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经开区建设30年来,经济发展既有量的合理增长,更有质的稳步提升。8月22日,北青报记者从经开区创新发布会上获悉,经开区区域综合实力超常规增长,30年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超30%,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35%,产业结构高精尖“成色”更足,贡献率超过94%;千亿级产业集群数量从0个到4个,成为全市制造业“压舱石”。
实力强:30年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超30%
凉水河畔,北京奔驰汽车有限公司工厂里,平均每45秒钟就有一台“国产大奔”下线。即便是新冠疫情冲击全球汽车产业链,这里依然彰显出坚强的产业韧性——今年上半年,第400万台国产发动机和第400万辆国产奔驰纷纷下线,北京奔驰开启了“双四百万”的新时代,产量与产值开启了一轮又一轮的突破性增长。
北京经开区工业稳中有进,规模持续壮大。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经开区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9.4%,产值增速领跑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收入复合年增长率9.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复合年增长率22.5%。2021年北京经开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收入5786.7亿元,同比增长21.6%;2021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为1430.8亿元,同比增长1.6倍。
历史的坐标上同样可以洞察出30年的经济发展速度。北京经开区地区生产总值从1亿元到破千亿用了近20年时间,而第二个千亿元仅用7年时间,30年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超30%。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经开区地区生产总值连跨两个千亿大关,2021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达2666亿元,同比增长28.8%。
成色足:高精尖产业贡献率超9成
全球每4块显示屏里就有一块是出自京东方,GE在全球销售的每三台CT设备里有两台产自GE医疗北京影像基地,全球超过三分之一的LED显示芯片出自集创北方公司。
新时代首都的发展根本要求是高质量发展,瞄准高端、智能、绿色方向,积极发展先进制造业,擦亮“北京智造”品牌是题中之义。作为首都高精尖产业的主阵地,北京经开区围绕自身定位做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机器人和智能制造产业等四大主导产业,释放强劲动能。
北京经开区有关负责人表示,过去30年,“高精尖”对产业的贡献度不断上升,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经开区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和大健康、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机器人和智能制造这四大主导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一直保持在88%以上,2021年达到94.2%。
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产值、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产值占全市比重均超过50%,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产值占全市比重超过30%。
北京经开区高精尖产业结构持续均衡优化,加快构建“4+2+1”高精尖产业体系,持续发力四大主导产业,不断完善高端服务业和科文融合产业,更加注重数字经济产业发展。经开区科文融合产业依托四大主导产业基础优势加速发展,2021年规模以上文化产业收入达575亿元,增速达27%,产业规模位列全市第六。在数字技术创新不断取得新突破的驱动下,2021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实现营收4700亿,同比增长17.5%。
后劲足:集群化发展孕育千亿级产业群
去年,北京经开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实现产值1051.8亿元,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成为继经开区汽车、生物医药、产业互联网之后的第四个千亿级产业集群。
北京经开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领域形成集成电路产业集群,承接系列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任务,在关键装备及材料、先进工艺的开发及产业化等方面取得一批代表国家最高水平的成果;京东方在显示屏各大主流应用领域出货量位居全球第一,以京东方为龙头已形成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局面。
“产业集群化发展是经开区高精尖产业韧性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之一。”北京经开区有关负责人说,近年来,经开区规划实施32条产业链图,聚力实施产业集群化、智能化、创新三大战略,构筑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芯”“网联车”“创新药”“智能造”,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高精尖产业集群。
目前,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领域形成高端汽车产业集群、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智能网联产业集群。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领域形成高端化药制剂板块、生物制药板块、现代中药板块、新型疫苗板块、医疗器械等板块,形成以高端制造为中心、研发创新为驱动的产业集群。机器人和智能制造产业领域形成以智能制造装备为核心,高端能源装备和节能环保装备为两翼的产业发展格局。
“围绕构建高精尖产业集群,我们前瞻谋划未来产业,打造硬核产业生态,不断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北京经开区有关负责人说,“十四五”时期,北京经开区将打造创新集群、构建创新生态、进一步做优高精尖产业,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型产业集群。到“十四五”末,建成六个千亿级产业集群。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李佳
编辑/高艳