”的电捕蚯蚓黑色产业链,检察机关通过行政公益诉讼的形式开展对蚯蚓的保护,先后向当地5个行政监管部门发出诉前检察建议,督促协同相关职能部门开展系统治理。

蚯蚓作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生物,为何会引起如此大的关注呢?北京大学保护生物学教授介绍了保护蚯蚓对于整个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

北京大学保护生物学教授吕植:生态系统它不是说只有个别的物种才值得保护,甚至是只有物种少到一定程度以后才知道保护。我们要保护的是整个系统的完整性,食物链的完整性,而这些像蚯蚓,除了作为食物链上底层的这些被吃的这种功能以外,供养其他生物的这种功能以外,它还有物理的、化学的作为分解者和调节者的这种作用。生态系统是一个环环相扣的链,是一个系统,是一个网,缺了哪一个可能都会产生致命的影响。

线上线下双管齐下 全国范围展开治理

那么该如何保护这个对生态环境有重要作用的生物呢?最高人民检察院在指导黑龙江、江苏等地总结推广电捕蚯蚓公益诉讼办案经验的基础上,在全国范围部署开展线上线下双管齐下的溯源治理“灭绝式”电捕野生蚯蚓专案工作。

源头治理 直指电商平台贩卖电捕蚯蚓设备

在办理这些电捕蚯蚓的案件时,检察官们发现,很多人都是通过电商平台购买电捕蚯蚓的设备,所以,想要从源头治理电捕蚯蚓的乱象,就要同时解决电商平台上贩卖电捕蚯蚓设备的问题。

向三家电蚯蚓机生产企业提起民事公益诉讼

2020年7月8日,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向广东省珠海市中级人民法院对中山的三家电蚯蚓机生产企业提起民事公益诉讼。2022年2月7日,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二审维持了一审判决,责令三家涉案企业共赔偿经济损失约159万元,并在全国媒体上刊登道歉声明。

这起广东珠海的公益诉讼案件也引起了浙江杭州余杭区人民检察院的关注。

杭州市余杭区人民检察院第六检察部主任陈斐:因为在这个判决里面,其实也提到了这几个生产厂家是通过电商平台去进行销售的,最后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面。因为我们属地刚好有一个比较大型的电商平台,所以我们也想从电商平台治理入手,所以去开展公益诉讼工作。

于是,检察官们着手在辖区内的电商平台上调查相关仪器设备的销售情况。通过搜索,检察官发现,电捕蚯蚓的设备都以电蚯蚓机、地龙仪、蚯蚓捕捉机等名称命名,而在电商平台上,有很多商家在贩卖这些设备。

当检察官点击进入商品的详细页面后,除了可以看到商品的名称,还能在显著的位置看到“轻松便捷”“秒出蚯蚓”等宣传标语,而在介绍信息中,也明确展示了这个商品的用途和效果。

从商品的销量上来看,检察官发现购买电捕蚯蚓设备的人不在少数,地域分布也非常广。

而在购买这些电捕蚯蚓设备的买家中可以看到这样的评价,“效果霸道,大小通吃”,“使用方便,几秒钟就会出蚯蚓”,“电了近一个小时,得满满一罐”,从这些评价中也可以看出,这些设备的使用对蚯蚓的生存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此外,检察官在各大电商平台上都搜索到了电捕蚯蚓的机器,看来售卖这种设备的情况在全网普遍存在。

杭州市余杭区人民检察院第六检察部检察官助理杨先星:去各大平台上进行一个全方位的调查取证以后,我们认为违法行为是确实存在的。它不单单是某一个商务平台上面的个别现象,而是一个全网的普遍性的情况。

那么是否有明确的法律规定禁止售卖这些电捕蚯蚓的设备呢?《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第二十四条规定,禁止使用电击或者电子诱捕装置进行猎捕,而蚯蚓捕捉机、地龙仪就属于禁用猎具,是禁止售卖的。

杭州市余杭区人民检察院第六检察部主任陈斐:国家林草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司其实给我们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的网监司有过一个复函,这个复函的附件里面就涉及有一个关于禁止销售的设备装置的一些暗语的名称。在这些名称里面就明确有写到地龙仪、蚯蚓捕捉机这样的名称。

整治违法出售电捕设备 检察院召开磋商会

在完成相关调查后,检察官将收集的证据提供给当地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并制发行政公益诉讼诉前检察建议,同时,检察机关也和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电商平台一起召开磋商会,共同商议如何对电商平台上违法出售电捕蚯蚓设备的行为进行整治。

杭州市余杭区人民检察院第六检察部主任陈斐:我们了解到相关的情况以后,就给我们属地的市场监管部门进行了沟通,我们通过让属地的市场监管部门去督促我们属地的电商平台。

经过磋商,各方达成一致意见,电商平台下架了地龙仪和电蚯蚓机等电捕蚯蚓的设备。同时,最高检对其他电商平台的同类问题,也已经指定属地管辖检察机关同步开展监督办案。

促进电商履行社会责任 建立绿网系统普法

此外,检察官也意识到,只是简单地下架相关产品还不够,为了给公众普及相关法律法规,检察机关也和电商平台协商,建立了绿网系统,当搜索电蚯蚓机、地龙仪等禁售设备信息时,搜索页面会自动跳转到普法宣传的界面,以此提醒警示有购买想法的人,电捕蚯蚓是违法行为。

7月25日开始,全国多地检察机关也针对生产、销售电蚯蚓机的情况展开了监督。

北京市铁路运输检察院查明,辖区内两家电商平台的店铺有售卖电蚯蚓机的情况,决定对负有监管职责的市场监督管理部门作行政公益诉讼立案,并分别对市场监管部门和管委会制发了检察建议书。平台已下架相关商品。

上海检察机关根据最高检交办线索,对辖区内在大量销售电蚯蚓机的某电商平台制发民事公益诉讼诉前检察建议,目前,该平台已下架相关商品。

经最高检批准,广东省中山市人民检察院依法对生产、销售电捕蚯蚓装置负有监督职责的当地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行政公益诉讼立案,正在协同开展专项治理。

吉林检察机关则着力推动加强对土壤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追责!首例“电捕野生蚯蚓”案宣判

2022年8月26日,贵州省毕节市中级人民法院公开开庭审理了毕节市人民检察院提起的“电捕野生蚯蚓”民事公益诉讼案。经查,今年3月12日至5月28日,刘某某等四名被告唆使村民使用禁猎工具非法捕捉、收购、加工、销售野生蚯蚓,共邮寄蚯蚓干1804公斤,检察机关诉请人民法院判令四名被告立即停止违法行为,并判令他们连带赔偿野生动物资源损失费177390元、生态服务功能损失费38655.1元,承担鉴定费1万元,并在国家级媒体公开赔礼道歉。

案件造成哪些资源损失 检方委托专家评估

法院审理后当庭宣判,支持检察机关全部诉讼请求。这也是全国检察机关首例蚯蚓保护民事公益诉讼案。而在本案中,检察机关委托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就本案造成的野生动物资源损失和生态服务功能损失出具专家意见。

北京大学保护生物学教授吕植:如果土壤里面没有蚯蚓了,会造成什么样的危害,并以此为依据,以它的生态功能为依据,来判定捕杀蚯蚓所带来的损害是多大。以往的评定都是说它的经济价值是多少,那么这一次主要还是依靠评定它的生态价值是怎么样的,而生态价值用一些公式,用一些常见的做法把它再转化成经济价值。

规范蚯蚓利用管理 引导提升公众保护意识

检察机关保护蚯蚓公益诉讼行动正在向全链条治理和土壤保护纵深推进。同时,农业农村部等7部委相关职能部门在近日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野生蚯蚓保护 改善土壤生态环境的通知》,针对部分地方出现电击“灭绝式”捕杀野生蚯蚓现象,要求迅速排查整治非法捕捉、收购、加工野生蚯蚓,督促交易场所及时下架电捕野生蚯蚓设备,全面加强耕地保护,进一步规范蚯蚓利用管理,引导提升公众保护意识。

野生动物保护法修订草案刚刚进行了第二次审议,有不少建议提出对使用电捕蚯蚓这类禁猎工具或方法猎捕其他陆生野生动物应增加相应的法律责任。保护蚯蚓是个“小切口”,从这里入手,需要包括司法、行政等多方力量来合同发力,保护好耕地,保护好生物多样性,守护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大文章”。

编辑/王朝

相关阅读
男子狂买黄金洗钱为何金店店员也被抓? 小心沦为电诈“工具人”
央视新闻 2024-07-28
男子狂买黄金洗钱为何金店店员也被抓?小心沦为电诈“工具人”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4-07-28
将携月背土壤返回 嫦娥六号探测器53天任务接近尾声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4-06-25
售价几千块的“肉毒毒素”成本才几块钱?重罚!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4-04-28
专挑男网友下手!网络搭讪为电诈分子“引流” 这个团伙被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4-04-20
十年禁渔看长江 日巡夜查筑牢护渔防线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4-04-12
人脑如何适应空间环境?来看神十七乘组脑电测试现场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4-04-04
法不能向不法让步 近年多起典型案件唤醒“沉睡”的“第二十条”
央视新闻 2024-03-02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